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拼音:hù),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据已有文献资料,此字最古形体为收录于《
说文解字》的篆文,古字形从言,蒦(huò)声,简化后改为从手,户声。护本义指监视、监督,引申为卫护、救助,又引申为袒护、包庇等义。
文字源流
形声字。“护”繁体作图5,篆文(图1)从言、蒦声,“
蒦”即“
获”的初文,像手(“又”)抓住一只猫头鹰(“雈”,读作huán),这里作声旁表音。图3为玺印文字,为了玺印布局的美观而改变了偏旁的位置,这是常见的现象。繁体笔画多,故在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的群众就造了从扌(手),户声的“护”字。“扌(手)”,凸显其行为、动作之义。“护”形体简单,其形符声符又能较好地表义表音,所以很快流行开来。其实一些明代晚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护”这个简体字。1956年《
汉字简化方案》将简化字“护”收入。
“护”的本义为“监视、监督”。监督要用言语,故从
言。《史记·李将军列传》:“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张守节《正义》:“其将乘白马,而出监护也。”“监视、监督”引申而有“总领、统率”的意义。如《史记·乐毅列传》:“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从秦汉开始,在军队中设“护军”一职,秦汉时期为护军都尉或中尉,负责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以后各代护军的名称及职责略有不同,但总的来看,都属于军队中的领导、管理人员。护军之“护”的意义应来自于“总领、统率”。
“监视、监督”又引申为“救助、保卫、保护”。《
说文解字》所说的“救视也”即此义(“视”有“照顾、照看”的意思)这也是“护”字古今使用最普遍的意义。如古时皇帝出行,有关官员要对皇帝所乘车骑和随行人员进行安全检查,称为“护驾”。古时为了守城在城墙外围用人工挖一条河,叫做“护城河”。
“护”也有不该护之时。若是连缺点、短处也要加以保护,这就是“护短”了,“护”也由此有了“袒护”“包庇”的意义。如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保护”还可引申为“遮蔽、掩藏”。如《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捉搦歌》:“粟谷难舂付石臼,弊衣难护付巧妇。”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胡故切(hù)
救视也。从言蒦声。
说文解字注
“救视也”注:《尚书·中𠋫握河纪》:“尧受河图,伯禹进迎,舜、契陪位,稷辨护。”注云:“辨护者,供时用相礼仪。”《周礼》注亦云:“辨护”。《萧何世家》:“数以吏事护高祖。”
“从言,蒦声”注:胡故切,五部。
广韵
胡误切,去暮匣 ‖ 蒦声暮部(hù)
护,救也。助也。胡误切。十七。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护;康熙笔画:21;部外笔画:14
《
唐韵》《
集韵》《韵会》《正韵》胡故切,音瓠。《说文》:救视也。《广韵》:助也。《增韵》:拥全之也。《书·毕命》序孔传:成定东周郊境,使有保护。《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前汉·西域传》:凡遣使送客者,欲为防护害也。《晋书·纪瞻传》:帝使谓瞻曰:卿虽病,但为朕卧护六军,所益多矣。
又官名。《前汉·百官公卿表》:护军都尉,秦官。又《西域传》:武帝时,西域内属者三十六国,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为都护。《唐书·百官志注》:龙朔闲改左右庶子为左右中护。
又乐名。《吕览·古乐篇》:汤乃命伊尹作《大护》。《周礼·春官·大司乐》贾疏作《大濩》。《字汇补》:与頀同。
又曲名。《唐书·礼乐志》:《丁都护》,晋宋间曲也。
又草名。《本草纲目》:景天一名护火。又荠一名护生草。又《名医别录》:神护草。李时珍曰:物类志谓之护门草,王筠诗,风惊护门草,即此也。
又地名。《尔雅·释地》:周有焦护。郭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又诸羌州名。《唐书·地理志》:陇右道有护卬、久护、护川三州,俱开元十七年置。
又叶黄郭切,音获。庾阐《吊贾谊文》:虽有惠音,莫过《韶护》。虽有腾蛇,终仆一壑。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扌”窄“户”宽,顶部“扌”高,“扌”横笔在横底部“户”低中线上方。“户”,㇕(横折)的横段与“扌”的横笔持平,第三笔横在横中线,末笔竖撇沿竖中线撇出撇尖伸向“扌”下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