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2月~1952年8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坚持持久作战而进行的以加强和巩固现有阵地为主的作战行动。
“联合国军”1951年夏秋季攻势失败后,被迫放弃较大规模的进攻行动,改取“攻势防御”,除继续以空军进行“绞杀战”外,地面部队只进行维持现防线的小规模进攻,以配合其谈判。朝鲜战场形势相对稳定。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为坚持持久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决定抓紧有利时机大力加强阵地工事,以坚守现在战线,大量消耗敌人,争取战争的胜利结束。从1951年12月开始,在进行反“绞杀战”斗争的同时,积极展开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和进行小部队战斗的活动。此时,“联合国军”在第一线部署美军6个师、英联邦军1个师、南朝鲜军6个师,共13个师;在第二线部署美军1个师、南朝鲜军2个师及土耳其旅,共3个师1个旅。志愿军和人民军第一线部署志愿军8个军、人民军3个军团;在第二线和东西海岸部署志愿军9个军、人民军3个军团。
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期间,志愿军部队为了抵御“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猛烈突击,创造了加深的防炮洞(俗称“猫耳洞”),并逐渐发展成为马蹄形小坑道,形成了坑道工事的雏形。这种初级坑道工事对减少伤亡,保证防御的稳定性,起到巨大作用。志愿军总部充分肯定了这一群众创造。秋季防御作战以后,志愿军司令部专门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队在防守的各要点上都必须构筑坑道工事。从1951年底开始,志愿军掀起了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的热潮,部队充分发挥官兵的聪明才智,克服天寒地冻、土石坚硬、工具和器材不足等困难,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保证了工事构筑的顺利进行。志愿军总部不断进行总结和指导,使坑道工事逐步得到完善。1952年1月,志愿军总部指示各部队,构筑工事必须加强对接合部的火力组织。4月,提出工事构筑必须严格做到七防,即防空、防炮、防雨、防潮、防毒(疫)、防火、防洪。4月26日~5月1日,志愿军召开各兵团和各军参谋长会议,总结构筑坑道工事的经验,统一了对构筑坑道工事的认识,强调坑道工事必须与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使之成为能打(消灭敌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并统一了坑道工事的规格标准。
至1952年5月底,志愿军
正面战场第一线各军的第一防御地带坑道工事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种火器掩体等野战工事基本完成。8月底,第二防御地带阵地工事基本完成。朝鲜人民军第一线部队也完成了阵地防御设施的构筑任务。至此,志愿军和人民军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千米的正面战线,形成了具有20~30千米纵深的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仅志愿军第一线6个军即构筑坑道190多千米,堑壕、交通壕650千米,各种火器掩体1.2万多个。
1952年3月底以前,志愿军阵地尚不巩固,各部队在积极构筑工事的同时,主要作战行动是击退“联合国军”小规模的进攻和小分队的侦察、袭扰,并组织连以下分队,采取伏击、反伏击、偷袭等战术手段,主动打击敌人,掩护坑道工事的构筑。当坑道工事具有一定规模后,志愿军总部于3月发出指示,要求志愿军“采取积极手段,巩固现阵地,不放过任何有利战机,歼击运动的、暴露的敌人,相机挤地方”,夺取敌突出的前沿阵地。从4月起,志愿军第一线部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挤占双方的中间地带和攻取“联合国军”突出的个别连、排支撑点。至5月,随着志愿军阵地日益巩固,这种作战行动在全线普遍展开。
6月,志愿军召开兵团干部会议,确定由以前所进行的带运动性的积极防御,发展为带坚守性的积极防御。同时指出,积极防御的内容还包括在战术上采取积极活动的方针,不放过一切有利战机,不断地主动地袭击敌人,挤占敌人地方,或选择敌军第一线防御弱点实施强攻,成排成连成营地歼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使敌经常处于防我进攻的被动地位。此后,志愿军部队作战行动更趋活跃,不断挤占中间地带,发起攻取“联合国军”前沿支撑点战斗,逐步将斗争的焦点推向“联合国军”方面。“联合国军”对志愿军攻击的阵地“有失必反”,志愿军则与敌方反复争夺,以大量杀伤其有生力量。双方往往在一点或数点上,陆续投入较多兵力、兵器,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其中,石岘洞北山、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双岭洞以西无名高地、上浦防东山、190.8高地、官垈里西无名高地等地的争夺,尤为激烈。第39军部队和第12军部队,在190.8高地和官垈里西无名高地,分别创造了坚守坑道5昼夜和10昼夜的范例。志愿军在阵地争夺战中,大量地杀伤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有生力量。
在巩固阵地斗争中,志愿军和人民军第一线部队还积极开展了狙击活动,也称冷枪冷炮活动。即选择优秀射手组成狙击组,以单枪、单炮、单辆坦克游动的方式,经常变换阵地,消灭“联合国军”阵地上暴露的目标。狙击活动有效地打击和杀伤了敌军,据不完全统计,仅5~8月即毙伤“联合国军”1.3万余人,有效地限制了“联合国军”昼间在其基本阵地上的活动。
1951年12月~1952年8月,志愿军和人民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毙伤俘敌11.7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8.7万余人),占领了外谷南山、159高地、库藏洞东山、116.9高地、榆岘北山、新村南山、官垈里西山等地,把敌我中间地带和敌之部分警戒阵地、突出的支撑点变成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前沿阵地,从而改善了防御态势。同时,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的形成,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阵地空前巩固,面对现代化装备之敌,不仅可以依托坚固阵地进行坚守防御作战,而且可以进行阵地攻坚作战。战场主动权逐渐转入志愿军和人民军之手,并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攻防战斗的作战经验,为而后进行较大规模阵地攻防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期间作战中,志愿军伤亡3.01万人。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