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折(拼音:zhé,shé,zhē)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用斧斤砍断树木,本义为折断。由折断分开用于抽象的意义,引申指判决案件,又引申为挫败。折断意味着毁坏,故引申指损失,进一步引申为死亡,特指夭折。折又引申为弯曲,由弯曲引申为折服。也引申为转向。物折成段,由此引申为杂剧剧本结构中的一个段落。
文字溯源
会意字。图1为甲骨文,右部像斧(“”),左部是一个断开的“”字(图A),两相会意表示树木被斧子砍断。大概是“木”分离为二后容易与“”(图B,同“草”)相混的缘故,个别折字不从木而从“艸”(图2)。甲骨文从草与从木往往相通,这也是一例。金文折字则都从草,春秋金文又在断草中间加图C形饰笔(或说表示折断)。战国文字承袭商周文字,或将断草写作“木”,图C形饰笔移至“木”之上方。小篆作图6,与金文同。
“折”,本义为折断。“折”字衍生的多数意义都是以此为基础引申出的,都读“zhé”这个音。如“弯曲”义,《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折断意味着损坏,因此引申出“减少”“损坏”义,如“打折”“折扣”是指从原有的整体中减去一部分;“折福”“折寿”是说于福气、寿命有损。另有“打击”“阻碍”义,如“挫折”“百折不挠”等。
另外,北方话里“折”有时也读“zhē”,如“折跟斗”“折烙饼”,可以理解为“翻”,在“翻”的过程中需要“弯折”。这也是从“折(zhé)”引申来的。
“奏折、存折”这两个词中用的“折”字本是“摺”字。在“折叠”“用纸折成的册子等”这些意义上,“折”是“摺”的简化字。
“摺”字是形声字,“手”为形旁,表示与手有关,“习”作声旁,表示音读。许慎《说文解字》训此字为“败也”,清代学者段玉裁说:“败者,毁也。今义为摺叠。”《简化字总表》规定以“折”代“摺”,根据的就是长期以来的习惯用法。
《说文》说“摺”字的本义是“败也”,就是“毁坏”的意思。《史记·鲁周公世家》:“(齐襄公)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胁,公死于车。”大意是齐襄公与鲁桓公的妻子文姜有私情,派大力士公子彭生暗害桓公,彭生抱桓公时用力,将肋骨勒坏,造成桓公内伤死亡。“折”是“折断”,“摺”是“毁坏”,二字本义有相通之处。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齐大怒,使舍人击雎,折胁摺齿。”范雎肋骨断了,牙齿也掉了,受伤很重。“摺”字用作其本义时读lā,《广韵》卢合切,来母合韵,上古音来母缉韵。在这个意义上,“折”不是“摺”的简化字,仍要用“摺”字。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㪿,断也。从斤断艸。谭长说。
𣂹,籀文折从艸在仌中,仌寒故折。
折,篆文㪿,从手。
败也。从手习声。
说文解字注
㪿,断也。从斤断艸。谭长说。
段注:会意也。食列切,十五部。《周礼》:折疡。刘昌宗本作㪿,此汉人之旧也。
𣂹,籀文㪿,从艸在仌中,仌寒故折。
段注:《广雅·释器》𦠔(䏳)字从此。
折,篆文㪿,从手。
段注:按此唐后人所妄增。斤断艸,小篆文也。艸在仌中,籀文也。从手从斤,隶字也。《九经字㨾》云:说文作㪿,隶省作折。《类篇》《集韵》皆云隶从手,则折非篆文明矣。
败也。
段注:败者,毁也。今义为摺叠。
从手,习声。
段注:之涉切,八部。
广韵
杜奚切,平齐定 ‖折声歌2部(tí)
折,《礼记》云:“吉事欲其折折尔。”谓安舒貌。
旨热切,入薛章 ‖折声月2部(zhé)
折,拗折。又虏复姓。南凉秃发傉檀立其妻折屈氏为皇后。又常列切。
【校释】秃发傉檀,原作“秃发傉擅”,据钜宋本改。秃发傉檀见《晋书·载记》及《魏书》卷九十九。
常列切,入薛常 ‖折声月2部(shé)
折,断而犹连也。《说文》:“断也。”又作𣂟。常列切。一。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折
《唐韵》旨热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列切,并音浙。拗折也。《诗·郑风》:无折我树𣏌。《周语》: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于是乎有折俎。
