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沙子
民间建筑工艺
掺沙子是1980年代以前农村建简易住房打土坯垒墙的一种工艺程序:在泥土里要掺上一定的沙子和少量的麦秸和稻草,增加泥土的附着力,减少土坯裂缝现象。或者栽种农作物、花卉时,在较肥沃的腐殖质土中掺沙子,目的是为了增强土壤的透水性,避免积水,防止植物烂根。
地理环境
这种民间建筑工艺和农业耕作土壤改良技巧,曾被毛泽东借用来喻指治理党内、军内“山头”割据的政治策略、管理技巧。
相关历史
1969年从来没有在林彪领导下工作过的李德生调中央工作,被毛泽东派到林彪把持的军委办事组[注]工作。属于同样情况、先后派出的人,还有李先念、纪登奎熊向晖张才千等。这样的做法,表明了毛泽东对林彪有疑虑,不信任军委办事组,因为林彪嫡系(四野)的人太多,“土太板结了”,就如同当年说北京市委“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样。害怕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权力的失控状态。引进不同派系(异质)的外来人,可以产生组织内互相猜忌、牵制的作用,虽然意见分歧降低了效率,却加强了控制。这样的谋略被称为“掺沙子”。
1971年毛泽东南巡时,对各地领导干部谈及庐山会议、林彪的严重情况,有意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特地讲起了他采取的政治谋略,以期打草惊蛇、敲山震虎。8月27日就提到其中就有“掺沙子”一招。用欲言又止、引而不发(“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称“第九次路线斗争”)的办法,为清算林彪进行铺垫,制造舆论和战机。
革命用途
这样的方法以前也有过。毛泽东在井冈山时代,派给王佐、袁文才、李文林、董振堂等部的,是做政治工作的何长工和军事培训的陈伯钧。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二人还被派向了张国焘部做沙子。1939—1941 年,毛泽东将陈伯达(由马列学院教师而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副秘书长)、胡乔木(由政治局秘书而中央宣传部部长)、艾思奇(边区文化界协会主席)、何干之网罗在身边,将自己的影响力逐步渗入到由留苏派控制的中共理论宣传教育部门。将整风“学习运动”引向纵深地带——为开展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直接向王明等控制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发起挑战,制造清算留苏派的炮弹。
引申用法
引申开去,所有通过改变组织机构人员结构,注入不同于原有班子的新因素,达到改变某组织的力量对比、改变其性质、方向之目的的办法,都可以称之为“掺沙子”。核心是打破单一政治势力集聚,从不同派系的制衡中寻求控制权。文革中把派军宣队、工宣队、农宣队到学校、科研院所、文化部门进行领导,甚至上讲台,工农兵上大学的做法,称作“掺沙子”,以图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毛泽东语)等上层建筑的情况。被当时大张旗鼓地宣传为文革的新生事物。
文革后批判四人帮把他们的人派往中央各要害部门的做法,也叫“掺沙子”的阴谋。杨绛记叙与邻里林非(原名濮良沛)冲突的文章(《从“掺沙子”到“流亡”》)里说,“让‘革命群众’住进‘资产阶级权威’的家里去”的一项“革命措施”,“据我后来得知,这叫‘掺沙子’”。“‘沙子’其实只是需要住房的人,政治面貌和表现各各不同。” 因此加入革委会或学术组织的造反派,文革后有被称作掺入的沙子的用法,含贬义。
[注]1967年8月17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成立的,是在“文革”的特殊情况下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1968年3月由黄永胜、吴法宪任正、副组长,成员有叶群、李作鹏、邱会作。当时军委办事组实际上取代了中央军委常委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15:02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相关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