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心理
人行为所遵守的核心准则
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在利益上产生一定量的损害,后者想办法打击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它是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结构心理成分。对任何事物必须要有正确的三观,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鲁莽冲动地产生报复心理,往往是危险的,即“冲动是魔鬼”。必须要有正确看待事物外在的利害关系,审时度势、泰然处之地以正确的方法去面对。
分类
一个人在利益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损害,会使前者要求后者做出赔偿或前者会使后者也产生同样的利益上的损害,人的这种反应被称为报复。另一面,一个人在利益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增益,会使前者做出让后者满意报答,人的这种反应通常则被称为感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将报复心理理解:它是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报复做为一种保护自己利益不受损失的反应是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这个我们都比较容易理解。何以理解感恩也作为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答案:一个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的利益产生增益,如果后者不感恩或不主动感恩。会使前者产生心理上的不愉快、认为对方没良心,没礼貌。便不会对后者再施援手。
特点介绍
针对性
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损害,那么,前者会报复后者,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一定量的损害,那么前者的报复心理会期待让后者也产生不低于该量利益上的赔偿,或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上的损害。这是我们生活当中最为基本的保护反应。所谓的以牙还牙,血债血偿是以自己多方面的伤害,精神上身体上名利上利益上受到重大损失,而坚决打击伤害自己的人。
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利益产生损害,在前者为对后者的利益损害做出利益赔偿之前,后者的一般心理状态为:我先在心里记下这笔账,总有一天,我要让你血债血偿。而此后,后者一般会要求前者对其利益损害做出赔偿或后者会做出一些行为让前者也产生利益损害。直到前者做出对后者的利益赔偿或后者也使前者产生利益损害后,后者才会停止对前追讨。
如果前者认为自己对后者的利益损害负有责任,并承诺对后者进行赔偿,后者的利益损害便构成了两人之间的债务问题。当然后者的利益损害可能是精神受到刺激,可赔偿可能则为金钱。
表现形式
1.礼貌文化的形成
对不起和谢谢你,这两句话是人们之间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对不起常用于一个人因自身的不当行为给另一个人造成麻烦或伤害时,尤其是当麻烦或伤害很轻微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给另一个人造成轻微的,几乎可以忽视的利益损失,这时,出于防止对方报复自己和保护自己的目的,前者向后者表达请求原谅自己的愿望是合宜的。而后者出于避免事态升级或展示自己宽宏大量等因素的考虑,一般情况下会说一句:没关系,表示其不会计较这点小事。如果后者对前者的道歉不满意,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前者和后者会由相互指责逐渐升级为对骂乃至打斗在一起。
当我们接受了另一个人的帮助或诚恳而有效的建议时,并因此让我们更顺利的达到目标,达成愿望或是接触了心中的疑惑。就是说,我们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使我们自己的利益得到了增加,这时,由我们内心而发的感恩心会使我们自然地表达对后者的谢意。通常地这份感恩心在语言上的表达:谢谢你。伴随谢谢这句话的往往是礼品或酬金,在我们利益增加很微小的情况下,就只剩下谢谢你这句话了,比如,在陌生人给我们指出道路时,在公交车上有人给你让出座位的情况下。
综合以上论述,可见,常用的礼貌用语——谢谢你和对不起,其是人在自身利益因别人行为而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人的报复心理的内在反应的外在表现。
2.报复心理与债务
一个人的利益因别人的行为而增加或减少,这增加的或减少的利益,它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当然,可以说,感恩心与报复心是有价钱的。别人对你的帮助,让你产生对其的感恩心,即其人的帮助行为,转变为你对他的感恩心。你的感恩心,又转变为实物或你对他的帮助行为,这实物的价值,建立在以获得适当报酬为目的的施恩或帮助行为,也能激发起感恩心和感恩行为,并最终达到目的。商业性的放贷行为就是最好的例证。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转移,必然涉及到报复心理。借款方与银行家之间的利益转移模式与施恩者施恩,受恩者报答的模式,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施恩者的身份变成了银行家,受恩者变成了借款方,恩变成了现实中的金钱。钱由银行家的手中转移到借款方,之后,又由借款方手中转移到银行家的手中。钱的这一流转过程,与恩被施恩者施予受恩者,而后受恩者又将恩报答给施恩者的流转模式,具有高度的相通性。为什么这个两个模式如此相似,相通呢?该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人之间,恩的施予与报答,这个感恩模式,其实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高度抽象性的通行的利益转移模式。感恩模式,类似数学中的方程式,适用于任何两人之间的利益转移模式。抽象的恩,在现实中所对应的可能是钱,馒头,水,药,几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等。
