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礼,传统的拜师礼仪通常由师徒二人共同完成,有时也会有新入门弟子、已入门弟子及师母等人共同参与。在某些行业中,一旦拜入师门,弟子便全权交由师父管教,父母不得干涉,甚至无法与弟子见面。这种重要关系的建立,必须通过庄重的风俗礼仪来加以确认和维护。师徒关系一旦形成,师父便肩负起将学生所愿学的技能传授至精通的责任,以助学生掌握自立生活的一技之长。在古人的观念里,老师对于学生安身立命和处世所需的“才”与“德”具有至关重要的培育作用。老师的恩情深厚如同父亲,因此不仅被尊称为“
恩师”,更被弟子们亲切地唤作“师父”。古来有句名言:“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正是形容师徒关系如同父子般亲密无间。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
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
私人关系。
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
通典》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
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
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
不过,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籑·
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
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
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所谓
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
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
干肉。据《
礼记·少仪》记载:“其以
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
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并回赠《
论语》、葱、芹菜等礼物:同时带领学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