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虫是吸虫纲、单殖亚纲动物。虫体通常为长圆形,动作像尺蠖,寄生在各种鱼类的鳃上、身体前端有4个瓣状的头器常常伸缩,头部背面有4个
眼点,在体后端腹面有一个圆形的固着盘,盘的中央有2个大锚,盘的边缘有14个小构,在两大钩之间有1-2条横棒相连。口通常呈管状,可以伸缩,位于身体前端腹面靠近
眼点附近,口下接一圆形的咽,咽下为食管,接着是分2支的肠,2条肠的末端通常在后固着盘的前面相连,使整个肠成环状,但也有不相连而呈直管状的。
形态特征
指环虫为小型单殖
吸虫,成虫虫体扁平,通常为长圆形,体长一般小于2mm,呈乳白色。运动时动作像尺蠖,肉眼可见其伸缩蠕动。身体前端有1~3个瓣状的头器常常伸缩头部前端背面有2对黑色的眼点,呈方形排列。在体后端腹面有一个圆形的后固着器,大多数种类的后固着器中央有2个大钩,边缘有7对边缘小钩,在两大钩之间有1~2条联结片相连,又称背联结片和腹联结片,有时在中央大钩上还有附加片。
口位于身体前段腹面靠近眼点附近,通常呈管状,可以伸缩。口下接一圆形膨大的咽,咽下为食管,接着是分2支的肠,2条肠的末端通常在后固着器的前面相连,使整个肠连接成环状,但也有个别种类不相连而呈直管状的盲支,无侧突。指环虫是
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虫体的后部有一个精巢和个卵巢,精巢在卵巢的后面,卵大型但数量较少,通常在子宫中央有一个卵,但能持续不断地产卵,所以繁殖率相当高。睾丸单个,个别为3个,位于体末端,卵巢之后,为圆形或椭圆形。外生殖器为
几丁质结构,由支持器与交接管二部分构成。其后有前列腺与贮精囊。卵巢呈球形,单个,位于睾丸之前。卵黄腺发达,可从体前端分布至体后端。几丁质阴道存在或付缺,单个或成双指环虫的幼虫身上有5簇纤毛,具2对眼点,有咽和肠囊,后端有盘状结构。幼虫孵出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其后吸器上才形成几丁质结构。幼虫在水中游泳遇到适当宿主时就附着上去,脱去纤毛,发育而为成虫。卵呈卵圆形,一端有柄状的极丝,柄末端呈小球状。卵表面的附属结构有利于卵漂浮于水面或附着在其他物体或寄主的鳃和皮肤上。
生活史
指环虫为
雌雄同体的单殖类吸虫,卵生,生活史经过成虫、卵和幼虫三个阶段。发育史不需更换中间宿主,幼虫在鱼鳃上直接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于鱼类的鳃和皮肤。成虫成熟后产出受精卵,在温暖的季节成虫可以不断产卵。这些受精卵呈椭圆形。卵产出后依靠其表面的附属结构漂浮于水面,或沉入水底,或附着在其他物体或宿主的鳃和皮肤。当水温在22~26℃时,卵孵出幼虫只需3d时间。有研究表明,宿主的黏液对指环虫虫卵的孵化起着重要作用。在清水中,这些受精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都非常低。
孵出的幼虫进入水中。单殖吸虫的幼虫具有纤毛,可以自由游泳,也是具有感染性的虫体时期。
纤毛幼虫具有趋光性,刚出卵壳的幼虫非常活跃,可以作直线、弧线或曲线等多种方式自由运动。通过用头器来识别宿主,遇到合适的寄主时即附着于其鳃或皮肤上,脱去纤毛,各器官相继形成并发育为成虫。幼虫在水中游动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找不到适宜的宿主就会自然死亡。幼虫的存活时限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在水温22℃时,孵出24h即基本丧失游泳能力,存活时间为1-75h;在12℃的水温环境中,幼虫的存活时间大大延长直到孵出60h还具有游泳能力。
幼虫发育很快,当水温高于25℃时,7-9d幼虫即可发育成熟并产卵,开始下一个生活史。指环虫的平均寿命为30d。一般幼虫的发育,后吸器先于生殖器官完成。宿主死亡后寄生的指环虫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死去,存活时间一般不超过24h,指环虫在死亡宿主上的死亡可能是由于宿主组织腐败变质而致。
指环虫寄生于鱼类,在寄主的腮片上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通常位于腮腔最前端的第1鳃片虫体密度最少,第4腮片次之,第2和第3腮片最多。这种不均匀性可能主要因为第2和第3腮片的水流量较大,鳃丝较密集,因此通过水流游动的指环虫幼虫较容易附着其上。轻度感染时,指环虫多分布于靠近初级鳃丝游离端的部位;重度感染时,虫体才分布到鳃丝中部、基部甚至鳃弓上,虫体常三五成簇聚集在一起。
指环虫可以在寄主的鳃上自由移动,但不同种类的指环虫的移动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些体型较大的指环虫成虫的后吸器可被寄生部位增生的宿主组织所包裹,从而被固定在个位置不再移动。如鳗鱼鳃部寄生的指环虫,一旦幼体寄生,后吸器即固定在一个位置,并被寄主增生的组织所包裹,即使虫体死亡,其中央大钩也会遗留在寄主的鳃上;另一些指环虫则可以在寄主的鳃上不断更换寄生位置。如寄生鲢鱼的鲢指环虫,虫体可十分灵活地在鳃片间迁移,并在新的位置定居。移动位置时,虫体的身体无破溃,后吸器完整。
