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头梁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是在
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使用范围广,在
中国古建筑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经常采用,也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汉族
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在小式大木作建筑构架中,处在檐柱和
金柱间的短梁叫做“抱头梁”。它一头在
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抱头梁是古代汉族建筑
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大,耗材多。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抱头梁:长一界之柁梁,一端承桁,一端连于柱。位于廊者为廊川;位于双步者称短川,或简称川。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清代抬梁式(抱头梁)构架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绍: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檩数定称谓,例如上承九檩者称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长度以步架(即檩间水平距离)来计,九架梁者长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六架梁者长五步架等。此外,还有几种次要的短梁,如檐柱与金柱间的梁,长仅一步架,在大式建筑中称桃尖梁,在小式建筑中称抱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这时往往上面还有一道一步架长的短梁,称单步梁。各种类型的梁,截面高宽比,多近于6:5,或5:4,截面近于方形。
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古代汉族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