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管
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一部分
排气管是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一部分,排气系统主要包括排气歧管、排气管和消音器,一般为控制发动机污染物排放的三效催化器也安装在排气系统中,排气管一般包括前排气管和后排气管。
简介
回压排气管
(和原厂一样比较环保) 跟原厂的原理一样,但是声音会比原厂好听原厂车大多都采用这种管主要是靠管内的格板消音器或管子的容积变化来产生一种会返回汽缸的压力,当发动机点火后,活塞开始径行动力行程,而排气门会在活塞到达下死点前就会打开。这时,管内的回压会挡住废气冲出,让混合气能够达到完全燃烧。但回压过强,会造成废气无法完全排出汽缸,造成废气与混合气一起燃烧降低燃烧效率,当然最直接的就是引响马力输出。 其优点:噪音小,低速扭力佳。 缺点:高速时废气无法快速排出,影响引擎动力输出,音量低。
半回压管
当然,这种管子回压的力量较低,排气的顺度比回压管好 简单的说,他是介于回压管与直通管之间 有适度的回压来取得起步扭力 排气顺度比回压管佳,当然中高转速扭力也比回压管大。 优点:起中尾速扭力表现不错 缺点:噪音偏大,音量较大。
直通管
半直通管
其实半直通管跟半回压管是一样 只是排气口径比半回压管来的大 优点:起步扭力较半回压低,但中高转速扭力大
可变排气管
通过阀门控制排气,使声音和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设计类型
S鼓:提升中低转速扭力,起步快。爬坡有力。声音低沉,在90分贝左右的时就不会牺牲高转速的马力,主要延长三废的形成来达成动力提升的作用。(缺点:高转速时有共振声,对高转速马力就没有多大的提升),S鼓用于2.0以下排量的发动机。
内回压:根据本身车的特性专用设计的。提升中低转速扭力,声音不吵。无共振声。在高转速时没有共振声的,而且提速快。(声音与S鼓差不多,有些车型不能装S鼓,只能装内回压。)
G型:用于2.0以上大排量发动机的,通过3次回压达到降低声音的作用,延长了气流的形式。跟S鼓相近。声音在90分贝左右xiex。提升中低转速扭力(S鼓用于2.0以下小排量车。G鼓用于2.0以上大排量的车)
直排:提升高转速的马力,中低转速扭力就没有多大的提升。比较适合长时间跑高速和赛跑道。声音在100分贝左右。比较吵。
Y型:提升中低转速扭力。声音吵。95分贝左右
街鼓:提升马力和扭力的,音质也相当讲究,鼓身完全为了增加马力兼降低音量而设的,完全可以在行街与高速行走任选择,整段排气采用日本最流行的渐次放大的设计式样,47mm-63mm-76mm,63mm与76mm间用回压管接驳后,更能发挥引擎的潜能,声音在90分贝左右,平衡了油耗加速反应,动力提升,街鼓成为了理想的街道行走之喉,(街鼓外观好看,是烤黑漆的,车性能方面是很不错,)
M鼓:可变回压设计,根据转速的高低来调节回压的大小,在高转速时没有共振声,,当发动机在低速的下,气体流动速度就慢,通过调节阀的速度就会变慢,产生真空小抽吸力就小,单位时间里存储的废气回压就大。当发动机在高转速下时,气体流动速度就快,通过调节阀的速度就会变快,产生真空大,排除的废气多,高转速的排气顺畅。达到提升扭力的同时也提升马力的效果,(全转速动力)高转速在85分贝左右,是在目前国内按国外设计理念展现最为明显和有动力提升的排气管,在2500-3000转的时候声音就发出来了,又在4000转的时候声音又静下来了。
HKS型:是直排带回压的,提升中低转速扭力和高转速马力。声音比直排的小,比回压的大,比较清脆,在95分贝绝不扰人。高转速时无共振声。(有日本HKS的效果)设计原理:气流沿壁走向。
中段:用来连接头焦和尾段,同样对马力有提升3-4匹的作用。
关于机动车排气管道角度的设计问题