致病性
指环虫病是鱼苗、鱼种阶段常见的寄生虫性鳃瓣病,可引起养殖鱼类严重病害,主要危害金鱼、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鲈鱼、鳜鱼、鲫鱼和团头鲂等,大量寄生可导致苗种大批死亡。12-14mm的小鱼,放入感染源中,鱼体上带有20~40个虫体,全部死亡约7~11d;4-6cm的草鱼,寄生有虫体400-500个,在15~20d后死亡。指环虫对鱼种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当年的小鱼种感染5~10个指环虫就可能导致死亡。指环虫病不仅危害池塘养殖鱼类,对小型水库和湖泊中的鱼类也可能导致大批死亡。我国各主要养鱼地区都有指环虫病流行,以长江流域比较严重。严重感染时,500g左右的病鱼鳃部,每个鳃片寄生的指环虫数超过200个重破坏腮丝表面细胞,从而使鱼窒息死亡。在我国台湾4~11月发病较多,12~3月较少。台湾南部气温较高,终年均会发生。低水温期发病少,但不易完全驱除。
流行与危害
指环虫的分布很广,全国各地普遍出现这种病,此病是鱼苗、鱼种及成鱼养殖阶段常见的一种寄生性鳃瓣病。主要在夏、秋两季流行。越冬鱼种在初春温度适宜时,容易发生。该病不仅常见于池塘养殖,在小型水库和湖泊中也不乏因此病发生而大批死亡的病例。严重感染时,0.5千克左右的病鱼鳃部,每片鳃片寄生有200个以上的指环虫。虫体用后端固着器的大小钩钩住鱼的鳃组织,并吸取营养,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从而使鱼窒息死亡。
易感宿主
虽然各种淡水和海水鱼类均对指环虫易感,但大多数指环虫对宿主有强烈的选择性,即很多指环虫对寄生的鱼类品种有明显的特异性。我国常见的对鱼类致病的种类有:寄生草鱼的
页形指环虫( Dactylogyrus lamellatus),寄生鳙鱼的
鳙指环虫(D. aristichthys)、
小鞘指环虫(D. vaginatus),寄生鲤、鲫、金鱼的坏鳃指环虫(D. vastator)、
菇茎指环虫(D. gotou)和鲈指环虫(D. kikuchii)等。鲤科鱼类是指环虫最易感的种类,鲶类和鲈形目鱼类也经常感染。因为虫体的选择性,多种鱼混养时,往往只寄生某一种鱼。指环虫也是热带观赏鱼类的常见病。
七彩神仙鱼常常感染指环虫,又称鳃虫、鳃吸虫或鳃蛭,大量寄生时会危害到七彩神仙的健康,尤其是幼鱼常会影响到发育,患病幼鱼呈现体色变黑、瘦弱、卧倒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
疫病诊断技术
临床诊断
鱼体初步感染此虫时,无明显症状。当鱼体鳃部严重感染此虫时,病鱼游动缓慢,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苍白色,鳃丝明显肿胀、贫血,有的呈灰白状,因而整个鳃看上去呈花鳃状,特别是紧靠鳃盖的第一对鳃片,鳃丝明显呈灰白色。由于鳃丝肿胀,使鳃盖张开,鳃上分泌有大量的黏液,鳃片之间、鳃丝之间都相互黏附,使鱼体因气体交换受到影响而
呼吸困难。幼小的鱼特别是鳙鱼苗,常显示鳃器官浮肿,鳃盖难以闭合症状,不摄食,逐渐瘦弱至死亡。严重感染此虫的病鱼,肉眼就可看到鳃丝上布满灰白色群体,分布在鳃的各个部分,但以近鳃瓣边缘三分之一处分布最多,严重者可布满整个鳃瓣。若将这些白色群体用镊子轻轻取下,置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明显可见蠕动的虫体,由此可作初步诊断。
形态学检查
镜检时,幼鱼直接剪取新鲜病鱼的鳃,将各鳃片分开,放在玻片上,在体视显微镜下用解剖针分开鳃丝,观察虫体,并将虫体剥离出来,然后用
高倍显微镜观察。成鱼可以在不致死鱼只的情况下,以吸管吸取鳃黏液或采取鳃盖后方附近体表的黏液进行镜检。镜检鳃丝,每片鳃丝有50个以上虫体,或低倍镜下每视野有5~10个虫体时可确定为指环虫病。活体的指环虫乳白色,虫体指状扁平而长,用后吸盘固着在鳃上,身体不断地伸缩运动,试探与寻找着食物,移动时作尺蠖状动作,在玻片下,个体指环虫可将身体伸得很细很长,约可达原长的4~5倍。在感染指环虫量不多的情况下,应多取儿片鳃片进行观察,尽量让鳃丝能充分分开,以便于观察鳃丝基部的指环虫或个体比较小的指环虫。
通过甘油饱和苦味酸铵作封片剂可以提高对指环虫细微结构显微观察的对比度和分辨率,被广泛使用。
防治方法
1.预防
生石灰带水清塘,鱼池1米水深,用生石灰60千克/亩,可有效地杀灭指环虫,以减少此病发生。鱼种消毒,夏花鱼种放养前,用克/米3水体晶体敌百虫溶液浸洗20~30分,可有效地预防此病。
2.治疗
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使池水成0.2~0.4克/m3水体。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与碳酸钠(面碱)合剂(1:0.6),使池水成0.1~0.2克/m3水体。用20克/米3水体
高锰酸钾浸洗病鱼,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水温20~25℃时,浸洗15~20分;水温25℃以上时,浸洗10~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