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之乡
荣誉称呼
排球之乡有四个地方,分别是广东省台山市海南省文昌市福建省漳州市和福建省晋江市嘉排村。
发展历程
排球运动是1895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约克市青年会体育干事威廉.摩根发明的,1905年传入香港,1906年传入四川成都,1908年传入上海。1913年首届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举行时,只有菲律宾报名参加排球赛。因为没有对手,排球赛无法进行。菲律宾队参赛心切,就大力鼓动中国足球队临时学习排球打法和比赛规则,以中国排球队名义参赛,结果以0:2负。1914年,参加这次比赛的中国运动员在广州推广排球运动。广州培英中学的台山学生学习排球打法后,将排球技术带回家乡。排球运动传入台山后,在华侨的参与和推动下迅速普及开来,并很快由群众性的娱乐发展为专业性的竞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广东台山就被誉为“排球之乡”,原因在于当时排球运动在台山相当普及,各年龄段的运动队在全国排球赛中均成绩显著,国家男排成员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台山。而且,无论哪个级别的排球比赛在台山举行,上座率均可达百分之百。当时,《人民日报》记者曾撰文首次为台山冠以“中国排球之乡”美誉,台山因此而得名并广泛流传。
台山
在台山,无论是在城区,还是在各个乡镇、村委会,大大小小的排球训练馆、体育场随处可见。据悉,近年台山市各乡镇、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尤其是排球场馆的建设一浪接一浪。值得一提的是,仅台山第一中学就拥有近20个排球场。这些排球场馆不仅可用来承接省级以上正式比赛,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比赛场所。“村村有排球场,村村有排球队”,这样一个轻易可见的事实,足以令任何号称爱好排球的地方在台山人面前自叹弗如。据不完全统计,台山市现拥有3300支业余排球队,会打排球的群众近50万人,约占该市人口的50%;在台山,现有排球训练馆16座,排球灯光球场410个,室外一般球场1630个。
近代发展
台山排球还为中国排球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新中国首任国家排球队教练马杏修、“三排王”李福申以及遍布全国排球队的台山籍队员,令国人啧啧称奇,也为台山人赢得莫大的光荣。据介绍,参加1958年全国排球甲级联赛的149名队员中,69名是台山籍的;而1956年在法国巴黎世界排球锦标赛上,参赛的中国男排中有8名球员是台山籍的。台山市共为国家培养输送过500多名优秀排球运动员,其中成为排球专家的有7人,国家高级教练9人,国家级教练25人。
1927年8月28日,当时的台山县排球队代表中国参加第8届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夺得的第一项排球国际比赛冠军。
1930年的第9届和1934年的第10届远东运动会,台山排球健儿都夺得冠军,首次实现中国排球国际比赛的“三连冠”。
1930年,台山排球运动进入普及阶段,几乎每条村都有一支排球队,常以“联络感情”名义进行村际友谊赛。
1931年秋季,台山排球劲旅——仁社体育会在台城光兴路60号成立,由归国华侨黄天法任名誉社长,黄永栋任社长兼队长,入社运动员200多人。
1932年,仁社排球队夺得县运动会冠军。
1932年,仁社排球队夺得县运动会冠军。
1935年5月,夺得广东省第12届运动会冠军。
1947年6月,夺得第15届省运会冠军,成为威震全省的排球队。
1948年,仁社排球队代表广东省警保处参加全国警察运动大会夺冠。随后,仁社以中警察排球队名义,在南京与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排球队比赛,以3:1获胜。
1950年,仁社改名为台城联合排球队。
1953年12月1日,由曹玉瑶县长主持,举行有6个重点区参加的男子排球赛,选拔优秀运动员集训,为进一步发展台山排球运动打下基础。
1956年,我国参加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排球锦标赛的12名队员中,就有8名队员是台山人。
