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加寺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加寺,初名“扎西功德林”(吉祥广安寺),后改为“甘丹扎西迥寺”(具善吉祥源地),又称为“拉加扎西江乃林”,简称“拉加寺”,亦称“嘉祥寺”,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东北部黄河北岸的拉加乡阿尼群贡(意为:大鹏展翅)山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历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阿柔格西入藏于色拉寺学经。历二十余年后,阿柔格西坚赞俄赛奉七世达赖和六世班禅旨意返青修建拉加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阿柔格西主持下建成拉加寺,采用色拉寺居巴扎仓教程,创办该寺显宗学院,亲自主持寺务二十四年。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亲笔御赐“嘉祥寺”匾额。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世班禅授予阿柔格西“额尔德尼墨尔根堪布”称号。是年,阿柔格西将拉加寺奉献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转世的十六世香萨活佛罗桑达杰嘉措。从此历世香萨活佛成为该寺寺主。阿柔格西则以遁世者身份云游多麦地区大部分静修圣地。清嘉庆年初,十六世香萨活佛建立密宗学院、时轮金刚院和医学院。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藏历十四胜生金羊年,二世香萨班智达罗桑达杰嘉措,为祈愿拉加寺兴旺发达及印经院创业,捐白银30秤及大量马牛羊等财物,从德格大印经院购置《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整套作为蓝本,迎请寺内外优秀藏文书法家75人,校对者10人,以及管理载运、冶金、勤杂人员共约100人,用金银粉汁缮写了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各一部,共300余函。这是拉加寺刻写大型藏文经籍的开始。
1952~1958年,拉加寺有殿堂12座150间,昂欠、僧舍1100间,全寺建筑占地700余亩,寺后另建有班禅行宫一座。
1958年到至“文革”期间,拉加寺两次被毁,造成严重破坏。
1980年后,拉加寺经历年重修,复具规模。
1980年11月22日,拉加寺经中共果洛州委批准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拉加寺坐东向西,面临黄河,前有1986年建成的黄河大桥可通彼岸,距州府大武镇约76千米。拉加寺初名“扎西功德林”(吉祥广安寺),后改为“甘丹扎西迥寺”(具善吉祥源地),又称为“拉加扎西江乃林”,简称“拉加寺”,亦称“嘉祥寺”,是青海省黄河沿岸的格鲁派寺院。该寺系西藏色拉寺属寺。拉加寺以大经堂(托桑林)为中心,设上、下密宗院,医明学院、时轮学院和香萨院以及释迦殿、班禅行宫、香萨活佛府邸、上下灵塔殿等建筑,形成了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融汉藏建筑艺术为一体的颇具规模的建筑群落。1980年,拉加寺大小殿堂5座397间,昂欠8座182间,转经房6间,舍124间。供奉的佛像主要有释迦牟尼、宗喀巴、莲花生、千眼千手观音、长寿佛、六臂反护法等。拉加寺主要建筑有大经堂、释迦牟尼殿、时轮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护法神殿等,另有菩提塔一座。该寺的属寺有本州久治县的隆格寺、甘德县的夏日乎寺及海西州天峻具的阿汗达勒寺。
主要建筑
大经堂
大经堂为两层平顶式藏式建筑,土木结构。平面呈"凸"字形,居中五间沿两侧边麻墙稍前伸出。为全寺建筑的总领,居中心位置,突出其建筑的重要地位。大经堂面阔九间,进深九间,殿内有立柱64根,前排廊柱为藏式折角形,其余为方柱,柱头用托木承担梁架。大经堂顶层为四合院式的平顶建筑,屋面置鎏金铜质宝顶、法轮和对鹿,大经堂顶层为四合院式的平顶建筑,屋面置鎏金铜质宝顶、法轮和对鹿。大经堂由山门、回廊、辩经院、大经堂、佛堂等建筑构成,四周以藏式边麻墙围合,南面墙体正中为歇山顶门楼。辩经院在大经堂前面的空地上,地面平整,面积宽阔,是寺院僧人辩经的活动场地。
密宗院
上密宗院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位于大经堂背后,东临上灵塔殿,该院建筑由大门、院落和主殿组成,院落内柏树郁郁葱葱,四周是封闭的夯筑墙,墙头做成边麻墙,上覆青瓦。主殿建在院落后面的台基上,为两层藏汉结合的建筑特点,平面呈长方形,一层为藏式平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立柱24根,柱头上雕刻有花卉图案。
下密宗院由门楼、回廊和经堂组成,门楼紧靠伙房东墙,为重檐歇山顶,具有汉式建筑风格,规模小而紧凑。由门楼入内,南面和西南依墙体走势建有折角形迴廊。经堂平面呈长方形,为土木结构二层藏式平顶建筑,屋顶置鎏金铜质宝顶、法轮和对鹿,底层为经堂,经堂面阔六间,进深五间,殿内竖有立柱20根,经堂靠北两端设有坛城,专供寺院举行粉彩坛城法会时使用。密宗院檐墙上饰边麻草,藏式狭窗、墙头覆以青筒瓦和滴水瓦当,为汉式建筑风格。
