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小山篇》是唐代女诗人
徐惠创作一首六言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女童诗。此诗是拟
淮南小山的《
招隐士》之作,通过想象描写了诗人对屈原高洁情操的追忆与敬仰。全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文辞典雅,意境深远。
据《
新唐书》记载,徐惠八岁时,其父
徐孝德要她模仿屈原的《离骚》创作骚体诗,徐惠于是创作此诗。而徐惠于
永徽元年(650年)逝世,年二十四岁,可知此诗创作于
贞观八年(634年)。
此诗是拟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之作,与《招隐士》一样通过比兴手法赞美屈原的德操。首句即以“幽岩”作象征,表达诗人对屈原的崇敬和仰慕;“流盼”一词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前贤无限向往的思想感情。次句以“桂枝”兴起,通过“凝想”,追忆屈原的高洁情操。末句则以象征着孤独寂寞且高洁独立的“荃”这一意象自比,挽结全诗,点明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屈原不应感到孤独,因为诗人与之志趣相投,将相伴而往的意旨。
全诗为整齐的六言句式,以骚体诗的形式将幽岩、桂枝、荃这类与屈原有关的意象连缀在一起,使诗人“流盼”和”凝想“的屈原形象与“千龄此遇”的自己相关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中间的虚词则使得诗歌语气舒缓有致,节奏抑扬顿错,音韵流转,格调沉着而又文辞典雅,意境深远,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含蓄蕴藉地抒发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身处封建社会的学识出众的女子无法实现心志的孤寂,在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上比《招隐士》更接近屈原的《离骚》。
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黄芸珠:她的《拟小山篇》,便渗透着浪漫而幽婉的风格,显示出她在内心深处,渴望与一个伟大的人物建立起一份“千古一遇”、足以传为万世美谈的旷古奇缘。(《徐惠的诗文创作及其〈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幼聪慧过人,入宫后先为
唐太宗才人,后迁充容。曾在朝政上提出一些建议,深受唐太宗赞赏。唐太宗死后,悲伤过度,不进汤药。永徽元年(650年)逝世,年二十四岁,赠贤妃,陪葬
昭陵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