又断之也。《易·贲》象: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疏:勿得直用果敢,折断讼狱。
又折中也。《前汉·贡禹传》: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
又曲也。《礼·玉藻》:折还中矩。注:曲行宜方。还亦作旋。《史记·灌夫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又屈也。《前汉·伍被传》:折节下士。
又挫也。《史记·项羽纪》:诸侯吏卒剩胜轻折辱秦吏卒。《前汉·蒯通传》:汉王一日数战,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
又止也。《诗·大雅》:予曰有御侮。传:武臣折冲曰御侮。疏:能折止敌人之冲突者。
又直指人过失也。《史记·吕后纪》:面折廷诤。
又毁也。《易·说卦》:兑为毁折。《前汉·高帝纪》:常从王媪武负贳酒,两家常折券弃责。注:折毁之,弃其所负。
又封土为祭处曰折。《礼·祭法》:瘗埋于泰折,祭地也。注:折,昭晢也,必为昭明之名,尊神也。
又《前汉·郊祀志注》:言方泽之形四曲折也。
又短折,不禄也。《书·洪范》:六极。一曰凶短折。疏:未齓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前汉·五行志》:伤人曰凶,禽兽曰短,草木曰折。又:兄丧弟曰短,父丧子曰折。
又葬具也。《仪礼·即夕》:折横覆之。注:折犹庪也。方凿连木为之,如牀而无箦,加之圹上,以承抗席。
又地名。《春秋·桓十一年》: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
又姓。《后汉·方术传》:折象,其先封折侯,因氏焉。
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食列切,音舌。《说文》:断也。《广韵》:断而犹连也。《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礼·月令》:孟秋命理,瞻伤察创视折。注:折损筋骨也。《前汉·贾谊传》: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不缺则折。
又《唐韵》《正韵》杜奚切。《集韵》《韵会》田黎切,并音题。《礼·檀弓》:吉事欲其折折尔。注:安舒貌。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征例切,音制。亦断之也。班固《西都赋》:许少施巧,秦成力折。椅僄佼,㧖猛噬。注:许少,古捷人。秦成,壮士也。
又《集韵》时制切,音逝。亦曲也。《礼·曲礼》:立则磬折垂佩。疏:身宜偻折如磬之背也。陆德明音义:折,之列反,一音逝。屈原《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亮兮,恐嫉妒而折之。注:沉重曰折。
《说文》作𣂚,从斤断竹。籀文作𣂹,从竹在仌中,冰寒故折。隶从手从斤。
【卯集中】【手部】 摺
《唐韵》之涉切。《集韵》《韵会》《正韵》质涉切,音讋。《说文》:败也。从手习声。
又《广韵》:摺叠也。
又《唐韵》卢合切。《集韵》《韵会》《正韵》落合切,与拉同。《史记·范睢传》:魏齐使舍人笞击睢,折脇摺齿。注:摺,力荅反。谓打折其脇,而又拉折其齿也。又《春申君传》:折颈摺颐。
又《字汇补》:悉协切,音燮。《前汉·古今人表》:夷王摺懿王子。注:师古读。
近义辨析
折(zhé)、折(shé)
折(zhé)指弄断、使折断,要有被弄断的对象。“骨折”指骨头被弄断,“攀折花木”指抓住花木并且把它弄断。折(shé)指断,不指明怎么断的。“棍子折了”指明棍子处于折断的状态。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扌”窄“斤”宽,顶部“扌”高,底部“斤”低。“扌”横笔在横中线上方。“斤”,第一笔平撇与第二笔长撇相接于竖中线,长撇撇尖伸向“扌”下侧;横笔写在横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汇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当地实际发音存在差异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12:49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