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甲山
城垣西北隅的山
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相传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后人乃称此处为“掷甲山”。清康熙年间,掷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
名称起源
在荆州城,有“三山不见山”这说。这“三山”,就是指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与关公镇守荆州密切相关,故有山之名而无山之实。是人们对荆州古城内城垣上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由于这三山是紧靠城内垣的三座大土堆,故有此说。在众多关羽故事传说中,也有跟关羽失荆州一事相关的传说。如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的由来。这称之为山的三处地方,其实都不是山,只是城垣内侧的土堆,其作用是保护城坦内坡。荆州城城坦外侧是砖墙,内侧均为土坡。这三山不见山,名声却颇大,其原因是都跟关羽失荆州有关。相传当东吴袭取荆州时,守城将士合力据守,日夜巡视城头,为防吴兵入侵累得满头大汗,曾经借着星光松开衣甲,稍作休息,后闻南郡太守麋芳准备开城投降,众将士气愤地卸下衣甲,正欲去跟麋芳论理,不想吴兵已经入城,于是把衣甲全都掷在地上,以示对变节投降者的抗议。后来,人们就把这三处地方分别叫做松甲山、卸甲山、掷甲山,以不忘这段历史。清代改掷甲山为余烈山,以喻关羽“死有余烈”,并在余烈山建有关羽祠庙,纪念关羽。
历史典故
传说关羽镇守荆州之时,不听诸葛亮的告诫,也不听谋士的忠劝,结果中了吕蒙、陆逊的骄兵之计,把荆州城内的守军调往襄阳,后方空虚。吴军乘此机会,又用白衣渡江之计,夺了沿江的烽火台。
关羽接到吴军攻击自己后方的消息,带领一支骑兵,星夜回援。当他赶到荆州城的时候,已是子时。关羽登上北城墙,借着星光,巡视防务。
连续几天的鞍马劳顿,关羽感到太累了。他想自己征战大半生,如今已霜染鬓发,年近花甲,不如当年了。关羽走了一段路,身上发热。虽然天气已开始变冷,但守住荆州决心使他激动。他把衣甲松了松,让凉风吹一吹发热的身体。
巡察北城后,关羽一行又来到南城。他在西南边的城墙上,询问守军情况。关羽听说吴军化装成客商,以避风为由偷袭烽火台时,对东吴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无比愤慨。关羽站起身来,解下衣甲,吩咐马童备马,准备去东城看看
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松甲山,位于东北城垣上,传为关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又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宴楚湘二王于北墉,宴讲裨将于南墉,释甲记功请赏。”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传说关公凯旋归来曾在此卸甲,登临此祠,城内外楼台市井历历在目。
象征
三山冠“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自古至今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
荆州的关公传说.华夏经纬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9 17:01
目录
概述
名称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