机动车尾气排放管道的排气角度一直是专业厂家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来看,轿车及轻型家用汽车排气管道的角度方向一般是向后平行于地面的,而大功率运输车以及农用车辆排气管道的角度是折向地面的。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根据现行的机动车尾气排气管道角度方向设计和机械设计原理还没有规定出新的角度排向设计方法。所有汽车尾气排放角度方向的最佳设计方案应为180度平行于地面向车后排放,如果设计方案不统一标准化,各厂家随意设计尾气管道排向将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以及在行车时会发生意外的侵权事件。 1,排气管道角度以45度左右折向地面所形成的不利因素。
在这种排放角度范围内,汽车在运行时,高流速尾气会将地面上的尘土吹起,而行车速度越快,其扬尘的污染程度就会越大。同时,汽车的功率越大,排放的气体流量和流速也越大,其扬尘的污染程度也会更高。根据市场调查,扬尘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应是公路沿线地段,车流量越多,扬尘也越严重。另一方面,扬尘污染也与公路地表面的清洁度有关,公路地表面的浮尘越多汽车尾气吹起的灰尘量越大。
2,尾气排放管道的角度折向汽车两侧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
如果将尾气排放管道的角度折向汽车的两侧,那么在行车时其汽车的尾气将会造成对行人的热气流冲击性伤害。另外,在汽车尾气中含有未然烧尽的雾化油渍,它包括硫化物和碳化物等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人身侵权性行为。
3,尾气排放管道的角度为上方折向时会对车体造成严重性的损伤。
此种角度折向,汽车制造商一般不选择。因为尾气中的硫化物、碳化物等污染物会对汽车机体等金属部件产生化学性腐蚀作用,所以厂家一般不会选择这种尾气的排放角度。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之相关规定, 各省市地区的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应制定出统一的燃油车辆尾气管道角度折向标准,最好是平行于地面向后排放。并严厉禁止排气管道折向地面和两侧的设计方案实施,以减少机动车辆在行车时产生的扬尘污染和加大环保法规的运行管理机制,使我们的天空更加清澈环境更加美好。
常见问题
排水
汽车排气管滴水是好现象来的。证明的你的车发动机充分的燃烧,汽车的排气管从而会向外滴水,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与排气管没什么事。
排气管之所以滴水就是因为汽车汽油燃烧完全后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高温下水是变成水蒸汽,水蒸气在高温下是无色透明的,不过水低于100°时候,水蒸气就会冷凝成水,如果冷凝的水滴很小并且悬浮在空气中,水蒸气就呈现为白色的气体,但气温低的时候,排气管冒白烟就是水蒸气;如果冷凝的水滴积聚起来,就变成了水。排气管排出的水滴,就是汽油燃烧后生成的水蒸气,在排气管和消音器中冷凝的结果,只不过当环境气温较高时,水蒸气还没有冷凝就已经排出去了,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水蒸气就会在排气管壁冷凝成水滴,并且随排气流出来了。这样的现象在多数的汽车的比较正常的。
对于如果出现很多的话,这时候可能是排气管积水了。所以建议你去你的购买所在店去换一个,有保修的话是免费的。
排烟
柴油机起动后,排气管排出大量灰白色的烟
故障分析:
这种故障一般是由于喷入汽缸内的柴油没有着火燃烧就被排出或者燃烧室内进入冷却水所引起的。
故障原因:
1个别缸的喷油器喷油雾化不良。
2喷油压力较低。
3喷油嘴有严重的滴油现象。
4环境温度太低,导致个别汽缸没有燃烧或燃烧不良。
5柴油中有水分。
6个别缸内渗入水滴。
