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墙堡口与
镇羌堡、
拒门堡、
助马堡被称为“镇羌四堡”,拒墙堡口东至镇羌堡20里、北至边墙1里、西至据门堡20里、南至镇鲁堡40里。
明时拒墙堡口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所辖北东路。驻堡守备1员,官军420名,马骡342匹头。分守边长13里9分,边墩17座,火路墩3座。拒墙堡原称作“拒羌堡”,为“镇羌四堡”之一。拒墙堡紧倚城墙,周围地势平缓,并无险要可扼,本身就是一个南下通道,又作为多年县治,积累了大量财富,守也不易守,放手还不成。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堡挺出三边之外,冲要不下镇羌,而孤危寡援尤过之。嘉靖间虏数由此突犯至莺架山。该堡本弹丸一黑子耳,有急则收堡防护,仅可自免,以之力战,势不给也,加之土田硗确,仰食内地,增戍广蓄,尤烦主计云。”这个地方在整个明朝时期都是政府的心病,至清朝亦不敢放手,仍驻扎有军队。
三丈六尺”。明时拒墙堡守备驻此,分守
长城“十三里九分,边墩十七座,火路墩三座”。拒墙堡是辽、金时代的汉蒙边贸重城——宣宁(辽称宣德)县城遗址。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
宣宁县的8300余户、39000余人强迁中立府(今安徽凤阳)。次年,宣宁县制撤消。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政府于旧址设立宣德卫,不到十年撤消。后永乐年间再次在此加强兵务,“土木之变”(1449)以后,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地修筑城墙与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