广东省台山市素有排球之乡的美誉。1972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在广州二沙头视察广东省体工队时说:“全国排球半台山,你们知道吗,你们应该拿第一,要为国家输送人才,还要支持其他兄弟省市。” 在台山,最先开展排球运动的是台城谭氏学校(现育英中学)和四九下坪堡小学。1919年2月2日,台山斗山浮石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磨学会(华利磨是英文排球Volley ball的译音)。此后,在华侨、港澳同胞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排球运动在台山迅速普及。
文昌
文昌是世界排球场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市拥有排球场6000多个。几乎人人会打排球,逢年过节每个村委会都要在村里举办排球比赛。到2016年为止文昌中学代表国家获得世界排球冠军、世界第二名、世界第四名、世界第五名、亚洲第三名排球比赛各一次,获得全国排球比赛冠军25次。
虽然没有官方机构的正式命名册封,但文昌“排球之乡”的美称早已闻名遐迩。排球,在文昌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追溯历史,排球运动在文昌流传,至2020年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文昌排球的发展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几乎所有的村庄、中小学、企事业单位都有排球场,大多数人都能上场比试一番,每逢节假日、喜庆日,排球赛是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排球运动普及率之高,在全国也难有与之比肩的市县;而一个个全国冠军头衔的摘取,更是让“排球之乡”名动四方。
文昌人无疑都有着深深的排球情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文体娱乐项目日渐丰富,许多文昌人恐怕不再对排球情有独钟。我们也许不能说文昌排球的发展今不如昔,但如何给文昌排球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让“排球之乡”的品牌历久弥新,愈发明亮,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记者在采访文昌体育界人士时,看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述文昌排球辉煌的历史,也听到他们对文昌排球未来发展的深思。
起落属正常 危机不存在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文昌的排球队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文昌中学队、文昌青少年队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名列前茅。至于省级比赛的冠军,更是难以计数。
回顾历史,文昌排球的优异战绩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1998年后,出现了一段空白,也就是在此期间,不少人发出“危机论”,认为文昌人对排球的热情消退,文昌排球今不如昔,担心文昌排球会出现衰落。
对于此种担忧,文昌体育界人士几乎一致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有的甚至认为,文昌排球正处于兴旺发展的高峰期。文昌排球界前辈、曾任省教育厅体卫处处长的王振良认为,排球是文昌普及率最高、最有影响的全民健身项目,历史传统不是说改就改的。而因为群众喜欢,每一任领导都非常重视,文昌排球因此能长盛不衰。
曾是专业排球运动员的文昌市体育局局长陈导认为,文昌排球正处于兴旺发达阶段,整体环境比以前还好,“以前文昌有‘东面排球、南面篮球、北面足球’的说法,完全是排球‘一统天下’,排球在农村的普及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陈导说,文昌的排球比赛蔚然成风,各式各样的比赛对于保持文昌排球的传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比赛,可以促进交流和提高竞技水平,提高排球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增加凝聚力。
至于有一段时间文昌排球竞技水平出现滑坡,省内比赛的成绩被琼山等地超过,陈导认为,这种起落属于正常现象,“一方面我们有所松懈,抓得不是很紧;另一方面,别的球队实力不差,他们超过我们也很正常。”这段滑坡引起了文昌排球界甚至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专门召集排球界专家开会研究对策,提出了“振兴文昌排球”的口号。“领导一重视,我们的成绩很快又上来了,这几年又拿了不少冠军。这充分说明了文昌排球有不错的群众基矗”陈导说。
