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官》是由
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纪录片,菲德尔·卡斯特罗、奥利弗·斯通主演,该片于2003年6月6日上映,是卡斯特罗的第一部纪录片。
奥利弗.斯通只身前往离美国最近的
社会主义国家古巴首都哈瓦那,在那里他见到了自己的知音——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两个在不同方面反对美国政府的世界名人进行了整整三天的促膝长谈,而这整整三天的访谈也被奥利弗-斯通制作成为纪录片,为每一个观众还原了一个生活中最真实的卡斯特罗。
菲德尔·卡斯特罗:古巴和中国是现在仅存的为数不多的
社会主义国家,而古巴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古巴领导人永远都得站在对抗美国的最前沿。
哈瓦那大学法律系毕业的
菲德尔·卡斯特罗,自1947年加入古巴人民党之后就一直是古巴革命的风云人物,1959年卡斯特罗担任临时政府总理和总司令之后,他和他的大胡子就成为了整个
古巴革命战争的标志。
和所有国家的领导人一样,卡斯特罗十分重视利用各种工具对自己、对古巴进行宣传,当导演
奥利弗·斯通找到他的时候,两个坚定的
反美主义者一拍即合:卡斯特罗通过
奥利弗·斯通向世界宣传了古巴和自己,
奥利弗·斯通也在卡斯特罗身上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寄托。
在《刺杀肯尼迪》和《尼克松传》获得褒贬不一的评论之后,
奥利弗·斯通对政治人物的探索一直苦于没有对象,直到他遇见
菲德尔·卡斯特罗。作为美国最出名的独立电影导演,
奥利弗·斯通从没让美国政府在电影里轻松过活,而
菲德尔·卡斯特罗就是现实版的
奥利弗·斯通,他领导下的古巴一直都是美国政府的心腹大患。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共同点,
奥利弗·斯通和
菲德尔·卡斯特罗走到了一起。《指挥官》是
奥利弗·斯通为卡斯特罗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卡斯特罗也为此接受了连续三天的超级访问,在本片之后诞生的还有一部电影版的《寻找卡斯特罗》。这两部电影都是这次访问的直接产物,纪录片《指挥官》应该是对卡斯特罗生活最真实的再现,但不能保证的是,在剪辑过程中,是否经过了
奥利弗·斯通的个人改装。
原以为卡斯特罗是一个咄咄逼人、充满锐性家伙,没想到镜头里的他也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老年人。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沉着、冷静,几乎看不出心理上的变化,到底是经历不同寻常的人,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经历越战,师从马丁斯科塞斯,这些因素都会对奥利弗斯通的作品有影响,比如他电影中的偏好批判和对政治的敏感就是一种体现。这几天美国大选还在进行,以即将解任的布什总统为题材的奥利弗斯通的新作《小布什》就上映了。尽管没机会看到,但是深感这样的题材关键不是应景赶个时效,而是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几年前奥利弗斯通的一部拍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纪录片《指挥官》也是这样的题材。在短短三天的时间内,采访一个人物,制作成一部标准时长的电影,其实是一个挺苛刻的条件,《指挥官》的拍摄就是这样的苛刻特殊。不过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奥利弗斯通做得不错,而他的拍摄班底更是出色。从拍摄角度这部纪录片是介入式的,有很强的个人角度,但也做到了客观,互相尊重。这样的拍摄其实更多的是对摄影的考验,三台摄影机可以从拍摄中互相看到,其中两台专业DV,一台专业标清摄影机。那台专业肩扛的摄影机是第一摄影应该是一个保险,把拍摄的全过程记录下来,而影片的最后的效果中大量用的是其中一个DV的素材,手提的感觉很强,特写很生动,感觉第二摄影的能力是最强的,也感觉他对新的环境很兴奋,并且立即转化成了手中掌控的影像。影片的剪辑节奏很快,声音和图像是分别剪辑的,有一些不对称感。声音相对连续自然,画面的急推虚化和跳接非常多,并且用海量的资料素材作为采访的补充,最后呈现的效果是信息量超大,节奏感很强,可能一不留神这个信息就过去了。这样的效果好听好看,但是剪辑的工作量也不小。记得几年前在有机会看到一部不错的纪录片,名字忘了,内容是讲中国青年跳街舞,剪辑风格也和这部片子挺像的,看着非常舒服,剪辑师的功力深厚啊。从内容上讲《指挥官》除了一些纪实段落外,大多数是卡斯特罗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包括自己的童年,古巴革命,切格瓦拉,赫鲁晓夫,尼克松,肯尼迪,古巴导弹事件,人生观,哲学观等等。而采访的时间又是发生911以后,世界格局正经历着变化,那么随着现在卡斯特路身体越来越差,几乎不可能再像这样采访,这个片子体现出来的价值就越来越珍贵了。总之一流的纪录片摄影+一流的剪辑师+ 采访人出色的前前准备+极为难得的采访机会成就了这样一部特别的《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