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官亭在今天合肥市芜湖路与金寨路交口稻香楼附近,过去有一座凉亭,是
迎接来肥官员的所在,坊间俗称接官亭。庐州城自古就有“出威武,进德胜”的传统。 远征的将士或是离家远行的游子,一般选择从威武门出去;而得胜归来的将士以及远道而来的客人,大都选择从德胜门进城。
谓接官亭,就是专门迎接来往官员的固定地点,过去全国各地都有。 都说我国是礼仪之邦,迎来送往本是人之常情。 本体现了中国人好客秉性的迎送,一旦被移植到封建官场上,就变了味,呈现出扭曲的官本位色彩。
有人说,合肥的接官亭,见证了上千年封建官场的礼仪,诠释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文化,那是有一定道理的。官场上流行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尤其是朝廷的命官或钦差大臣,对下面的官吏有生杀予夺和向皇帝进言的特权,地方官吏岂能得罪。当一品大员路过这里的时候,全城的官吏和富绅自然要倾巢出动,恨不能迎接得越远越好。
不过,早些时候,合肥也没有所谓的接官亭,大家都是按照来肥官员的官阶,决定迎接距离的远近。接官亭的修建还要感谢退休在家的老宰相
李天馥。
当 时,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李天馥,晚年回到老家合肥颐养天年。这位“学行俱佳”的一品大员,不仅没有给当地政府和百姓找麻烦,反而做了许多有益于地方的好事。清朝的时候有个规定,比当地官员职位大的如巡抚或王公大臣等莅临合肥,庐州知府与合肥知县都要迎接到城外十里之处。有一次一位
朝廷命官到合肥视察,庐州知府与合肥知县恭请李天馥陪同出城迎接,李天馥觉得这个繁文缛节太劳民伤财了,就叫庐州知府与合肥知县出德胜门在稻香楼前面迎接即可。朝廷命官为此大发脾气,李天馥却冷冷地说,当今皇上见了我都礼让三分,难道还要老夫惧你不成。那位朝廷命官赶忙赔着笑脸。
其实,地方官员也是屡屡为此所累,有了李天馥这个由头,正好就汤下面。他们打着老宰相的旗号,在德胜门外盖了个接官亭,不管官大官小都在这里迎接。老百姓交口称赞,都说李天馥扭转了官场上一个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