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窝
历史古迹
紫石关茶马古道,石板上整整齐齐排着“拐子窝”——当年二郎山背夫的打杵子千百年拄路而舂出的深刻印痕,“拐子窝”里依稀遗留着历代背夫的血汗,记载着南丝绸路艰辛漫长的活的历史。
基本简介
因为路途遥远,背夫的拐杖根部都要包上一层铁,这些拐子窝便是铁与石块碰撞后留下的印记。
相关背景
历代背夫为古道遗留的铁血见证———“拐子窝”甘溪坡的老背夫还收藏着当年使用过的背架、支撑背架的丁字拐、穿过的麻窝子(草鞋),以及打草鞋的机架,这是他们为自己也是为这条古道保留的珍贵纪念。而作为古道历史的公共纪念,村子里还有一段石砌的旧城墙,不知建于哪个年代,看那残基中萋漫的荒草和墙石上深覆的青苔,可以想见古驿兴旺的时日应是十分的久远。驿站的老房子还在,经过整修,依旧当初模样,游人若有兴造访,坐在飘曳的蓝色茶帘儿下,面对古道的西风斜阳,沏一壶清苦的山茶,犹可发一通思古的怀想。更珍贵的纪念物,无疑就是那一条意外发掘出来的原始古道了。这是一条从村子延伸出去的石板道,乍看去,它与一般山道似乎并无二致,一样的曲折,一样的坎坷,一样的栉风沐雨,夏炙骄阳,冬凌寒霜:但只要走上它那起伏高低的石级,稍加留神,会发现,脚下的石头常常会有一些圆圆的小窝儿。这些圆窝儿几乎一般大小,但深浅不一,它们一路散布,而又绝非石头天然所成,仿佛有人为这条路专门制作的标记。它们确实是标记,是茶马古道独有的标记,但不是谁人刻意所为,而是历代背夫为千年古道遗留的铁血见证——这就是震惊世人的“拐子窝”。它的形成,乃因为背夫们途中歇息只能用手里的丁字拐支撑于背架之下,让拐子的末端杵于石上,而那端稍包裹的铁尖,在一代又一代背夫一次又一次偶然的重复之中,竟与石头厮磨而留下了永恒的烙印!这些星星点点的拐子窝,应是古道悠久历史最有力的见证,它如同一阙无字的纪念碑,向世人展示着古道的风雨年轮:它又是一部用特异文字书写的诗篇,是世代背夫饱蘸血汗,以铁杵作笔,石径为纸,在古道上完成的宏伟杰作。
来到甘溪坡的人们,不管是访古也好,游玩也罢,不妨沿着这条古道走一趟。这段长约2000米的古老石径,如同一条游龙腾挪于山腰,它的下面,是车流浩荡的川藏公路,再下面,天全河坠在渊深的谷底,经年不息地向前流淌。没有了背夫,便没有了喊山的歌号,山道很幽静,只有偶尔掠过的山风还不时在苍树翠竹间荡出一阵轻啸。路旁的灯杆石还在,重新插上的灯柱悬挂着仿古的灯笼,依稀透出旧时古道的驿路风采。循着当年背夫的足迹,古道几经回环,径直插向沟谷幽深的月亮湾。深谷的险峻曾是背夫的难关,而今,一座虹桥飞跨两山,天堑变为通途,古道至此不得不让位于现代化的川藏公路,只把身后的一段风景固执地留在山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8 09:59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相关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