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沃德罗斯二世 (Tewodros II) (又称提奥多尔二世、西奥多二世Theodore II)(1818年 - 1868年) 埃塞俄比亚皇帝 (1855年 - 1868). 他结束了埃塞俄比亚的百年内乱,重新统一了国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中兴本国封建制度的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最后因为英国的干涉兵败自杀。
乱世豪杰
特沃德罗斯二世出生的名字是卡萨·海尔·乔治斯(Kassa Haile Giorgis),但更经常被称为卡萨·海卢Kassa Hailu。出生在
埃塞俄比亚西北部夸拉的一个破落封建贵族家庭。父亲海卢·沃勒达·乔奥吉斯,在卡萨幼年去世。当时,埃塞俄比亚处在持续百年的“王侯纷争”时期,各地豪强割据、全国分裂。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国内最大的封建诸侯有阿里公爵和孟伦皇后,据有北部贝格姆迪尔地区;伍比侯爵,占提格雷地区;戈舒侯爵,统治戈贾姆地区;海尔·马拉科特,在绍阿地区称王。较小的割据者和乡间营垒更是不计其数。
按照上层社会习惯,卡萨少年时就被送到塔纳湖附近的一所修道院学习。熟悉了本国的文字和基督教事务,还对世界各国的历史都有涉猎,甚至对
莎士比亚的戏剧都略知一二。
几年之后,修道院在战乱中被抢劫,他便跟随母亲投奔了稍有势力的叔父——坎福侯爵。当卡萨长到成年,戈贾姆的大豪强戈舒派兵夺取了坎福侯爵的领地。卡萨母子失去了生活的依靠,陷于极端贫困的境地。母亲为了维持生活,被迫做起出售草药“科索”的小贩。不久,卡萨铤而走险,与当地几百名流浪汉、贫苦农牧民啸聚山林,成为这支队伍的首领。几年之后,由于大批流离失所的农牧民的加入,这支原为流寇的队伍逐渐变成一支战斗力颇强的军队。
卡萨的军队既不同于腐败的封建诸侯的武装,也有别于一般农民起义军。从本质上看,它是一支由中小贵族领导的农民军,有着较为明确的作战目标。卡萨本人兼有贵族豪强和农民军首领的双重身份,他接受过修道院的所谓正统封建教育,又继承了叔父的某些统治经验,所以早就抱有统一国家的雄心。1848年,他曾与几个欧洲人谈到他未来的设想。事后,一个欧洲人写道,卡萨“有无限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终有一天,他将成为统治整个埃塞俄比亚的公爵”。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预言。
统一国家
称帝
五十年代,卡萨经常活动于冈达尔地区,这里的传统统治者孟伦皇后开始对卡萨势力日渐强盛感到恐惧。她派兵征讨,结果大败。为了安抚住卡萨,孟伦皇后授予他一个登比亚分督的职位,并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他。但卡萨不甘心寄人篱下,沉溺于酒色之中。1852年,他率军与埃及人交战败北,孟伦皇后幸灾乐祸。她派人送去一块牛肉,并捎话给卡萨:象他那样地位和品质的人是不配享受整只牛的。卡萨盛怒之下宣布与她决裂,打垮了冈达尔的军队,孟伦做了阶下囚。次年,卡萨挥师与皇后之子阿里公爵再战,阿里也得到了像他母亲一样的下场。接着,卡萨南进戈贾姆,戈舒侯爵自恃兵强马壮,不肯称臣。双方在塔纳湖畔的果尔果拉决战,侯爵大败,当了俘虏;一度坚守平顶山,执意不降的侯爵夫人,也被卡萨军攻破要塞被杀身死。从此,在北方各诸侯中仅剩下盘踞提格雷地区的伍比侯爵与卡萨对峙。1853年,卡萨率军推进到提格雷的锡缅山脉,准备与伍比的军队交战。出发前,他对将士们说:“你们已经打了无数胜仗。那个患风湿病的老朽还能阻挡你们的威力吗?”战斗结果,卡萨军队大获全胜。伍比侯爵被俘。藏匿在高峰岩洞中的大量财富也被搜出送往冈达尔。1855年2月5日,卡萨到古城阿克苏姆的玛丽安·德雷斯教堂加冕。一百年来埃塞俄比亚人民中曾流传着一种神秘的预言,说上帝将派神王西奥多来复兴国家。卡萨自认身负天命,便以此命名,称西奥多二世皇帝。
统一埃塞俄比亚
西奥多夺得帝位,南方封建诸侯提心吊胆,纷纷筹粮集饷,征召壮丁,扩大兵力,以应付战事。1856年,西奥多出兵南征。初战,杀盖拉人的领袖阿达拉·比尔,平定了盖拉族聚居地区,并且在战略要地马格达拉平顶山修建城垒。西奥多大军继续向南,一路上所向无敌,最后与南方大封建诸侯——绍阿国王海尔·马拉科特交锋。结果,绍阿军队惨败,海尔·马拉科特在溃逃中患重病而死。西奥多为防止绍阿割据势力东山再起,便派亲信贝兹贝担任这一地区的行政长官,并把年幼的王子萨尔·马利尔(即后来的
