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护国大寺,坐落在河南省武陟县西陶镇陶村。据有关专家考证,其始建于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为东汉时期的皇家寺院。有关传说和文物遗迹表明,该寺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有着莫大的渊源,世代盛传着关于“
王莽篡汉撵刘秀,刘秀在此避难得以逃脱”的民间故事。历史上,护国大寺在鼎盛时期,曾经拥有数千亩的占地面积,但在东汉以后,却历经风雨侵蚀,兵燹废弛,虽不断累有重修,但规模却逐渐缩小。尤其是经过历次运动,护国大寺庙宇荡然无存,大量法器文物被毁,近两千年积累下的古碑、石刻、塔林等也几乎消亡殆尽。近年,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和弘扬佛教历史文化,由武陟陶村村委会牵头,社会各界踊跃集资,在寺院原水陆殿的基础之上,重修了大雄宝殿,它才又初具规模。2016年7月,
释德政禅师应邀驻锡该寺担任主持和尚,领导恢复重兴昔日辉煌。
武陟护国大寺,坐落在河南省武陟县西陶镇陶村。据有关专家考证,其始建于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为东汉时期的皇家寺院。有关传说和文物遗迹表明,该寺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有着莫大的渊源,世代盛传着关于“
王莽篡汉撵刘秀,刘秀在此避难得以逃脱”的民间故事。历史上,护国大寺在鼎盛时期,曾经拥有数千亩的占地面积,但在东汉以后,却历经风雨侵蚀,兵燹废弛,虽不断累有重修,但规模却逐渐缩小。尤其是经过历次运动,护国大寺庙宇荡然无存,大量法器文物被毁,近两千年积累下的古碑、石刻、塔林等也几乎消亡殆尽。近年,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和弘扬佛教历史文化,由武陟陶村村委会牵头,社会各界踊跃集资,在寺院原水陆殿的基础之上,重修了大雄宝殿,它才又初具规模。2016年7月,
释德政禅师应邀驻锡该寺担任主持和尚,领导恢复重兴昔日辉煌。
据专家考证,该寺始建于东汉建武元年,为东汉时期的皇家寺院。现在寺内尚存有年代不详的蛟龙碑一通,立于大雄宝殿之前,两条龙回旋盘绕于碑首,造型古拙苍劲,碑文虽漫漶不清,但皇家尊崇之势犹存。
寺内清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前殿罗汉殿及伽蓝六祖三殿》的碑文:“……武邑西三十里许有古刹,世相传光武发迹潜踪于兹,敕赐基号曰护国……”而在当地老百姓中间,也盛传着“王莽篡汉撵刘秀,刘秀在此避难得以逃脱”的故事,具体细节虽有出入,但大体相同,寺院所处之地,古称“藏龙坡”想来也与这段故事有关。
2016年冬,有少林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第32代俗家弟子欧阳文顺(法名行禅)为护国大寺捐请重约一吨的带金顶的铸铁宝鼎香炉一个,有少林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第32代俗家弟子孝女陈林灵(法名行怡)为拔升其母彭昌珍往生极乐净土而捐请香樟木雕2米高
观世音菩萨一尊,有护法居士功德主张迎丽、邢耀旭、李浩波、李金瑶、石玉翠五居士捐请的香樟木雕2米高地藏王像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