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海沧蜈蚣阁)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传统民俗
抬阁(海沧蜈蚣阁),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一般认为,海沧蜈蚣阁产生于明代,但据研究考证,海沧蜈蚣阁最初可能是滥觞于中国唐代北方的“山车”“旱船”和五代的“彩舟”。据《燕京岁时记》载:“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南宋的“讶鼓”,也是“蜈蚣阁”的雏形。闽南诗人刘克庄(莆田人)有诗云:“讶鼓流传自柳营。”朱熹《朱子语类》载:“如舞讶鼓,其间男子、妇人、僧道、杂色,无所不有”,就把讶鼓界定为“舞队”之属。这种化装游行表演就含有艺阁内容。而艺阁中蜈蚣阁在清代乾隆《泉州府志・风俗》中已有明确记载,这就说明至迟在清代乾隆年间,蜈蚣阁就渐渐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并为百姓所喜闻乐见。蜈蚣阁流传至闽南的具体时间待考,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原文化的迁移,闽南的“山车”或“彩舟”逐渐演变成蜈蚣阁,成为一项重要的地方性民俗活动。
传统蜈蚣阁表演因具有一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20世纪50年代在“破除迷信”运动中受到限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被取缔,完全处于销声匿迹的境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海沧蜈蚣阁这一传统活动又公开举行,而且规模相比之前更加盛大。
活动流程
海沧蜈蚣阁表演内容主要取材历史故事、文人雅事、民间传说等,表演时蜈蚣阵由人力肩扛或装轮推动,由少儿扮成《西游记》《三国》《水浒》等各种戏曲人物在棚中表演,同时配以富有闽南地方特色的音乐和一定的节奏和队形,一路放炮,一路表演,缓缓前进,犹如一条蜈蚣在地上蜿蜒爬行。每年保生大帝的诞辰,海沧一些村庄都会组织蜈蚣阁艺阵到青礁慈济宫“挂香”,其活动过程主要有四步:
一是摆出发队形。早上9点,蜈蚣阁按顺序一节一节地扣好,摆好在大路上,把村中中元宫的吴真人和护驾的三元帅着上盛装,把吴真人的坐骑备上鞍。
二是行“过火”仪式。中元宫门前烧红一大堆的火炭,所有参加进香的舞龙、舞狮、鼓乐、花篮等队伍都要绕火炭一圈,以保地灵中的灵气聚集,借之抵御邪气无法入侵,保佑合境平安。随后乩童、道士数人,有的拿着盐米往火炭堆里撒(盐米是象征清洁、文明的意思),有的开血鱼(意思是祈求合境平安、和谐社会),有的拿法绳(意思是镇邪扫清歪风邪气),乩童拿剑开道,嘴里边催咒。绕火堆三圈后,乩童举剑一创,脚踢火炭,扫清“牛鬼蛇神”。
三是巡境活动进程。时辰一到,蜈蚣阁艺阵出发。蜈蚣阁开路,前面有打扮成古代衙役的手执“回避”牌子开道,各种旗队、乐队、舞龙、舞狮、旗阵紧随其后,吴真人神像的辇轿压阵,善男信女等信众随后相行,绕着事先安排的村庄顺序缓缓前进。整支队伍有200多米长,随行人员上千人,所有参加艺阵活动的人,全部穿红色的服装,一路上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当“蜈蚣阁”阵通过某境时,聚集在旁等候多时的信众,都膜拜祈福,相信绕境过处可祛灾除秽气。到了青礁慈济宫,阁上的每个小孩都得下阁朝拜吴真人神像,香阵进香朝拜完毕后,沿原路回村。
四是艺阵行演路线。从东屿村埭头进入钟山、渐美、龙潜、北市、海沧街、柯井、毛穴广,最后进入青礁慈济宫进香过火。锦里、青礁的蜈蚣阁进香也是如此,就是进香线路和蜈蚣阁的节数多少不同而已。
文化特征
海沧蜈蚣阁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传承性:海沧蜈蚣阁进香活动代代相传,很多村庄每年一次,只要时间一到,不管规模大小,总有信众坚持举行这一传统仪式。
自发性:每年举行“蜈蚣阁”进香仪式的村落都有一个自发的专门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一般都是成立一个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成年男性在大道公神像面前卜杯而定。所需费用都是村民自愿捐献,并非硬性摊派,一到那天,全村村民不管男女,不管老少,主动参加蜈蚣阁进香活动。
地方性:保生大帝信仰在闽南及台湾等地方较为流行,以台湾为例就有400余座保生大帝庙。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祭拜保生大帝,而像海沧东屿等村庄用如此隆重的仪式来表示自己的信仰和崇拜却独有特色,他们居住海边,渴望蜈蚣阁能保佑他们在海上能风平浪静、平平安安,在创业道路上能战胜疾病,同时弘扬劝善戒恶、扶危济弱的精神,因此习俗的产生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
艺术性:海沧蜈蚣阁的制造工艺,如阁亭的比例、形状、材料的使用,彩扎、剪纸、服装的品种和色彩的搭配,都必须追求美观、合理、实用,所以有较强的艺术性。
娱乐性:海沧蜈蚣阁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在蜈蚣阁出阁那天却又很多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芗剧、歌仔队、花束、花篮队、杂技等都会同时上演,场面热闹,沿途吸引百姓观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海沧蜈蚣阁仪式中对于保生大帝的崇拜,在海外具有较大的影响,是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探亲,寻根谒祖和进香朝拜的“根”之一,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海沧蜈蚣阁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海沧蜈蚣阁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起着安定和谐的作用,其信仰的内容多以救死扶伤、匡扶正义等道德观为主旨,筹备蜈蚣阁进香,是村民进行友好沟通合作共事的好时机,平时有磕磕碰碰的邻里,在举办这种活动过程中,矛盾都得到缓解,这对促进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海沧蜈蚣阁既是一项具有观赏价值的民俗活动也是一项群众娱乐活动。蜈蚣阁出阁当天很多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芗剧、歌仔队、花束、花篮队、杂技等都会同时上演,既能娱神又能娱人。
传承状况
海沧蜈蚣阁这一传统活动多在农村举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许多村庄逐渐被拆迁和分流,海沧蜈蚣阁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需要进行保护、发掘和整理,以恢复其原生态面貌。
保护措施
海沧区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东屿、锦里等村,对蜈蚣阁传统表演民俗进行了实地、全面的调查,出版了《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一辑》和《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二辑》,详细记载了沧海区蜈蚣阁传统表演民俗的历史沿革、仪式内容、全部过程、配套活动等。
海沧区成立了吴真人研究会。
2014年,厦门市海沧区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和海沧蜈蚣阁制作体验室等平台,举办“保生大帝”信俗、蜈蚣阁、送王船等非遗项目民俗文化节或武术赛事,还专门设立了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获得“抬阁(海沧蜈蚣阁)”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抬阁(海沧蜈蚣阁)项目保护单位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4月18日,海沧蜈蚣阁在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中进行了表演;同年6月1日至15日,海沧区举办了海沧蜈蚣阁东屿进香民俗文化展。
2018年5月,海沧蜈蚣阁在保生大帝圣驾巡安文化节中进行了表演。
2019年2月,海沧区东屿村举行了“蜈蚣阁进香”巡游活动;同年5月,海沧东屿村蜈蚣阁与金门蜈蚣座共同绕巡后浦小镇;同年11月,海沧蜈蚣阁在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进行了表演。
荣誉表彰
2012年5月5日,海沧蜈蚣阁以120节“阁棚”总长376米的长度创下了世界上最长的蜈蚣阁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
抬阁(海沧蜈蚣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30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