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排草
中药名
香排草,中药名。为报春花科植物细梗香草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的全草。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调经,解毒之功效。用于感冒,咳嗽,风湿痹痛,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疔疮,蛇咬伤。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性平。
功效
祛风除湿,行气止痛,调经,解毒
主治
用于感冒,咳嗽,风湿痹痛,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疔疮,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感冒,流行性感冒:细梗香草全草30g。水煎分2次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胃痛:细梗香草9g,芭蕉果(牛心子)3g,铁马鞕、青木香各9g,生姜3片。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炮制
一、炮制方法
取出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中段,干燥。
二、采集时间
夏季开花时采收,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性
株高40-60厘米,干后有浓郁香气。茎通常2至多条簇生,直立,中部以上分枝,草质,具棱,棱边有时呈狭翅状。叶互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5-7厘米,宽1-3厘米,先端锐尖或有时渐尖,基部短渐狭或钝,很少近圆形或截形,两侧常稍不等称,边缘全缘或微皱呈波状,无毛或上面被极疏的小刚毛,侧脉4-5对,在下面稍隆起,网脉不明显;叶柄长2-8毫米。花单出腋生;花梗纤细,丝状,长1.5-3.5厘米;花萼长2-4毫米,深裂近达基部,裂片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花冠黄色,长6-8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狭长圆形或近线形,宽1.8-3毫米,先端稍钝;花丝基部与花冠合生约0.5毫米,分离部分明显,长约1.25毫米;花药长3.5-4毫米,顶孔开裂;花柱丝状,稍长于雄蕊。蒴果近球形,带白色,直径3-4毫米,比宿存花萼长。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谷林下和溪边。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饮片性状
本品不规则的小段,根、茎、叶、花混合。茎革质,有四棱或狭翅,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花梗纤细,丝状,蒴果球形,种子多数,细小,多角形。有香气。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2、解热作用。
现代应用
1、治疗流行性感冒
2、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3、治疗水肿。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止咳,调经。主治感冒咳嗽,气管炎,哮喘,月经不调,神经衰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32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炮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