7供油提前角不正确。
故障排除方法:
对于这种故障应使用断缸法进行判断,通过逐缸进行断油检查,找出不正常的汽缸和损坏的部件。
1首先起动柴油机至转速达700r/min左右,然后逐缸进行断油检查。当断开第二缸高压油管时,观察到排烟情况由原来的灰白色烟变成大量的白烟,这说明第二缸内部有故障。
2拆卸第二缸的喷油器,然后对其喷油压力和喷油的雾化质量进行检查,发现喷油嘴偶件窜油。更换偶件后,经过装配再次起动柴油机,观察排烟情况,发现排烟情况由原来的灰色烟变成大量的白烟,说明燃烧室内有水进入,应对汽缸盖、汽缸垫、汽缸套进行拆卸检查。
3停机后,在拆卸汽缸盖时发现一、二两缸的汽缸盖有4个螺母用100N·m的力矩拧动时,汽缸盖螺母就产生了松动。这种情况是由于汽缸垫示压紧,造成燃烧室内进水所致。
4重新用280N·m的力矩按要求上紧后,起动柴油机5min后,排气管冒白烟现象消失,故障即被排除
诊断处理
发动机起动时,排气管排出大量白烟,一般不属供油系故障。
⑴ _原因
① _柴油中有水,水在气缸内蒸发成水蒸气,从排气管排出。
② _气缸盖螺栓松动或气缸垫冲坏,使冷却水进入气缸。
③ _气缸体或气缸盖的某处有沙眼或裂纹,水进入气缸蒸发排出。
⑵ _诊断与处理方法
①用手接近排气管消声器出口处,手上潮湿留有水珠,则确认有水进入气缸。
②检查柴油中是否有水。查看油水分离器中是否有大量水,若有大量水,则是燃油质量差。首先应清除高、低压油路中的水分;再将油箱的放污螺塞打开放出油箱中的水,最后用清洁柴油冲洗油箱。
③打开水箱盖,按起动机按钮的同时观察加水口的水面是否冒气泡。
如果机油中有水,或加水口的水面有气泡冒出,则说明冷却水进入气缸内。
④在拆卸缸盖前,应先检查每一个螺栓的松紧度,如有松动的螺栓,拧紧后再查看是否漏水。若仍漏水,再进行下一步检查。
⑤进一步查找具体漏水部位,可向水箱充气,压力不大于200kPa,打开油底壳,在发动机底部察看漏水处;再打开缸盖查看缸盖底部和气缸垫,检查故障部位。对于有向缸内漏水的部件,采取换件维修或更换新总成的方法。
故障判断
判断柴油发动机排气冒烟时的故障:柴油机排气管正常排出的应是无色的气体,如果排气管排出的是黑烟、白烟或蓝烟,说明发动机有故障,废气的排放不仅影响周边的环境,对使用者来说也是一个警示,必须及时排除发动机的故障。 下文中星火柴油发电机维修厂家就给出了发电机冒烟的几种情形供大家参考。
1.气管冒黑烟
分析故障原因:
(1)空气滤清器严重堵塞。
(2)喷油时间过迟。
(3)喷油嘴有故障或新装上的喷油嘴型号不对。
(4)喷油泵故障或冒烟限制器(或称增压补偿器)调整不当。
(5)增压器故障。
(6)中冷器故障。
(7)排气制动阀处在关闭位置。
(8)气缸压力不足。
判断及排除方法:
根据上述几方面原因分别论述如下:
(1)在检查排气管冒黑烟前,应先拆下空气滤清器,若柴油机冒黑烟情况消失,说明因空气滤清器严重堵塞致使进气量不足而造成黑烟。同时,还应检查进气管路是否有堵塞现象,如进气胶管吸扁等。
(2)喷油泵的供油量过多或各缸的供油量太不均匀也会造成排气管冒黑烟,因此,必须重新调整喷油泵的供油量。冒烟限制器如果调整不当也会造成排气管冒黑烟,将冒烟限制器调整螺钉往外调可减少排烟量,但调整过多会造成发动机无力。
(3)增压器的压气机叶轮或涡轮严重磨损会使进气量有所下降,造成排气管冒黑烟。排气管垫或增压器接口垫漏气严重,也会造成进气量不足,排气管冒黑烟或发动机功率下降。
(4)空—空冷式中冷器散热不良会使进气量减少,排气管冒黑烟,因此,在日常保养中应经常清洁中冷器,使其畅通。
(5)排气制动阀如果处在关闭状态也会造成排气管冒很大的黑烟,而且发动机加速不良、无力。
(6)气缸压缩压力不足是排气管冒黑烟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气缸压力不足,发动机起动后,起初会冒出灰白色烟,随着柴油机温度的升高转变为黑烟。
星火柴油发电机维修厂家分析造成气缸压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
(1)气门间隙过大或没有间隙;
(2)气门座圈密封不严;
