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口镇,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地处
邵武市东部,东与顺昌县
仁寿镇交界,南与
卫闽镇毗邻,西南与
张厝乡相连,西北、北与
吴家塘镇、大竹镇接壤,东北与建阳
书坊乡交界,行政区域面积348.7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拿口镇户籍人口为25590人。
历史沿革
宋代时期,属富阳乡,设拿口寨。
元代时期,属富阳下乡。
明、清时期,为富阳下乡二十二都。
民国时期,设拿口区、拿口乡。
1950年4月,为第三区(拿口区),辖各乡及拿口镇。
1958年7月,成立红溪公社。
1960年2月,改称拿口公社。
1961年10月,分为拿口、朱坊、大竹3个公社。
1971年6月,拿口、朱坊两公社合并称朱坊公社,驻拿口。
1972年9月,复称拿口公社。
1984年7月,撤销拿口公社,成立拿口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拿口镇辖2个社区、13个行政村:第一、第二、池下、加尚、朱坊、固住、竹前、山下、肖坊、册前、扁竹、界竹、南溪、三峰、庄上,下村茶果场、拿口采育场;下设139村民小组。有113个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拿口镇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拿口第二社区、三峰村、界竹村、扁竹村、庄上村、南溪村、册前村、肖坊村、山下村、竹前村、固住村、朱坊村、加尚村、池下村、拿口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拿口镇地处
邵武市东部,东与顺昌县
仁寿镇交界,南与
卫闽镇毗邻,西南与
张厝乡相连,西北、北与
吴家塘镇、大竹镇接壤,东北与建阳
书坊乡交界,行政区域面积348.7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拿口镇地处武夷山脉南麓,以山地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主要山峰有龙山等。境内最高峰位于龙山,海拔1012米;最低点位于南溪村小河,海拔136米。
气候
拿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2℃,1月平均气温5.6℃,极端最低气温-7.9无(2008年2月18日);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40.4℃(2010年7月18日)。最低月均气温20℃(2010年7月),最高月均气温33℃(2010年8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3℃,最大日较差18℃。无霜期年平均255天,最长达262天,最短为25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74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77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240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960毫米(2008年),极端年最小雨量680毫米(201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6月,5月最多。
水文
拿口镇境内河道属富屯溪流域。富屯溪境内河道长18千米,有朱坊河、肖坊河2条支流。其中朱坊河长52千米,流经池下、加尚、朱坊、固住、竹前、山下6个村,纳肖坊、南溪、界竹、扁竹等溪流,流域面积160平方千米,占42%;肖坊河长3千米,流域面积64平方千米,占28%。河流总长110千米,年径流总量1.8亿立方米。
自然灾害
拿口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涝灾、冰灾、雹灾、龙卷风等。涝灾主要发生在每年1—6月。最严重的一次涝灾发生在1998年6月220,大水造成全镇水、电、讯全部中断,房屋倒塌1.6万间,1.3万人受灾,农作物损毁严重。最严重的一次冰冻灾害发生在2010年2月,全镇90%以上果树被冻死,3000多户水表水管爆裂,电网输变电设施及电讯线路中断。
自然资源
拿口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萤石、花岗岩、硫、铁、锰、铅、锌、铜等,其中萤石和铅锌矿储量最大。其他资源有红豆杉、水杉、柳杉、楠木、山桃等名贵树种,素有绿色金库之称。
2011年,拿口镇有耕地面积4.2万亩。
人口
2011年末,拿口镇总人口2545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264人,城镇化率32.5%。另有流动人口330人。总人口中,男性13238人,占52%;女性12212人,占48%;14岁以下3349人,占13.2%;15—64岁19509人,占76.7%;65岁以上2590人,占10.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3766人,占93.4%;有畲、回、土家3个少数民族,共1684人,占6.6%。2011年,人口出生率11.6‰,人口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6.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4人。
2017年末,拿口镇常住人口为20388人。
截至2019年末,拿口镇户籍人口为2559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拿口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788.8万元,比上年增长22.9%。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49.6万元,增值税597.3万元,企业所得税146.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702.9元,比上年增长23.0%。农民人均纯收入8063元,比上年增长17.0%。
2019年,拿口镇有工业企业37个,其中规模以上1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
农业
2011年,拿口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3亿元,比上年增长5.3%。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粮食产量3.0万吨,人均1254.3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蔬菜、茶叶、食用菌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601.1公顷,产量1082吨;蔬菜种植面积1010.7公顷,产量13953吨;茶叶种植面积226.1公顷,产量467吨;食用菌种植面积5.6公顷,产量457吨。
拿口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3358头,年末存栏4919头;牛饲养量754头,年末存栏680头;羊饲养量536只,年末存栏497只;家禽饲养量9.1万羽,上市家禽6.4万羽。畜牧业养殖专业户达14户;畜牧业总产值6108.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1.5%。
