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粪工也就是公厕管理员、厕所管理员、保洁员,只是叫法不同,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公共厕所的清洁。厕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公共厕所则是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产物。其对社会公共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十分之大。
中国最早出现掏粪工的年代无从考证,但被社会正式承认则是
1953年。在中国1948年到1978年的30年间,掏粪工人劳动强度大,收入微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下。
据说,掏粪工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真正提高,则是改革开放之后。以河南为例:1978年12月,郑州市正式明确“肥料社送给蔬菜队的粪便,每吨收费4元,凭蔬菜队出具证明,再由市财政补贴8元。”当时二七区共有5个贮粪点,240名掏粪工人负责160多座公共旱厕。如果能够完成定额任务,每个掏粪工人每月可收入360元,这在当时,也属于较高的收入。
1985年,郊区农村开始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民种粮、种菜积极性的提高,大量使用化学肥料,掏粪工这个职业再一次走到了命运转折的十字路口。到1992年,河南郑州正式行文明确了各区城肥队属于集体事业单位,掏粪工人变成了事业全供单位的职工。
中国
政府为了改善掏粪工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厕卫生条件,开始逐步投入资金将过去的旱厕改建为
水冲式公厕,又投资购置
真空吸粪车直接从化粪池中抽取粪便,彻底结束了掏粪工挨家挨户叫门、勺舀肩挑的历史。
公共厕所这个单纯解决人们“方便”的场所,在这30年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早的篷席茅坑变成了土垒的旱厕,又变成砖混结构水冲式厕所,到景观式建筑;内部也从单纯设置方便之处,变成了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地方:衣帽钩、梳妆台、残疾人专用……这个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却真实地记录下了时代进步足音,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而掏粪工这个职业,也在时代大潮中随着公厕的变化,逐渐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逝在社会视线之外。
掏粪工,掏粪清污闹市中。铲除世上肮脏物,不怕身沾臭与腥。有人见我掩鼻走,你说这样可公平?城里如今现代化,平房都已变高层。排污管线连成网,遍寻不见老茅坑。上班俺也用电脑,鼠标确比马勺轻。正高兴,吃一惊,却见论坛有茅坑。几坨大粪随处屙,几只苍蝇乱嗡嗡。多年职业成习惯,看见污浊眼不容。舞起鼠标当马勺,苍蝇秽物一勺清。
2008年12月13日,在西南大学的毕业生招聘会上,最耀眼的是广东东莞的一家环保公司,他们开出10万年薪招聘大学生做清淘化粪池业务员。面对高薪,大学生“掏”还是“不掏”,这家企业是真心求才还是哗众取宠。民生的源头在于就业,仅有文凭换不来一日三餐,现实逼迫毕业生转为务实,在此情境下,我们也就不难懂得为何万人争抢一个公务员职位、家政服务应聘摊前也络绎不绝、掏粪工岗位也有人愿意尝试等道理了。撇开少数毕业生思想境界的高尚,更多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当村官、到西部地区当志愿者和零工资等灵活就业方式,无疑属于“识时务者”,而在农民工招聘会上也能看到大学生的身影,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边是找工作并不轻松,一边是有工作却没人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人才过剩,还是观点落后,是专业不对口,还是岗位不合理。反思起来,当兼而有之。大学生已经带头改变了择业观念,虽然这种改变有些被动与无奈,但毕竟将社会向前推进了一步,可悲的是,社会却没有很好地适应这种推进,还在对这种
现象说三道四,甚至不被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