3.寄托上天报复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一个人如果他作恶多端,伤害了很多人或极端吝啬、不积德行善,那么此人一定会得到上天的惩罚并会有很坏的人生结局;而一个人如果积德行善,广布好施,帮助了很多人,则该人就会得到上天的眷顾,逢凶化吉,有好的人生结局。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因果报应说的大概内容。因果报应说被人们接受并口口相传,它之所以能广泛流传是由于它符合了人们对某些现象的观察。它却不是正确的和客观的,甚至可以说它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错误的。因果报应说有其本身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体现在人们对报复心理的初步认识。它是人们的报复心理寄望于上天的力量报复仇人,感恩恩人的愿望的表达。
当一个人无法对其仇人进行报复时,其便寄望于让上天来惩罚其仇人。而当其仇人果真遭遇了挫折、厄运时,其便会兴奋地感叹上天果然出手惩罚了自己的仇人,为自己出了口气。而当一个人无法感恩自己的恩人时,也会寄望于让上天来报答恩人,希望恩人会逢凶化吉,好运连连。而当其恩人真的运气尚佳有好事发生时,也则会感叹上天果真帮助自己感恩了自己的恩人。
4.报复心理是人的精神支柱
我们的利益被别人损害,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报复心便会站出来向伤害我们的人讨要我们所失去的。报复心出现且仅出现于人们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报复心,当一个人其利益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其不会组织任何行为来阻拦利益的继续损失或追回已经损失的利益,那么其利益会越来越少,直到一无所有。
报复心及报复行为的存在,确保了我们在因他人行为而产生自身利益受损失时,我们能组织相应行为来讨回损失的利益:用激烈的言辞,威胁,暴力行为等让吃了我们的人给我们吐出来,让拿了我们东西全都送回来。尽管报复心所指导下的行为往往触犯法律,可当我们愤怒至极时,法律也挡不住我们要报复仇人的愿望。
行为避免
我们每个人都有会产生过报复心理,可大多数的人能够通过冷静的分析,理智的思考而没有演变为报复行为。而有的人在报复心理的驱使下,不能控制自己,以致出现了报复的攻击行为。对于报复心理的产生,难以完全避免。对失去理智,不计后果的行为却不赞成,其结果常常是弊大于利,表面上好像出了一口气,实际上却在伤害了别人的同进,也易使自已遭受更大的伤害。有的因出这一时之气而招来百日之悔,如果为报复崦打架斗殴,互相伤害,轻则使人际关系更加恶化,逐渐升级,陷人恶性循环。重则两败俱伤,甚至导致犯罪,锒铛入狱,后悔莫及,这又何苦呢?对失去理智的报复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无疑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
那么,如何对待报复心理,怎样避免报复行为呢?正处于血气方刚年龄的朋友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心胸开阔一点,以控制报复心理。人生路上的挫折、委屈在所难免。我们如果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襟、宏大的气量,那么,你就不会去斤斤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得失,心理承受力无疑会得到增强。一些以往看得很重的委屈与所谓的侮辱也就会是微不足道而置之度外。这样,报复之心自然就不再存在了。
二是学会自我调节,淡化报复心理。当遭受欺侮,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愤怒之情会油然而生,甚至怒火中烧。这时,我们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加以淡化、转移。如;暂时离开一下你看不顺眼的人或环境.让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转而从事一些自己最开心的活动以帮助转移注意。也可以找知心朋友倾诉、请教,以宣泄心理压力,听听他人的评论、劝解,冷静反思一下,看着对方的真正动机,弄清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客观存在的还是自己主观臆造或有人从中制造的,并站到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看人家有没有道理,是不是事出有因,出于何因;自己如此报复是否值得,有没有个妥之处。经过冷静理智的反思与调节,可能你心中的火会不知不觉地熄了一大半,甚至烟消云散。
三是进行冷处理,避免过火的报复行为。如果经过上述两个环节,你仍然怒不可遏,觉得非报复一下不足以解你心头之恨。这时,一定要先用理智驾驭住冲动着的感情,冷静地思考自己打算进行的行为将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充分意识到它将给他人及自己的伤害,克制过火行为。如,某同学想用刀子捅一个得过他的人,如果他能想到:可能会因这一刀伤害对人,对力又可能会进而报复自己,自己得到的是更大的痫苦与惩罚,还会连累自己的亲人,并因此而影响自己今后的前途,将遭人唾骂等。经过全面的思考,觉得弊大于利,太不值得,就会放弃了这一念头。报复的方式是多样的,有野蛮的暴力报复,也有文明的精神惩罚。如对人家的冷淡、鄙视,语言的羞辱都可能达到让对方遭受精神痛苦的效果。同时还可用自我升华的方法来实现报复的目的。如,有人曾羞辱过你的无能,而你转而发奋问上,在学识事业上超过对方、那时,让对方自己去体会自惭形秽、难以自容之感觉,这样既可达到同样的目的,也促进广自己的进步。因此,在报复方式的选择上宜慎之又慎;避免暴力或语言的攻击,最好通过自我发奋或教育对方,让对方自我实施惩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02 14:17
目录
概述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