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龙角蟾
角蟾科角蟾属动物
抱龙角蟾,角蟾科角蟾属物种,生活于海拔790m左右的山区流溪附近。
形态特征
雄蟾体长42~45mm。体窄长,头扁平,长宽几乎相等;吻部呈盾形,吻端远突出于下唇;鼓膜明显,有耳柱骨;上颌有齿,无犁骨棱及犁骨齿。背面皮肤较光滑;头及体背部有小刺,体背后部和体侧有断续肤褶和疣粒,肛孔上方有 “∨”形肤褶;股部背面有大圆疣;胫部有斜肤棱2~3条;腹面皮肤光滑;腋腺位于胸侧,有股后腺。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趾侧无缘膜,指端球状;趾间无蹼;掌突2个。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略重叠,胫长不到体长的一半;趾间无蹼,内跖突卵圆形,无外跖突。整个背面草绿色,两眼间有黑褐色三角斑,体背面有黑褐色斑纹,肩部形成对称的草绿色圆斑;四肢有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棕黑色,微带紫色,咽喉中部和两侧各有一个镶浅色边的黑褐色纵斑,胸腹部有灰褐色斑块,四肢腹面棕黄色满布灰褐色碎斑。雄蟾第一、二指有细小婚刺,有单咽下内声囊。第37~38期蝌蚪全长56mm,头体长17mm左右,尾长约为体长的234%;体肥硕而宽厚;眼位于头的背侧,口部呈漏斗状。新成蛙体长20mm。
生境繁殖
该蟾生活于海拔790m左右的山区流溪附近。 7月中旬成蟾白天隐蔽于溪边石下或草丛中,夜间雄蟾多在溪边石上发出鸣叫声,在电光照射下停叫,无逃逸行为。蝌蚪生活在水质清凉的流溪内,常活动在缓流处石块间或石块下。
种群状态
中国特有种。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费梁等 (2010)建议列为易危VU。
分布范围
重庆(巫山)。
物种辨识
本种与淡肩角蟾Megophrys boettgeri (Boulenger, 1899)相近。但本种趾侧无缘膜,趾间无蹼;头体背面无大的深褐色斑;胸、腹部有较大的深色斑块;雄蟾第一、第二指具婚刺。而淡肩角蟾的侧有缘膜,趾间有微蹼;头体背面有一个大的深褐色斑;胸、腹部无斑或有少许碎斑;雄蟾一般仅第一指具婚刺。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1:5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