孟尼利克二世皇帝)作人质押到马格达拉囚禁起来。1862年,西奥多皇帝为巩固已取得的胜利,决定将统治中心南移,定都马格达拉。从此,古老的埃塞俄比亚重归统一,“王侯纷争”时代结束了。由于西奥多的这一历史功绩,埃塞俄比亚的史学家把他列为第一个“现代君主”。
西奥多皇帝能迅速扫平诸侯割据势力,固然与他的勇敢善战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作为西奥多军队的基本骨干——贫苦农牧民痛恶封建分裂势力,期望尽早结束战争,获得赖以生息的土地和安定局面。在统一国家这一点上,身为贵族的西奥多与农牧民的利益取得了一致,因此,他就能够顺利地利用农民的力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积极改革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埃塞俄比亚社会较为稳定。西奥多皇帝开始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着手制定和改革国家的内外政策。他首先采取的步骤是限制教权,扩大皇权。他规定:教会不再单独直接地占有土地,而归皇帝属下的民政长官统一管理。教士的生活由国家予以安排,为此每个教堂只能设两个神父和三名祭司。为了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他主张立即建立地方行政长官制,这些官员统归中央政府任免,一律以国家俸禄为限,不得在其管辖地区私自占有土地和其它财产来源。西奥多改革了税制,废除了“盖巴尔制”(即政府官员和军队由当地农民奉养的制度)。西奥多皇帝对于发展埃塞俄比亚经济很重视。他统一全国时,军队所到之处,大封建主逃走,农民有了一定的荒地可耕,这也在客观上有助于尖锐的土地问题的解决。战乱平息后,他又拟定了庞大的计划,缩减了妨碍贸易的国内关税的数额,并进一步号召“每一个人恢复自己祖辈的行业:商人回铺子,农民去扶犁”。西奥多在限制奴隶制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禁止奴隶贸易。
在西奥多实施的改革中,军事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规定军队归皇帝直接领导,士兵由各省征募;军队划分军团,设团长指挥;官兵一律从国库拿取薪饷。由于进口武器有困难,西奥多命令自造火枪和臼炮,吸收欧洲人(主要是德国人)参与这一工作。据估计,在西奥多统治的极盛时期,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总数达15万人。
外交政策
然而,西奥多并没有能把这些改革进行到底。迁都之后6年,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武装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英国殖民者早就觊觎埃塞俄比亚。181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索尔特就到过提格雷两次。他曾经建议本国政府利用埃塞俄比亚国内的混乱状态,占领沿海地区。1841年,一名英国代表还同绍阿国王签署了一项“友好和贸易条约”。1843年,英国驻马萨瓦领事普洛登同阿里公爵订立了“友好”通商条约,规定了对英国商品的低额进口税,给予英国商品在埃塞俄比亚国内不纳捐税的权利。西奥多称帝时,埃塞俄比亚已经有许多欧洲商人、传教士在活动。对于这些行动,西奥多是有一定的觉察的。他曾对法国领事勒让说:“我知道欧洲政府想要吞并一个东方国家时使用什么手法。他们先派传教士,然后派领事来支持他,接着便让军队去做领事的后盾。我不是印度斯坦的土王,不会让人这样愚弄。我宁可直截了当地同军队打交道!”这些认识固然失之简单,但对当时一个闭塞的封建皇帝来说,实是难能可贵。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警惕,才使英国殖民者对西奥多有所顾忌。为此,英国采取了两条措施来对付西奥多。一是回避与他的直接冲突,暗中扶持对新的中央政权不满的封建主;二是扩大埃塞俄比亚与埃及—土耳其当局的矛盾,挑起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利用双方势力互相削弱,坐收渔利。
