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雷
探测地雷、水雷和其他爆炸性障碍物的行动
探雷,探测地雷、水雷和其他爆炸性障碍物的行动。主要任务是查明地雷场、水雷区和其他爆炸物的类型、范围及配置样式,单个地雷、水雷、未爆炸弹等的位置,为扫雷提供依据。通常使用探雷器材探测。常用的探雷装备有探雷针、探雷器、探雷车等。还可用直升机、遥控飞行器携带航空照相机和机载式探雷器探测撒布的地雷场。
主要任务是查明地雷场、陆军水雷区的范围及配置样式和单个地雷、陆军水雷及未爆弹药的具体位置,为部队拟制作战计划和组织扫雷提供情报。战后,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对作战地域也要实施探雷,以便清除遗留的地雷、陆军水雷和未爆弹药。按作业方式探雷可分为人工观察、探雷装备探测和生物探测。人工观察主要是根据敌方埋设地雷的暴露征候及敌方的行动规律来判断敌地雷场。探雷装备探测是探雷最常用的方法。探雷装备包括便携式探雷器、探雷车和机载雷场侦察系统。便携式探雷器是使用较多并在不断发展的一种装备,由单兵操作实施探雷作业,其特点是可靠性高、速度较慢,作业手有一定的危险性。探雷车探雷是利用车辆在行进中实施探雷,大大加快了作业速度,并提高了作业手的安全保障,特别适合保障部队沿道路和平坦地形机动时的探雷。机载雷场侦察系统主要用于远距离、大范围、快速地发现地雷场。通常采用直升机或无人机作运载平台,配装空中探测仪器和数据传输设备,能实时获得地面图像,及时判断地雷场的存在。生物探测方面运用较多的是探雷犬探雷,有些国家还进一步尝试利用鸟类、昆虫及微生物进行探雷。按探雷行动的时机,还可分为为进攻部队开辟通路的探雷、为保障部队机动的道路探雷和为保障生产与生活的后方探雷。为进攻部队开辟通路的探雷,通常由探雷作业手(或分队)借助夜暗的掩护,在发起进攻的前夜秘密实施,作业手可使用便携式探雷器和探针来探测和搜索地雷。道路探雷一般都使用探雷车探雷。后方探雷是在战争结束后实施的探雷,探雷范围广、作业量大,但无敌火力威胁,时间也较充裕,主要使用便携式探雷装备,也可采用机载雷场侦察系统。战时,探雷通常是根据合成军部队指挥员的命令由工程兵在其他兵种支援下组织实施。战后,为保障居民人身安全的探雷工作,可由部队实施,也可由民兵或民间组织实施。早期便携式探雷器多采用低频电磁感应和微波探测技术。为了降低虚警,人们进一步把这两种技术复合运用实施探雷。为更有效、更准确地探测地雷,新型便携式探雷器及探雷车,采用冲击脉冲雷达(包括成像)技术、红外技术及核四极矩共振技术和中子活化技术。后两种探雷技术是通过直接探测炸药的方法,来发现地雷及爆炸物。机载雷场侦察系统一般采用多光谱照相、红外行扫描及合成孔径雷达等技术。地雷是一种古老的兵器,在中国明代就已开始在战争中大量使用。那时的探雷方法主要依靠目视观察和人工搜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工厂生产的制式地雷投入战场,探雷的方法除目视侦察外,还出现了利用探雷针进行探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现代化的制式地雷及应用地雷在战场上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探雷速度,在研制出便携式低频电磁感应探雷器的同时,还训练了探雷犬探雷。如苏军1940年就进行了探雷犬大规模的探雷试验,并组建了29个探雷犬连和19个探雷犬营,侦察雷区达1.5万多平方千米,找出地雷400多万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军事强国都十分重视探雷装备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便携式微波探雷器和微波道路探雷车,如美国研制的A/AR-5微波探雷车。90年代,美国又发展了MARDOR探雷系统,是一种多传感器的遥控探雷车。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加快对地雷场的探测速度,各发达国家正在发展和研制远距离雷场探测系统,如美国正在研制的AMIDAS机载雷场探测系统、REMIDAS远距离雷场探测系统,以期实现快速、远距离、大范围的探雷。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1 22:5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