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宁吹歌又称抚宁
鼓吹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据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编纂的《永平府志·卷三·政事志·雇银(条)》载:“抚宁县吹鼓手捌名,每名叁两陆钱(银)”算起,最少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清代在县衙供职的鼓吹乐艺人被称为“官喇叭”。
抚宁区的“官喇叭”一直由县城南街公姓世传,清末民初(1853—1929)由公裕转给西街赵永发。赵永发成为清朝抚宁县最后一任“官喇叭”。临榆县的“官喇叭”为陈、王两姓,清末为陈志会。抚宁吹歌既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抚宁鼓吹乐,在农村被称为“
鼓乐(音yao )”,群众把鼓吹乐艺人叫做“吹鼓手”或“喇叭匠”。它遍及抚宁农村,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抚宁的代表乐种。抚宁鼓吹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典礼仪式和民间舞蹈(
秧歌)的伴奏,有时也为商业服务,在舞台上演出,已有千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更加兴旺起来。
抚宁鼓吹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乐器形制极为特殊且种类繁多,乐曲丰富多彩,深具古韵。历史上鼓吹乐名人辈出,他们在冀东和东北三省久负盛名,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可以说,抚宁鼓吹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学、律学、音乐史学、民俗学等,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抚宁鼓吹乐中的唢呐与其它地区的唢呐构造不同,演奏方法也不同,这在全国是极其独特的。抚宁鼓吹乐中艺人的“借字”、“双搬家”创作乐曲的技法、板式、速度、加花减字的变奏方法,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宝贵财富,引起了全国很多专家的极大兴趣。
2006年4月26日,
抚宁区被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吹歌之乡”和“中国吹歌研究基地”的双重殊荣。2007年5月24日,再次被
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吹歌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