西奥多作为一个封建阶级的代表,确曾想借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扩张领土。西奥多主张“同教”政策,排斥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梦想建立神人合一的基督教非洲帝国。西奥多曾致书埃及属国苏丹的穆萨帕夏,要求取得他的大部分领土,其中包括
喀土穆城。为了实现这一计划,西奥多皇帝开始向广大农民追加捐税,这就引起刚刚摆脱战祸的人民的不满。本来就对西奥多的改革政策持反对态度的封建诸侯,乘机抬头,把相当大一部分农民拉到自己一边。英国殖民主义者也抓住这个机会,取消了早已承诺的军火供应。西奥多被英国的卑鄙行径激怒,在1865年扣押英国领事卡麦伦,两年后又将其投入监狱。
兵败自杀
西奥多皇帝的政策失误授人以柄。1867年10月21日,英国当局派有着丰富殖民地战斗经验的
罗伯特·内皮尔将军攻打埃塞俄比亚,
英国-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驻扎印度孟买的英印陆军,将担负起主要的战斗任务,但远征军的核心还是技术能力超群的皇家工兵团部队。
罗伯特将军曾参加过两次激烈的
锡克战争,也经历了规模庞大的印度兵变。为了应付埃塞俄比亚皇帝的要塞,皇家海军也派出了炮兵分队和陆战队,携带从战舰上拆卸的重炮参战。
由于罗伯特宣布,英军不是来征服的,只是来解救人质的;提格雷、拉斯塔、戈贾姆、绍阿的封建诸侯乘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纷纷反叛,摆脱了中央政府的领导。西奥多仍希望与英国和平解决冲突,始终没有成功。西奥多预感到失败,对部下说:“我本来打算按照上帝的意志征服世界”,“但是,我的苦心孤诣全都落空了。”由于西奥多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的长期战争,军队或死伤或开小差,人数大大减少。到1866年只剩下8万人,一年之后由于地方势力的反叛,仅剩下1万5千人。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削弱。
英国人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发现最大的困难是要应付埃塞俄比亚国内的糟糕交通。长期的战乱与位置偏僻,让该国沿海没有合适的港口,内地没有合格的道路。
因此,英军准备用皇家工兵团开路,在当地建造港口、营地和铁路,并为后勤补给搜罗到足够的人力畜力。同时,远征部队还要携带大量的玛利亚-特蕾莎银币,用于在本地购买军需。这种以奥地利女皇命名的18世纪货币,是当时流通于阿拉伯和东非地区的最强硬通货。
1867年10月,首批皇家工兵部队登陆到红海边的埃及殖民地--祖拉。12月,皇家工兵又完成了连接内陆与港口处的铁路,并为其打造了8座铁桥。此外,还有一条专门去往塞纳菲的公路。
在他们忙于施工时,有13000名英印士兵和26000名苦力抵达当地。为他们提供支持的是280艘大小不一的蒸汽船与传统帆船,大批从中东和印度采购的马匹、骡子、骆驼和44头经过训练的印度战象。随行的队伍里,还有众多从英国本土赶来的记者,他们携带了当时最新的早期摄影技术。
1868年1月,鉴于特沃德罗斯二世拒不放人,英军越过达纳基尔平原,进入拉斯塔高原,开始向着内陆的马格达拉要塞前进。因高山阻隔及缺乏饲料,英军向内地进军时据称仅带了5000人。
为了进行最后的抵抗,1868年初,西奥多下令焚毁冈达尔,把3000-4000名主力部队全部撤到马格达拉平顶山要塞。在英军登陆后,他的军队中有不少士兵选择开小差逃跑。这让堂堂皇帝的近卫军数量,已经不足万人。部署在马格达拉要塞的守军外,余下人马需要负责控制皇帝的其他领地。
英国人用3月时间,才艰难靠近这片区域。由于买通了各封建诸侯,他们在沿途没有受到袭击和阻拦。当部队出现缺水问题,皇家工兵们便会就地挖掘水井。如果粮秣出现短缺,就用奥地利银币向地方长官购买。大量的武器弹药,由皇家海军运到祖拉港,再通过铁路送到前线的补给基地,交给后勤部队的骡子和骆驼转运。沉重的炮兵装备,则由身强力壮的大象肩负。
尽管如此,
埃塞俄比亚的灾难性交通,还是让英军处境艰难。到这年3月时,普通士兵已经只能获得日常口粮的半数。
但罗伯特将军用527万奥地利银币收买未来的皇帝
约翰尼斯四世,为部队补充了补给。
埃塞俄比亚军中有使用西式步枪、并接受过欧洲教官训练的近代化士兵。但大部分征召力量还是山地民兵,依靠原始的盾牌、长矛和弯刀作战。特沃德罗斯拥有超过30门的西式火炮,其中就包括了1门在本土铸造的6.7吨重青铜臼炮。为了彰显自己对世界局势的了如指掌,也为了表达自己的反英立场,他将此炮命名为--塞瓦斯托波尔。也就是在
克里米亚战争中,顶住英法联军无数次进攻的俄罗斯要塞。
