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元龙
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
振元龙是一种发现于中国辽宁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属于驰龙类的小盗龙类。振元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小盗龙类,体长约2米。同小盗龙一样,振元龙的前肢上也长有大型的正羽,并且其中的一些很有可能是具有空气动力学性质的不对称正羽,然而振元龙较大的体型和较短的前肢表明它不太可能具有飞行能力。这一发现表明即使不具备飞行能力的兽脚类恐龙也可能具备大型的正羽,同时也表明大型正羽的早期功能不一定与飞行相关。
命名由来
振元龙的标本最初在辽宁省建昌县四合当镇附近被一位农户发现,后由锦州古生物博物馆代表人孙振元先生护送至博物馆内进行修理。这件标本于2015年被描述命名,其属名和种名都是在纪念孙振元先生对于标本研究做出的贡献。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孙氏振元龙目前仅有一件标本被报道研究,即正型标本JPM-0008,由于前端背椎和荐椎的神经棘和椎体没有完全愈合,以及前几节荐椎也没有愈合,因此,孙氏振元龙的正型标本属于一件未成年的个体。
振元龙的桡骨非常细,其骨干直径小于第一指的第一指节骨。第二掌骨的长度缩短,小于第一掌骨和第一指第一指节骨的长度总和,这一特征于长羽盗龙,纤细盗龙,小盗龙,中国鸟龙和天宇盗龙。荐椎由6节椎体构成,小盗龙,中国鸟龙和天宇盗龙都是5节或者更少。前肢短小,约为后肢长度的一半,肱骨与股骨的长度比为0.65,尺骨与股骨的比值为0.55,手部与股骨的长度比为0.9。耻骨干的外侧面的中段的有一个明显的结节,这一特征在天宇盗龙中缺失,存在于长羽盗龙,小盗龙和中国鸟龙中。坐骨骨干的远端没有背突。
振元龙的眶前窝的腹边缘具有较锋利的棱脊,这一点于天宇盗龙不同。耻骨的骨干向前弓。背椎肋骨附近缺少骨化的钩状突,但这一特征存在于天宇盗龙和小盗龙中。手部第三指第一指节骨的长度不及第三指第二指节骨长度的一半。肠骨的前髋臼突的最前端比较尖,与天宇盗龙相似,但是不同于小盗龙的叶状边缘。
振元龙的第一枚前颌骨牙齿小于第二枚和第三枚,而在长羽盗龙和中国鸟龙中,这几枚前颌骨牙齿大小都差不多。尾椎的形态特征转折点位于第7尾椎和第10尾椎之间,这一特点与小盗龙和天宇盗龙相似,而与长羽盗龙不同。半月形的腕骨较小,覆盖住了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近端的一半,这一特征与小盗龙和天宇盗龙相似,但是在长羽盗龙中,半月形腕骨比较大,完全覆盖住了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的近端。第三掌骨比较直,与纤细盗龙和中国鸟龙相似,与长羽盗龙不同。在长羽盗龙中第三掌骨比较弯。第四跖骨的内外侧宽度约等于第二和第三跖骨,这一点与小盗龙和中国鸟龙相似,但是与长羽盗龙不同,后者的第四跖骨相对宽一些。第二跖骨向远端延伸的程度与第四跖骨接近,与中国鸟龙相似,但是与小盗龙和长羽盗龙不同,它们的第四跖骨向远端延伸的更多。
羽毛印痕
羽毛在身体的很多部位保存,尤其是在前肢和尾巴附近。前肢上的羽毛为大型的正羽,具有羽轴和羽枝。前肢还保存有绒羽,且飞羽也能区分出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一共大约有10枚初级飞羽和20枚次级飞羽,其中一些具有不对称的形态。没有在手部第一指附近发现类似小翼羽的结构,这一点和小盗龙不同。大型的正羽也见于振元龙的尾巴附近。比较短的羽毛印痕也见于颈部附近,但是由于保存问题,很难分辨出这些羽毛的具体形态。后肢上没有羽毛保存。
系统发育位置
吕君昌和布鲁萨特等人在振元龙的描述文献中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没有获得很好的拓扑结构,其中,小盗龙类没有形成一个单系,且与真驰龙类形成了一个大的梳子状结构。后期对于副鸟类更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分析认为振元龙属于小盗龙类。
对羽毛功能的启示
振元龙的拥有与小盗龙,长羽盗龙类似的大型正羽,但是其体型要明显大于前者,同时它的前肢较为短小,因此它不太可能具备飞行或者滑翔的能力。振元龙前肢的初级和次级飞羽主要的功能很可能是用于展示。虽然之前发现的天宇盗龙也是一种前肢较短的小盗龙类,但其体型显著小于振元龙,并且没有表皮衍生物印痕保存。振元龙的发现代表了辽宁地区驰龙类的一种新的特征组合,即大体型,小前肢和发达的正羽。它的发现也暗示了无法飞行的兽脚类恐龙也可能具有大型正羽并行使不同的功能,比如用于展示、孵蛋。
参考资料
Zhenyuanlong.Deepbone.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3 17:13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