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的
类型之一。多数的市场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如市场潜力研究、市场占有率研究、销售分析、
分销路线研究和产品研究等等。描述性研究只是在寻找关联因素,而不研究何者为因,何者为果。换言之,描述性
研究旨在说明“什么”、“何时”,或者“如何”,但不解释“为何”。“为何”乃是因果关系研究的任务。描述性研究的
资料对于因果关系研究和预测性研究十分有价值。
描述性研究
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特征进行系统的、精确的测量和叙述,进而形成命题和假说。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在描述性研究中,研究者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进行周密而仔细的科学观察,然后从特征、状况、规模、程度等方面详尽地把它们描述出来。描述性研究比普通的描述更加准确和精密。在社会学中,人口普查和民意测验是描述性研究的两个范例,社区研究和个案研究也经常采用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中常用的搜集资料方法有访问法、问卷法、文献法和观察法等。
运用归纳的方法,对社会现象作系统与正确的描述或叙述,进而形成命题与假设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详细描述现象。而解释性研究则是通过详细阐述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形式来解释社会现象。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阶段,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及完成阶段。描述性研究是社会学常见的研究方法。如社区研究、人口阶层的价值观念与态度的研究、投票行为或选择的研究、教育需要量的研究、购买公债及市场研究等等,都经常采用这种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常用的搜集资料法有:访问法、问卷法、文献的利用、结构性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等。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分类变量的变量值是定性的,对其观察结果的分析与比较常用率、构成比、相对比等统计指标描述。这些指标都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组成,又称相对数(relative number)。
一、常用相对数
(一)率
又称频率指标,它是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之比,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比例基数,100%,1000‰,万/万,10万/10万,等。
常用的率有某一时点发病率、患病率与死亡率、病死率、治愈率等;率的分析常分析总率或平均率,某一事物发展的趋势或水平及特征。
(二)构成比
又称构成指标,它是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观察数与事物内部各部分的观察单位数总和之比,用以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常用来表示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
(三)比
又称相对比,它是有关指标之比,用以说明一个指标是另一个指标的几倍或百分之几。计算公式为:
两个比较指标可以性质相同,也可以性质不同。如相对危险度(RR)、变异系数(CV)等;两指标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等。
常用的指标有三种:
1.对比指标 指两个同类事物某种指标(绝对数、两个率或其他同类指标)的比。例如1990年我国人口普查结果,男子581820407人, 女子548690231人, 得男女性比为:
示男:女=106.04:100 (习惯上性别比常以女子为100作基数)。
2.关系指标 指两个有关的、但非同类事物的数量的比。如某医院1995年医护人员为875人, 同年平均开病床1436张, 医护人员与病床数之比为:即每名医护人员平均负责1.64张病床。这里医护人员与病床是两个非同类事物,单位也不同,但二者关系密切。
3.计划完成指标 说明计划完成的程度, 常用实际数达到计划数的百分之几或几倍表示。如某县原计划在一个伤寒疫区周围的人群对1500名居民接种伤寒疫苗, 而实际上接种了1958人, 计算计划完成指标为:即完成了计划的130.5%, 也可改用倍数表示, 即完成计划的1.305倍。
二、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计算相对数时, 观察单位数应足够多
观察单位足够多时,计算出的相对数比较稳定, 能够正确反映实际情况; 观察单位过少, 偶然性大, 则可靠性差, 一般当例数较少, 如少于30例时以用绝对数表示为好。 如必须用率表示时, 可列出可信区间。但在动物实验中, 经周密设计, 精选对象, 严格控制实验因素, 如每组用10只、20只动物实验也可以求反应率或死亡率。
(二)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构成比只能说明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重或分布, 并不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二者概念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所得结论也应不同。 如某地某年40岁以下、40~59岁和60岁以上的肿瘤死亡人数占全死亡原因的构成比分别为21.9%、24.4%和9.4%, 不能据此说明40~59岁组肿瘤发生情况最严重, 因三个年龄组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2.35/10万、 149.14/10万和341.5/10万, 60岁以上的肿瘤发生率最高, 频率指标才能说明事物发生的严重程度。
(三)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率的平均率
不等于这几个率的算术平均值求几个率的平均率应该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 再求出合计的率, 即为平均率。
(四)相对数的相互比较应注意可比性
影响率或构成比变化的因素很多, 除了研究因素 (即比较的因素)外, 其余的影响因素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即在相同条件下比较才有意义。通常应注意:
1.研究对象是否同质, 研究方法、观察时间、地区和民族等因素应相同或相近。
2.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是否相同。 如比较两个地区总死亡率时, 当两组资料的年龄、性别构成不同, 只能分别比较性别、年龄组的率或者应当用标准化率。
3.同一地区不同时期资料的对比, 应注意客观条件有无变化。 如不同时期的发病率资料对比, 应注意不同时期疾病登记报告制度完善程度、就诊率、诊断水平的变化。
(五)对样本率 (或构成比)的比较
应随机抽样, 并做假设检验。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才能以该“样本”来推断总体。 由于样本率和构成比也有抽样误差, 所以不能仅凭数字表面相差的大小作结论,而须进行样本率差别的假设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