4月9日,英军的先头部队开始进入阿罗吉高原。这里是通往马格达拉要塞的必经之路。数千名埃塞俄比亚士兵已提前到位,并将30门火炮对准了来犯之敌。由于英军不认为对方敢和自己野外决战,所以并未在第一时间就察觉危险。很快,守军就从自己的埋伏阵地中杀出,在火炮掩护下发起了排山倒海式的冲锋。但他们都是没有装备西方武器的炮灰部队,专门被皇帝派来消耗英军弹药。
面对突然袭击,英军小分队迅速结成战阵。尽管在
克里米亚战争后,拿破仑时代的密集射击横队就已宣告过时,但放在对手火力不强的殖民地战场却依然有效。英印士兵很快就以这种经典排射战术,击退了第一批冲上来的埃塞俄比亚人。
在下一轮进攻被组织起来前,其他营的步兵和炮兵也陆续到位。由于已经用上了斯耐德后装步枪,英军士兵的射速被提高到每分钟10发子弹,精准度也远超对手想象。
特沃德罗斯二世的冲锋战术,完全是根据每分钟3发的前膛枪技术制定的。士兵在大量倾泻而来的锥形子弹面前,被成批撂倒。英军炮兵不仅使用速射炮支援,还释放了新式的黑尔旋转火箭,进一步加剧了埃塞尔比亚人伤亡。
经过90分钟的激战,800名埃塞尔比亚士兵被打死,1500人身负重伤。原本是突袭对象的英印步兵,只有20人不同程度受伤。英军在战斗的末尾,发起了小规模刺刀冲锋,成功将大部分守军火炮缴获。
4月10日,英军顺利抵达马格达拉要塞跟前。特沃德罗斯二世只能先释放了2名人质,并要求有条件的和谈。在纳皮尔中将拒绝后,他又分两天释放了其他欧洲人质,但却将那些一直为欧洲人打工的本地人处死。这些倒霉的埃塞俄比亚人,被要塞守军从山顶抛下,摔得粉身碎骨。最重要的是,皇帝拒绝任何形式的投降。
4月13日,英军已经完成了全面包围。海军的炮兵分队开始轰击马格达拉要塞,陆军的火炮、臼炮和火箭先后开火,将对手完全笼罩在火力压制之下。埃塞俄比亚人因火炮大部分在野战中丢失,无法组织起像样的反击。特沃德罗斯下令奴隶将自己心爱的塞瓦斯托波尔大炮拖出来,准备部署到山顶轰击英军。但因为道路条件太差且火炮过于沉重,这个工作到战役结束时都没有完成。
下午4点,英军步兵已经推进到要塞的大门口。守军虽然还在使用西式步枪还击,但基本上被进攻者的排枪射击所完全压倒。皇家工兵再次出场,在城门口布置了炸药,为步兵炸出了一道缺口。随即,英印士兵发挥光荣传统,展开势不可挡的刺刀冲锋。守军因惊慌失措而无法再组织起有效抵抗,控制要塞进出的第二道大门也随即沦陷。
有人记载了4月13日最后一天的战斗场面:这天,埃方城堡遭到英国军队的猛烈炮击,埃塞俄比亚官兵一批批阵亡。十几个小时之后,城堡上的枪声开始稀疏,西奥多皇帝发现身边只剩下最后16名将士。形势告急,他立即脱去皇袍,指挥战士搬过巨石堵住城门。就在这时,一名军官被炮弹打中。几分钟后,西奥多本人的战马也被炸死。西奥多看到大势已去,便转身对尚存的几个士兵喊道:“快走吧,士兵们!我解除你们效忠的义务。至于我本人决不会落在敌人手中。”说罢,他就用手枪对着咽喉自杀了。
在这场短促的攻坚战中,有120名躲在要塞里的军民被大炮杀死,45名守军被英军的步枪击毙。进攻者则只有15人受伤。
马格达拉失陷后,英国军队把埃军的全部大炮炸毁,烧掉城堡,并且从城内的救世主教堂和其它各处抢走了5百多件最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西奥多的皇冠。为了斩草除根,英国殖民者还把西奥多的妻子和王子抓走。皇后在途中病故。王子到了英国,后死在英国。西奥多皇帝去世后,埃塞俄比亚重又陷入争夺帝位的诸侯混战之中。
社会意义
西奥多统一国家的时间虽短,但他建立的中央集权政府曾打击和削弱了大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恢复经济生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有着进步作用。作为中小封建贵族的代表,尽管他力图改革许多弊政,可是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对于弊政的根源却没有改变;没有触动大封建贵族势力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在较长时间内相对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减轻农民的赋税。加之他在与邻国关系上的政策失误和英国入侵,导致了他的悲剧。但是,他在强敌面前,毫无惧色,领导军民进行英勇的抗击,最后饮弹而尽。他的英雄业绩赢得了埃塞俄比亚人民的赞扬。西奥多二世是在埃塞俄比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一位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