提封
杜甫创作诗歌
《提封》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原文
提封汉天下①,万国尚同心②。
借问悬车守③,何如俭德临④。
时征俊乂入⑤,莫虑犬羊侵⑥。
愿戒兵犹火⑦,恩加四海深⑧。
注释
(此章总结,直究当时致乱之由,以垂为永戒也。言当此一统天下,万国同心,世事尚可为也,但勿更寻前辙耳。自明皇好边功而尚奢侈,故有悬车俭德之语。不听张九龄,而致禄山终叛,故有俊乂、犬羊之语。使当时息兵爱民,焉有天宝之祸哉?故以戒兵加恩终之。此诗反覆丁宁,无非鉴已往以告将来。若云指讽代宗时事,则当年吐蕃入寇,叛将不恭,恐非罢兵可以止乱也。三四,即所谓在德不在险。五六,即所谓汲黯在朝,淮南寝谋。《杜臆》:俭者不夺,民心自怀,此无形之险也。俊乂在朝,折冲樽俎,何忧于犬羊乎?兵勿轻动,则恩加四海矣。公之谋国,堂堂正正,即孟子所告齐梁之君者,自许稷契以此。)
①《东方朔传》:“提封顷亩。”注:“谓提举四封之内,总计其数。”《汉书·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
②古史: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吕相曰:“戮力同心。”
③又:悬车束马,以逾太行。
④《书》:“慎乃俭德。”
⑤又:“俊乂在官。”
⑥晋愍帝檄:“石虎敢率犬羊,渡河纵毒。”
⑦《左传》:“兵犹火也,不 戢将自焚也。”
⑧《魏志》:陈群曰:“皇恩溥遍海岱。”顾宸曰:八章皆咏开元之事,与李白《宫中行乐词》八章相为表里。但太白作于明皇之时,故微婉其词而讽之:少陵作于明皇之后,故杂叙其事而伤之。
黄生曰:八章,专述开元以来之事,借古喻今,美恶不掩,风人之旨,尽于此矣。他诗有连及者,固无讥刺之意,以为是非具在国史,非臣子所得而私议。至受恩先帝,没齿不忘,深思慨慕,则时有之。后人不能推公之志,毛求影捕,辄谓有所刺讥,夫君子不非是邦之大夫,况亲委贽而为之臣者哉。
《秋兴》及《洞房》诸诗,摹情写景,有关国家治乱兴亡,寄托深长。《秋兴》八首,气象高华,声节悲壮,读之令人兴会勃然,《洞房》八章,意思沉郁,词旨凄凉,读之令人感伤欲绝。此皆少陵聚精会神之作,故能舌吐风云,笔参造化,千载之下,犹可歌而可涕也。但七律才大气雄,固推赋骚逸调,而五律韬锋敛锷,直与经史并驱,两者当表里参观,方足窥其底蕴焉。
全诗注释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提封,提举四封之内,即唐朝一统天下。汉,指唐朝。唐人爱用汉典故。这句诗的意思是,唐朝一统天下,万国归心。
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悬车,形容险阻;这句诗的意思是,唐皇让诸位节度使驻守边疆,以求边境安宁,国家安定。其实这样做怎么比得上唐皇俭以养德,德临天下呢?节度使安禄山不是叛乱了吗?
德临天下,才能达到真正的国家安宁。
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
俊乂yi,才德出众的人。这句诗说,如果唐皇征召才德出众的人做宰相,又何惧外敌内乱呢?事实是唐玄宗后期,张九龄罢相后,李林甫专权十六年,而后又是杨国忠独揽大权。国家政权由这些小人主掌,必然内忧外患。
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犹,如同。杜甫希望唐皇像戒火一样戒除重兵,以恩加四海,让百姓和外番感召沐浴皇天浩德,以此达到天下太平。
写作背景
写于客居夔州时的《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虽未标出总题目,但就内容言,实是组诗。
《洞房》为八诗缘起: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系舟今夜远,清漏往时同。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由系舟峡江,因秋夜景色而引发对宫掖凄凉的联想。
由今日宫掖之凄凉,而忆及往日宫中行乐之种种情形,于是有《宿昔》《能画》《斗鸡》诸篇,极写当年宫中之行乐。
第五首《历历》是转折,由安史乱前转向乱后:“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第六首《洛阳》写洛阳陷落,叛军进逼长安,玄宗出走。第七首《骊山》写骊山已无复昔日繁华,寂寞凄凉,不胜今昔之感。
第八首《提封》为总结,反思、议论: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希望皇帝能行俭德,用贤人,戒兵火,加恩四海,则世事尚有可为。八首诗前后照应,情思脉络连贯,而表现的范围是一首律诗难以表达的。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17
目录
概述
原文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