时轮院
时轮院,藏语称“丁科扎仓”,在大经堂的东北侧,为二层平顶藏式建筑,土木结构、其建筑形制与密宗院相似,保存较好。
文物遗存
匾额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御笔亲赐“嘉祥寺”匾额。
锦幛
拉加寺内藏有班禅大师和章嘉国师赐给香萨活佛的锦幛。
刻印
拉加寺印经院刻印的《甘珠尔》,长二尺,宽三寸,大多用朱砂印刷。所用纸张主要为陕甘等省手工制纤维软纸(俗称“棉花纸”),刻印字体清晰,版面整洁庄重。全书从内容到形式,在浓郁的宗教色彩中显现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印经院北面大殿内供奉的金汁缮写的大藏经《甘珠尔》(103函33050叶)和《丹珠尔》(213函64512叶)的夹书板全用白檀木制成,扎书带均用宽一寸半的两条白绸丝带制成,带环均用一两重的白银制成,环中有一钱重的小型金刚杵。
粉彩坛城
坛城源于古印度,是以几何图形为基底,配以装饰性的动植物图案、法器和各类宗教人物形象的一种密教图案。坛城的形制构成,一般是外圆形,内由四方形、三角形、井字形等几何图形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十五期间拉加寺举行的“粉彩坛城”供养法会多达二十余种。种类繁多,糅合了藏族绘画和雕塑艺术为一体,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
文化活动
藏历一月一日~一月十四日的“毛兰钦木”,其主要内容为讲授佛教经义、辩论佛经、发愿祈祷的宗教法会。其中十三日的晒佛活动最隆重,朝拜和旅游观光达上万人次。
藏历二月十三日~二月十五日,医学僧院净念《佛说部》经。
藏历三月八日~三月十日,举行“知却钦木”即供养法会,为修供仪宗教活动,其主要内容为塑造和绘制本尊坛场的十五大轮图,十五日进行火供仪轨,是众多信教群众可参与的大型宗教活动之一。
藏历四月五日,“森林杰措尔科”即发心、民菩提心活动,四月六日至九月,举行“酿内钦木”即禁食斋法会,众多信教与僧侣同时禁食斋;四月十一日,转俄博活动;四月十三日起,数日举行“利玛珠韦都庆”即庆祝《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的活动。
藏历六月十六日起,利用七至十天举行“亚克令钦木”,即夏令安居仪轨法会。此活动前主要洒所殿宇,准备坐垫,安排人员,正式仪轨行于有遮盖之处,趋绮丘前,举行仪轨三遍后,发愿社祈祷夏令安居。
藏历六月二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举行“措郎”,即起座对辩会,是辩论佛教法相的一咱考试制度,通常有80多人参加,七月二十九日,举行“格西巴”,即解制仪轨。
藏历八月一日起,“迥吉拉吾泽”,为令断绝故地留恋,始作游方等活动;十一日,医学院(曼巴)和显宗院进行大诵经,二十九日,抛“朵麻”即抛九食诵护法经。
藏历九月一日起,举行“东吉知木却钦木”秋季大型修供法会。
藏历十月二十四日起,利用几天时间举行“增尔旦俄却钦木”即五供节——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忌辰法会。
藏历十一月二十四起,利用7天举行“桑却钦木”法会,即《普贤菩萨行愿王经》,依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所说愿以向他三世所积一切善业回向行持普贤大愿的一部佛经。
藏历十二月二十日~十二月二十九日,“顿却钦木”举行大型法会进行辩论考试和到彼岸立宗辩论活动,期间有时表演藏区有名的鹿人戏。 
相关论著
拉加寺论著作品包括西合佐桑热的《历算概要》、香萨的《证理论》《因理论释》以及《赛康哇全集》等,在藏区较有影响。
相关人物
拉加寺始建者为博通显密的阿柔格西坚赞鄂色(1726~1803年)。他受七世达赖指派,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建成拉加寺,并采用色拉寺杰巴扎仓教程,创办该寺显宗学院,六世班禅曾授予他“额尔德尼墨尔根堪布”名号。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阿柔格西付权于香萨二世罗桑达吉嘉措(1759~1824年),自此历世香萨活佛成为拉加寺寺主,1949年历五世。
文物价值
拉加寺建筑宏伟,保存良好,影响面较广;该寺名僧较出,论著颇丰,部分论著在藏学界颇受重视,成为研究藏学的第一手资料;寺内珍藏的宗教、民俗文物丰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88年,拉加寺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拉加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拉加寺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东北部黄河北岸的拉加乡阿尼群贡(意为:大鹏展翅)山下。
交通信息
自驾:西宁出发后,沿S101省道,经贵德、黄沙头,到达玛沁县军功乡,全程400公里左右,途中翻越拉鸡山口(海拔3820米)、克穆达垭口(海拔4036公里)。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2 13:4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