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寒
汉语词语
振寒一词最早见于《素问》,记发冷时颤抖的症状。
临床表现
指全身振战的同时感到有股寒气袭来。
振寒 ,证名。发冷时全身颤动。出《
素问
·寒热病》。《
证治准绳·杂病
》:“振寒,谓寒而颤振也。”《灵枢·口问》:“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张氏医通·寒热门》将振寒分为三种:阳明热,阳盛而阴气加之,洒洒振寒者,治当泻阳,用
白虎加人参汤
、
竹叶石膏汤
;阴盛阳虚,振振寒栗者,治当补阳,用
黄芪建中汤
;真阳虚寒栗不振,或兼风寒则振,治当温补,用桂枝加附子汤。参见战条。
病证名
即寒栗(栗)、振寒寒栗,因寒冷而打冷战(颤),或皮肤因冷战起粟粒状鸡皮疙瘩。多属阴寒盛而卫阳虚,阳虚则外寒。
⑴《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栗)。”
张介宾《类经十八卷·疾病类七十九》:“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栗也。”
张志聪《灵枢集注》:“此言阳气之在外也。诸阳之气,主于肌表,故寒气客于皮肤,借阳气以化热。若阴气盛而阳气虚,则为振寒战栗。”
⑵《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王冰注:“栗,谓振栗也。”
吴昆《素问吴注》:“寒栗,振寒也。”
张介宾《类经十四卷·疾病类二十》:“寒气在外,阻遏阳道,故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而寒气独留,乃为寒栗,此阳虚则外寒也。”
森立之《素问考注》:“案:皮上恶寒谓之寒,心内恶寒谓之栗。”
⑶《灵枢·寒热病》:“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6:05
条目作者
小编
资深百科编辑
目录
概述
临床表现
病证名
参考资料
Copyright©2024
闽ICP备2024072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