文昌中学排球队主教练林明宙则颇为自豪地说,文昌中学排球可以说处于历史最好的时候,队伍建设健全稳固,成绩骄人,球队球员平均身高1.85米,是历届身体条件最好的。
身体条件制约竞技成绩
不过,文昌排球的骄人战绩,几乎全是中学生球队和少年球队所取得的,在成人排球这个顶尖的竞技层次上,文昌排球在国内并没有打出多大名堂。
而且,以前文昌排球还能为专业队输送过不少人才,甚至出现过国手,文昌的排球“明星球员”,最多也就是凭着排球特长被大学特招,最终谋一份职业罢了。
对于这种状况,文昌排球界人士并不讳言,是身体条件特别是身高的劣势,制约了文昌排球竞技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中学生和少年比赛,文昌球员的身材吃亏不太多,成年后差距就拉大了,1米8打人家2米的大个,网上劣势太明显了。文昌市文体局副局长郭泽忠说:“如果排球比赛身高限定在1米85以下,我们敢夸口称雄全国,但不限身高,就一点戏都没有了。”
至于早期在成年比赛取得的一些好成绩,以及曾有不少球员打过专业队,那是因为以前排球并不像如今那么大型化,那么长人如林,文昌排球运动员的技术优势和灵活的身手那时能有用武之地。
“文昌排球在中学生和少年排球赛中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是完全可能的,但成年队要想打出名堂,实在太难了。”王振良有点无奈地说。
成立专业队很有必要
文昌排球没有再涌现出成人专业和职业球手,文昌体育界人士还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因:省里没有专业运动队,人才输送的渠道不畅通了。曾有过“广东排球半海南,海南排球半文昌”的说法,以前海南属广东管的时候,文昌排球打得好的球员有可能被广东队挑走。1993年,海南的专业体育布局取消了排球项目,排球苗子就只剩下上大学继续打排球这条出路了。
当然,以排球的大型化发展状况,文昌的排球苗子大多数恐怕很难再走当职业球手的路子。但身高也不是绝对的,陈导就认为,“海南排球苗子如果能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至少可以在职业队甚至国家队中竞争自由人、二传手等位置吧。”
而成立专业队,引进先进的技战术和训练方法,无疑可以促进海南业余排球竞技水平迈向更高的层次。因此,文昌排球界人士都呼吁,海南有深厚的排球群众基础,排球深受群众的欢迎,省级运动队应该有排球队,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考虑拉起职业队打职业联赛,“适当引进一些人才,打不了全国冠军,保一个甲级队称号应该可行吧。主场设在文昌,保证场场爆满。”郭泽忠说。
发挥排球的“龙头”作用
其实省里有排球专业队,不过那是“同胞兄弟”沙滩排球,而且在国内比赛中成绩不俗,全运会进入过前八名,全国巡回赛打进过前三名。沙滩排球省队的选手都是海南人,有几名队员来自文昌。
文昌体育界人士也充分肯定走沙滩排球的路子,他们认为沙滩排球对身高的要求不像室内排球那么苛刻,更有利于海南人打出好成绩。
沙滩排球的路子很宽很长,海南已成为我国沙滩排球的重要训练基地,国家队每年都在三亚集训,而文昌的高隆湾是每年一度的全国沙滩排球大集训的训练基地。郭泽忠说:“我们希望通过沙滩排球能进一步打响名声,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为文昌市体育局的负责人,陈导考虑的不仅仅是排球,“无疑,排球是我们重点抓的项目,我们的想法是组织更多的比赛,让文昌的排球更兴旺发展。同时以排球为龙头项目,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带动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的开展。”
1958年,文昌少年排球队首夺全国少年赛冠军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聊起文昌排球的过去,许多资深的文昌球迷都会提到1958年在秦皇岛夺得全国少年冠军的光荣历史。不仅仅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文昌排球首夺全国赛事冠军,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一段“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往事。
吴乾海是当时那支文昌少年队的队员,他已经退休了。回忆起当时参赛的经历,沉默寡言的吴乾海突然来了精神,事隔那么多年了,许多细节他仍能清晰地描述:
那是1958年的5月,参赛队有21支。我们首战打上海,那是一支强队。他们赛前可一点都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人家来到训练场一看,文昌队个子那么矮,还光着脚打球,一句“不行”扭头就走了。
其实我们更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一看他们训练,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别看他们个高,都是些花拳绣腿,我们用海南话说“明天把他们打趴了。”
一交手,前两局我们轻松拿下。第三局,我们暴露了打业余球太多的习性,打得漫不经心,被对手追回一局。第四局,我们再不敢怠慢,比分一路领先到14:9,就差一分了。我们的发球直接落地,以为得分了,大家都跃起欢呼,没想到被吹了出界。结果我们还是以15:10拿下。
第二天,不得了了,我们成了新闻人物,报纸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做标题,因为我们在比赛时都不穿鞋。
并不是我们没钱买鞋,而是因为实在不习惯穿鞋打球。事实上,县政府对我们参赛非常重视,组队选拔队员就足足打了一个星期。
经与上海一战,我们名声大噪,对手都对我们高度重视,但我们的势头已不可阻挡,最后在决赛中3:2战胜台山队,决胜局是大比分获胜。
漳州
漳州人喜爱排球运动,培养出不少著名排球运动员,赢过一些排球比赛争得冠军,所以称漳州是“排球之乡”。 但是,漳州排球运动的开展并不早。
1919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根据重地”闽南护法区,在漳州举行阑西南18县体育运动会时,漳州还没有排球参赛队,只巴望眼看粤军作排球表演。那时候,排球队每队队员是12人,叫“12人制”。12人怎么打法?就是双方各分3排,每排4人,场地长些、宽些。6人制场地长18米、宽9米;12人制长28米,宽14米。在国际排球史上还有“16人制”的,只是漳州人没有玩过罢了。
1927年,第1l届远东运动会排球比赛开始实行“9人制”比赛规则。至1931年之后,“9人制”才在福、厦、泉、莆、漳逐渐推开。这种“9人制”排球运动,风行于三、四十年代。我小学时代,也玩过“9人制”排球。由于赛场上队员站位固定,不必轮转,因此漳州教练与其它地方一样,前排挑选高个子、弹跳力好的人材,以便发挥扣球和封网的威力;后排挑选防守型的人材;至于二排不妨个子矮点,以防对方轻吊、快抹。各司其职,各扬其长。
民国21年(1932),蔡廷锴军长率十九路军驻漳州。十九路军是从上海入福建的,蔡军长属下官兵都喜爱体育运动,自然带来了上海的“体育风”。1933年,由十九路军参谋长黄强出面,邀请广东华南排球队来漳州。华南排球队在当时是岭南的一支劲
旅,自当不可小觑。当下,我方立即以石码及今芗城为主,并从长泰、龙溪选出高手组成“九龙排球队”迎战,比赛于9月1日在中山公园举行,观战者如山似海,结果我方以1比2败阵。表演赛的胜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漳州人开了眼界,从中学到一些先进球技。
1935年,在厦门举行第五届省运会,龙溪县出师参赛,夺得排球第3名。1936年初,长泰县请来了王坤、蒋维舟与石其华执排球教鞭,并参与球队训练,砺兵秣马,励志图强。果然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5月,福建第五行政区运动会在漳浦举行,长泰队战胜龙溪队,夺得冠军。同月,长泰队又在福建省第三绥靖区军民联合运动会上(在泉州举行),技压福、厦、泉,莆获取冠军。自此之后,长泰县被称誉为“排球之乡”。
1950年后,漳州逐步推开“6人制”打法,因球场长18米,宽9米,改变过去“位置固定”为“位置轮转”的打法,要求队员个个具有较全面技术。1951年,龙溪专区排球队在省第一次以“六人制”为规则的比赛中,荣获亚军。我队队员徐连蒲(后任八一队教练)和张启荣两人攻防兼佳,技术全面,被选入省排球队,代表省队参加华东区排球比赛,获取亚军。张启荣为之受选华东排球队。
自此之后,龙溪专区排球运动渐渐步入佳境。从五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三十几年期间,算是我区排球运动的巅蜂时期,其间虽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冬眠”,但仍能保持其上升、奋进的锐气。
历史战绩
1952年,龙溪专区男子队在第一届省运会获排球冠军。
1956年,龙溪县男子队获全国1l县排球锦标赛第6名。
1957年,龙溪专区男子队在全国排球福州赛区获第2名;女子队获第3名。
1964年,在全国少年9人排球锦标赛,漳州三中男队获亚军;女队获第4名。 .
