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海桑(Sonneratia paracaseolaris Ko,E.Y. Chen et W. Y. Chen)是海桑科,海桑属常绿大
乔木,全部无毛,高可达10米,树皮灰色,小枝粗壮,上部有不明显钝棱,下部圆柱形;叶对生,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基部阔楔形,全缘,叶脉不明显,叶柄绿色,短而粗,花大而美丽,单生于枝顶;花梗粗壮,萼管杯形,
裂片披针形,厚革质,花丝上部白色,下部红色,子房近球形,花柱宿存,微弯,浆果扁球形,种子少数具棱,棕色。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全部无毛,高7-10米,树皮灰色,有不规则条纹,基部有放射状木栓质的笋状根:
小枝粗壮,上部有不明显钝棱,下部圆柱形;节间距离长短不一,靠近顶部的距离比较短;长1.5厘米,下部的长3厘米,叶对生,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5-9(11)厘米,宽4-5(6)厘米,顶端钝或近圆形,基部阔楔形,全缘,叶脉不明显,仅中脉在叶片背面微凸;叶柄绿色,短而粗,长3-5毫米。
花大而美丽,单生于枝顶;
花梗粗壮,长3-4毫米,近基部有关节;萼管杯形,长1.2厘米,宽1.5厘米,萼檐6裂,裂片披针形,厚革质,长2-2厘米,宽1厘米,顶端短尖;花瓣6,剑形或带形,鲜红色,长4-5厘米,宽2厘米;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管喉部,
花丝上部白色,下部红色,长4.5-5厘米,子房近球形,直径13-14毫米,全部沉没在萼管内,有13-14室,每室有胚珠少数;花柱宿存,微弯,长5.5-6厘米,柱头头状,浆果扁球形,直径3-3.5厘米,有扩展,宿存的萼檐裂片:种子少数具棱,长7-10毫米,宽约5毫米,棕色。
近种区别
拟海桑与
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 (L.) Engl.)极相似,但该种的花瓣鲜红色,叶柄绿色,种子数目较少而不同。
产地生境
拟海桑分布范围狭窄,仅在中国
海南省琼海市福田镇林委会新潮村、文昌市清澜保护区东阁和头宛保护站附近有分布。
拟海桑天然生长在气候高温湿润,属热带季风及海洋湿润气候。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丰富。其中,琼海福田镇坡头林委会新潮村位于东经110°36′,北纬19°14′,年平均气温为24℃,年平均降雨量达2072毫米,年平均日照2155小时,终年无霜雪。文昌东阁和头宛保护站所在的清澜保护区位于东经110°40′-110°50′,北纬19°22′-19°38′,年均温为24℃,一月份均温为18.3℃,极端最高温为37.1℃,极端最低温为5.0℃,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降雨量1974.2毫米,拟海桑生长的立地条件为淤泥,在文昌市东阁的2株拟海桑则生长于海滩最前缘的沙质地上。拟海桑分布区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和氮含量较丰富,磷和钾含量较低,含盐量高,均超过1%,在头宛高达7.0639%。
主要价值
拟海桑主干通直饱满,生长快,为红树林可用材树种,根系发达,具笋状呼吸根,枝繁叶茂,对于水土保持、防风、消浪、固堤、保护农田和村庄、促淤造陆有显著效果。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1998年被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被子植物濒危及稀有种名录。
种群现状:拟海桑个体数量极为稀少,在福田镇新潮村仅8株,东阁有2株,在头宛保护站附近有40多株。
濒危原因:拟海桑的个体数量有限,分布范围狭窄,天然更新差,按照IUCN制定的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拟海桑已属于极危种。造成拟海桑濒危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分布在文昌头宛保护站和琼海福田镇的拟海桑种群,周围均为人工开发的养殖塘,拟海桑时时面临被砍伐的威胁。在琼海福田镇,截止到1990年,调查时还有40多株,2006年已不足10株,明显是由于人类砍伐所致。
生境影响:拟海桑母树少,种子又极易受螃蟹、蚂蚁啃食、病虫危害;再加上该植物种子小,受涨退潮的影响,易被潮水冲走等有关。另外,生长地可能缺乏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立地条件。拟海桑天然林木生长滩涂上,其土壤为海泥,具有盐度高、粘紧、透气性差等特点,海水盐度高,这些都不利于幼苗生长。拟海桑生长地的盐度均超过1%。由此可推测生长地的高盐度是导致拟海桑幼苗缺乏的原因之一。海桑科植物种子为需光种子,其萌发过程需有光敏素参与,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种子发芽率的提高。拟海桑为高大乔木,属阳性树种,其所创造的郁闭的林冠反而阻碍了自身幼苗的生长。
自身的繁殖能力:拟海桑的花粉平均败育率高达95.62%,使其在开花时期的有效传粉和受粉过程受到严重影响。拟海桑的果实含种率仅55,种子优良度仅33%,空粒率高达60%。拟海桑在花期和果期的落花和落果现象极其普遍,在初果形成后便开始落果,至果成熟时,落果率达70%-80%。拟海桑果实含种量、种子优良度和发芽率与其他海桑属植物相比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