(3)活塞与气缸配合间隙过大;活塞环失去弹性或折断漏气过多;
(4)凸轮轴严重磨损,造成进气不足,排气不畅,检查凸轮轴的磨损情况,可用10mm百分表测量气门的升程,如果磨损严重必须更换。
2.排气管冒白烟
分析故障原因:
(1)油中有水,或因气缸垫冲坏,缸套或缸盖破裂漏水等原因造成气缸进水。
(2)个别缸喷油泵的凸轮轴严重磨损,使该缸喷油时间滞后太多,柴油在气缸中不能完全燃烧,也会造成排气管冒白烟。
(3)喷油嘴雾化不良或喷油嘴下面装有一个以上的垫圈,因此,在更换喷油嘴时,应将里面的铜垫取出。
(4)水冷式中冷器漏水,冷却水从进气管进入气缸。
(5)增压器涡轮端密封环密封不严,机油直接从排气管排出,在排气管中形成“白烟”。如果排气管冒白烟严重,在检查其它部位正常的情况下,一定要仔细检查增压器是否漏油。
(6)气温太低,气缸温度难以上升,特别是早上发动机刚一起动时冒白烟,暖车后变为蓝烟,不久即变成无色,这是正常现象,应与故障区别开来。
(7)车辆在行驶中,如果发动机突然无力,排气管冒很大的白烟,一般是供油时间过迟造成。
分析主要原因有:喷油泵联轴器上的联接螺钉松动或钢片折断;空气压缩机轴断裂;喷油泵轴断裂。
3.排气管冒蓝烟
蓝烟的形成:机油进入燃烧室燃烧后从排气管排出。
分析故障原因:
(1)进气门油封密封不严,机油进入燃烧室燃烧。
(2)活塞环失去弹性或断裂;缸套严重磨损,机油窜入燃烧室,此种情况一般废气管会有很大的废气冒出。
(3)增压器压气机叶轮端密封环密封不严,有机油进入气缸燃烧室燃烧。
以上是星火就发电机组冒烟给出的几点建议,具体问题可以拨打星火柴油发电机维修厂家的电话或登录公司的网站。星火主要承接各种发电机组的中,大,小修和保养。
维护保养
方法
1.冬季冷车难以启动时,关闭阻风门启动发动机,热车后注意将阻风门及时打开。禁止在关闭阻风门状态下长时间高速行驶;
2.骑式车(男装车)禁止在发动机和消声器前方加装挡风板或其它装饰物品,如此会影响发动机及消声器的散热;
3.请勿长时间大负荷低档位行驶,这对发动机及消声器都会造成损害;
4.请勿长时间原地高转速轰油门;
5.当消声器表面有油污时,热车后会使其表面颜色变色发黄、发兰等。另外,当消声器表面粘有大量泥土等污物时,请及时清理,以免影响其散热;
6.在安装消声器时,应注意消声器垫安装到位,并紧固好,防止漏气,影响消声效果及引起消声器接口处发黄;
7.发动机气门间隙及化油器、空气滤清器等应根据整车说明进行及时正确的调整和清洗,如气门间隙过小或混合气过浓、过稀都将影响燃烧,对消声器造成影响引起变色。
技巧
汽车排气管保养技巧一:防水
在雨天行车或者去洗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止让消声器进水,不然容易导致生锈,而影响排气管的使用;如果不甚让消声器进水了,要立即启动发动机热车,尽可能的让消声器里面的积水排出来,这点对于排气管的保养尤为重要。
汽车排气管保养技巧二:防锈
汽车排气管的防锈,不仅仅说是防水就能防锈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擦点防锈油,这样就能更加的保障周全了。我们先把消声器拆下来,堵住地位置的排水孔,再给法兰假如防锈油,再把消声器摇一下,知道防锈油均匀进入筒体内,再装上消声器。然后待汽车行驶大约二十公里后,可把排水孔的堵塞物拿走,就可以了。汽车排气管保养之防锈,每年进行2次左右就能大幅度的保障排气管不生锈了。
汽车排气管保养技巧三:清洁
由于排气管经常裸露在外,但又与汽车内部相同,所以如果排气管内部遍布污垢,那也是会影响排气管的正常使用的,而且可能由于驾驶员的不当驾驶导致其他有害物质进入车内,而造成其他更大的问题,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因此汽车排气管保养里,一定也要注重排气管的清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2:4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