1965年,在全国少年九人排球赛长沙赛区,漳州三中男队获第1名;女队获第2名。
1972年,龙溪地区少年女排在南平战胜省青年女子排球队。
1974年,在第六届省运会,龙溪地区男子队获男排亚军;女队获第3名。
1978年,在第七届省运会,龙溪地区男、女队双获冠军。
1980年,在省甲级排球队联赛中,原漳州市(今芗城区)女子队获冠军。
1981年,省甲级排球队联赛,漳州男队获亚军,女队获冠军。
1984年,在第八届省运会,龙溪地区男、女队双获冠军。
1986年,在第九届省运会,龙溪地区男、女队双获冠军。
近现代发展
近现代发展漳州地区也是物色排球运动员的人才区。我区排球人才辈出,茬茬相接,代代相续。最著名的有现任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中国排球教练委员会主任、国际排球高级讲师张然,先后入选国家男子排球队林亚鸣(主攻手)、郑宗源(二传手),国家女子青年排球队陈亚惠(主攻手),国家女子排球队教练陈忠和。还有国家级排球裁判员谢雨森、张承嘉、王润德、程兆鹤、杨天佑、黄文彬6人。先后入选省级(包括外省及部队)或省级以上排球队男、女队员,据初步统计多达79人。其中列入《福建省体育志·排球名人传略》的有:林亚鸣、郑宗源、陈跃基3人。
七十年代初,漳州排球基地的建置,更为“排球之乡”的漳州加上一笔浓重的色彩。基地筹建之初,只有2个竹棚、6个三合土排球场。1972年开始接待全国12队青年女子排球队冬训。1973年5月,全国青年排球赛漳州赛区举行期间,漳州排球训练基地的训练场地是竹棚,遇到雨天,寒风倒灌,斜雨溅泼,运动员确是吃了不少苦头。基地连一块黑板也没有,各队要出黑板报,只好撑着雨伞到市区各学校开条借用。赛场的广播,也临时请来广播站外线工安装起来的。写宣传稿子,只好站着依托墙壁撰改。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如今略具现代化设施的体训基地已经耸立于漳州芗城。就是这个地点,却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女排摇篮”。因为勇夺“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就是在这一个粗“摇篮”中摔滚成才的。作为振兴中国排球的重要训练基地已具规模,中国女排也自此与漳州结了缘,国家女排教练和队员亲昵地称漳州为“娘家”,而漳州人也与中国女排系上了一条红线,时刻关注女排姑娘的起伏兴落,漳州排球迷几乎都能在荧屏前指说中国女排队员的名字和号数,甚至连场上队员的技术特点和弱处也能评说几句。1985年2月下旬,就在排球训练基地内,“中国女排与海内外排球热心者漳州大联欢”正在进行。这是漳州第一次电视现场直播,漳州男女老少很早就在电视机前坐候,饶有兴味地收看中国女排合唱、漳州文艺工作者表演、漳州领导与女排热烈握手、女排老队员与新队员的友谊表演赛、原中国女排队员周晓兰的婚礼……当中国女排荣获“五连冠”的喜庆时刻,漳州迎来了“女排塑像”工程全部竣工。漳州人民建造这座“中国女排三连冠”塑像,不但记载中国女排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辉煌战史,而且成为我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教材,鼓舞着“排球之乡”的人民继续在排坛上拼搏。
嘉排
嘉排村(古称澄江,伍堡),素有“排球之乡”的美誉。据福建省地方志记载,伍堡排球活动,始于民国十七年,最初由编织空心的篾球,进而以旧布包裹缝制成布球,之后,成为正式使用的皮制、胶制的排球。而原始简易的球网则是由绳索、破鱼网与竹竿、树干组成。
仅嘉排村遍布各个角落的球场不论大小就有18个,各个角落片区均有自己的排球队,值得一提的是,抗战胜利后,伍堡村的“伍中”与“三川”两支球队组成坚强阵容,远征鹭岛,力克厦门、龙溪男排劲旅。
建国以来,嘉排村(伍堡)曾为华东地区及我省输送不少的男女排球运动员、教练员。1951年仅嘉排村就有10余人代表晋江专区参加福建省预选赛荣获冠军,并选拔张孙从、杨家管、杨荣电、杨荣权等为核心组成福建省队,参加华东区排球赛获得亚军。1954年伍中队员王水车被吸收为华东区体工队排球队员。1956年,在北京举行全国11县排球锦标排球赛,就以嘉排(伍堡)村组队代表福建晋江县与号称“全国排球半台山”的广东台山县对阵,以一个村对抗一个县,两军争魁夺冠。因而在闭幕式时,国家体委为福建晋江县嘉排村获此佳绩给予“排球之乡”称誉。
