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
课程
探究”这个词来自国外,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定义
所谓探究课就是以探究为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特点:
1、 实践性:探究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拓展或深化学习的过程,相对于简单的课堂知识的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的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无疑是增强体验的一种途径,学生在做一做、考察、收集资料、辩论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发展了实践能力。
2、专题性:就某种现象或某个小领域进行探讨,给学生以发觉知识的过程。
3、 互动性:新课标下的探究课堂,老师除了完成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互动中实现。而这种互动既可以是师生的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学生与家长的互动。
4、创新性:探究课创设由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活动情境,尽量安排一些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究和创新活动的空间与内容,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5 、开放性:对活动课探究的结果允许答案开放、允许有多种解释出现,即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就可以。
6、综合性:探究课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借鉴不同学科的教学成果,因此它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而探究课躬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参与度才是探究课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因此老师要尽量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活动计划和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自主地发表观点,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2、 民主平等原则: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出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而达到这个目标,老师就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创造动机,因此,老师就必须以民主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摒弃自己是权威的想法,做一个学生探究道路上的顾问。
3、 兴趣性原则:开设探究课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探究活动课能否达成活动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在开展探究活动课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4、科学性原则:在开展活动课时,既要做到开放、创新,也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活动课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方面,要力求具体化、形象化,避免理论性太强,过于抽象和专业化,以免学生望而生畏、无所适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力求内容情节的生动、活泼,能够引发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维持学生长时间的有意注意。
5、开放性原则:活动课的内容和场所应当是开放的,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可以拓宽和深化,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余地,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就应该采用。活动的场所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活动的时间也可以适当的向课外延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27 22:12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