截至2011年末,拿口镇累计造林661.9公顷,其中商品林629.9公顷,经济林10公顷,竹林22公顷,农民住宅四旁树木3万株,林木覆盖率72.8%。拥有林地面积2286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43万立方米,毛竹林3600公顷,毛竹蓄积量I860万根,年产毛竹200万根。水果种植面积1205.5公顷,产量9116吨,主要品种有柑橘、杨梅等。渔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132.2公顷,产量2133.7吨,渔业总产值1175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2%。2011年,拥有大型农业机械61台(辆),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约700台。
工业
2011年,拿口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拥有工业企业28家,职工2113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
商贸
2011年末,拿口镇有商业网点466个,从业人员536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500千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3000万元。
金融业
2011年末,拿口镇有2家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1亿元,比上年增长6.5%;各项贷款余额0.4亿元,比上年增长4.9%。
电信业
2011年,拿口镇电信业务收入17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拿口镇有中心幼儿园1所,村级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347人,专任教师13人;中心小学1所,完小2所,教学点6个,在校生698人,专任教师10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06人,专任教师7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49万元,比上年增长53%。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拿口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4户;各类图书室14个,藏书5万余册;女子管乐队、舞龙队等民间艺术团体2个。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4600户,入户率80%;广播喇叭53只,通响率100%。
2011年末,拿口镇有学校体育场10个,总面积30450平方米。8个村(居)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1%。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拿口镇有乡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8所,其他私人卫生门诊5所;病床12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5.2张,固定资产总值484.1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5人,其中执业医师11人,注册护士5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以上)完成诊疗2.6万人次。16个村、居、场的村(居)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拿口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8户,人数69人,支出18.7万元,比上年增长1.53%,月人均225.8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300人次,支出6.5万元,比上年增长1.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47户,人数559人,支出5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月人均87.7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2.17万元,比上年增长1.2%。敬老院1所,床位25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6人,支出6万元,比上年增长1.2%。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131人,参保率98.59%。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拿口镇有邮政支局1个,代办所1个,乡村通邮率100%;报纸、期刊累计期发行1.1万份(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17门,固定电话用户50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99.7%;移动电话用户36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71%;互联网用户1200户,互联网普及率23.9%。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拿口镇有自来水厂2座,年工业用水4.3万吨,生活用水17.3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4.9万米。
2011年末,拿口镇拥有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1台,总容量2万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6出线,总长170千米,用电负荷4000千瓦。年综合电压合格率99.6%,供电可靠率99.5%。
2011年末,拿口镇有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72%,人均绿地0.67平方米。
交通运输
2011年,拿口镇有鹰厦铁路、316国道贯穿全境,距武邵高速公路出口29.3千米。全镇14个村,通村道路硬化率100%,通组道路硬化率80%。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拿口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拿口村得名。
文化要素
融合水运文化、铁路文化、
廖俊波先进事迹、
严羽文化等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工贸文旅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