1957年,福建省体委组建省男子排球队。组建省队时12名队员中,嘉排村人就有6名运动员。不久,王水车转为首任省女排教练。1959至1991年任厦门市体委排球教练。王水车培养诸多优秀运动员,其中有国家队闽将苏彩霞、苏学辉。姚自立被国家体委派往巴基斯坦出任排球专家。回国后,他历任省女排教练十多年。1959年省公安厅女排特别吸收嘉排的张秀刺、陈秀菊、杨英黎等为队员。后来又相继调入许昔通、张秀刺、许清淡、张贻评、姚明枢等5名运动员进福建省队。许昔通于1962年加入省男排后授任省队队长,曾代表中国远赴北欧瑞典等国参赛,其培养18名省队优秀队员。根据《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报道,原国家女排主教练陈忠和称许昔通为自己的启蒙教练。中国女排“五连冠”的闽籍陈亚琼及后来接班的福建双珠(侯玉珠、郑美珠)均是姚自立、许昔通教练曾经培养过的巾帼女将。王水车和姚自立获国家体委授予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的荣誉称号。姚明枢获国家体委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工作贡献章”的荣誉称号。
1973年姚贻集代表嘉排村出席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并在会上把嘉排村群众性的排球活动作为典型经验介绍。省体委将嘉排村列为省发展体育运动“四五”计划的排球运动重点地区。随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嘉排摄制“排球之乡——伍堡”纪录片,在全国放映而扬名于大江南北。
1936年队拟参加“金井八联运动会”时,旅菲华侨杨邦针以“伍中”冠名,自此正式成立“伍中”排球队,首次参赛获冠军。
抗战胜利后,在晋江县城泉州中山公园内的旧体育场争夺晋江县男排冠亚军(冠亚军均来自伍堡村的“伍中”与“三川”两支球队);远征鹭岛,力克厦门、龙溪男排劲旅,当时厦门《江声报》连篇报道。
1951年嘉排村村队代表晋江专区参加福建省预选赛荣获冠军,参加华东区排球赛获得亚军。
1956年,在北京举行全国11县排球锦标排球赛,代表福建晋江县与号称“全国排球半台山”的广东台山县对阵,以一个村对抗一个县,两军争魁夺冠,最终获亚军。
自1964年至2019年,嘉排学校(初中部、小学部)的男女排球队先后在晋江市、泉州市、福建省乃至全国各级小学生排球赛中屡创佳绩。
2019年6月7日-9日,组织参加在宁波北仑举行的2019年全国业余排球精英赛分区赛(北仑赛区: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厦门、深圳、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暨“小港杯”第九届全国业余男子排球邀请赛,获赛区冠军。同时,被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
2019年11月16日-17日,协会组织往广东广州参加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国家体育总局篮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排球协会主办,广东省排球协会承办的“无极限·2019年全国业余排球精英赛总决赛”,以全胜战绩,获冠军。
2017年以来,英林嘉排村以举办村级联赛、参加各级比赛为抓手,大力普及与推广排球运动、排球文化,再次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排球的乐趣和魅力,再塑了“排球之乡”的美誉度和提升了“排球之乡”的知名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晋江市排球协会英林嘉排分会成立后,将紧密结合实际,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排球运动的向前发展,以点带面,以普及促提高。对内坚持每年举办春夏两季的村级排球联赛,并热情引导周边邻村邻镇的球队前来参赛;对外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排球比赛。
嘉排村致力于把排球运动以嘉排村为中心向外延伸到整个英林镇各村、各中小学,乃整个晋江南部几个有排球群众基础的乡镇;致力于打造以英林镇为中心的“排球之乡”。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30 16:1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