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原名
马鞍山,位于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占地面积达600亩,主峰海拔173米。1941—1944年间,
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以及
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曾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
陵园简介
位于
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班庄镇王洪村夹谷山南端。是我国第一座也是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山”之美誉。抗日山风景区,主题景观
抗日山烈士陵园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纷飞的战火中兴建的。由
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
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
抗日烈士陵园。
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又多次拨款整修护建,形成了由
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为主的大型
烈士陵园。1991年为纪念建园50周年,又拨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纪念碑、八路军跃马雕塑,翻建了
符竹庭将军陵寝,重修了陵园大门等。陵园现占地600亩,分为东西两大墓区和陵园。墓区建有751座坟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1982年3月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公布为第二批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并跻身“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行列。2008年,成功创建为国家
4A级景区。
景点介绍
陵园共有8个坡段373级台阶。
纪念广场
第一坡段,主要是
陵园大门和纪念广场,占地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可一次容纳1万多游人,每年清明节期间,
苏北、鲁南等地数十万群众前来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一些大型集会、纪念活动等,就是在这片广场上进行的。
革命烈士纪念馆
第二坡段,座西朝东,1973年11月建成,建筑面积795平方米,2001年续建450平方米。门额由著名书法家
武中奇题写。馆内藏文物65件、书画150件,重要文物复制品52件,其中有
毛泽东、
周恩来、
陈毅等领导人与国际友人
汉斯·希伯的合影,
罗荣桓、
徐向前、
宋任穷、
肖华、谷牧、
陈士榘、
刘西元与符竹庭的合影,
彭雄、
田守尧、
朱爱周等烈士的遗像,
杨得志、
唐亮、
王六生、刘西元、
周贯五、
梁兴初、
李执中、
刘白涛、
华诚一等领导人所题诗、词、挽联。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
第三坡段,建有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联碑。中碑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其两侧,分别有陈毅元帅(东首)和陈士榘上将(西首)的亲笔题词——“浩气长存”、“英灵千秋”。背面是当年滨海军区政治部撰写的《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里面安葬着彭雄、田守尧等16名
新四军团以上干部的遗体,
1943年3月,我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于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木船对铁艇的海战。新四军的将士们用手榴弹和
驳壳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名干部光荣殉国,其中包括田守尧将军的夫人陈洛莲、张池明将军的夫人
张明等4位女同志。彭雄等同志牺牲后,八路军115师和新四军三师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烈士们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
国际双碑
第四坡段,分别建有两块造型独特的纪念碑,是为纪念国际友人汉斯·希伯同志和金野博同志而立的。汉斯.希伯同志纪念碑立于1944年,背面有罗荣桓、肖华、
黎玉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他是德国人,出生于波兰,是一位新闻记者,一生曾两度来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掀起了空前的抗日热潮,深受鼓舞的希伯同志携夫人秋迪女士再次来到中国,以笔作为武器,无情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抨击国际上的妥协政策,他曾先后去华中新四军驻地与
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唤起了国际上热爱和平人士的极大同情和赞扬。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
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接见。1941年11月,希伯同志在随队采访途经山东
大青山时遭遇敌人扫荡,壮烈牺牲,年仅44岁。他被誉为身穿八路军军装同
法西斯战斗而牺牲的第一个欧洲人。
金野博同志是日本
本州岛秋田县人,原是侵华日军,1939年应征来华,被俘后经我方说服教育,逐渐认清了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的强盗面目,反戈一击,加入了日人
反战同盟,担任日人反战同盟鲁中支部支部长,后来到
滨海区工作,1944年夏天受伤被捕,被日本宪兵司令部秘密杀害于青岛。
符竹庭将军墓
第五坡段,建的是符竹庭同志的六角石墓,墓高5.2米。墓正面镶嵌着符竹庭同志的彩色铜像,两侧有罗荣桓、黎玉、肖华,原滨海区专员谢辉、参议
高赞非等人的题词以及滨海区党委撰写的《竹庭悼文》。
抗战烈士纪念塔
第六坡段是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塔高8.3米;正面是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敬献的碑文。塔基座为五面;每面镶嵌着记录牺牲烈士的英名和战绩的石碑。
抗日烈士纪念堂
第七坡段,抗日
烈士纪念堂,为193.5平方米的一层建筑。纪念堂前面是一座方锥体纪念柱,柱高4.15米,是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所立。正面题:“烈士英
名垂千古”七字,东面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北面为
朱德同志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西面为《抗日烈士英名录》。
抗日烈士纪念堂是抗日山最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建于1942年,是仿
延安窑洞式建筑,表达了当时军民远离延安心向党的革命情怀。纪念堂内有26位国家领导人和将军的碑刻,他们都是曾在
赣榆战斗过、生活过的老领导,其中军队干部均是在1955年至1965年期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老首长,其中包括刘少奇、罗荣桓、陈毅、肖华、谷牧、陈士榘等革命先辈。纪念堂两侧的长碑上刻有1300多位烈士的英名,上面还有现今在世的“活烈士”,主要是因为当时战争频繁,伤病员统计工作难免有疏漏之处。
抗日山烈士纪念塔
第八坡段,位于山顶,建于1942年的抗日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纪念亭。纪念塔高10.4米,四面四角,塔顶部分是如真人大小的塑像。塔正面题有“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七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东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和《抗日五年主要战绩》,北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西面是二旅政治部的碑文。在纪念塔西侧是烈士纪念亭;用花岗岩砌成,高7.9米,六角。
在抗日山的最高处有一块天然巨石,形似马鞍,所以叫“马鞍石”,抗日山原名
马鞍山,也就得名于此,“马鞍石”三字是武中奇先生亲笔题写。
2002年,为了纪念抗日烈士陵园建园60周年,赣榆县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新扩建了碑廊、停车场、国防园、书画展厅、抗日山纪念馆等景点,同时还对整个陵园进行了全面硬化、绿化、美化,新增花草树木60余个品种。
交通信息
连云港新浦汽车客运站(连云港汽车客运总站)或连云港苏欣汽车客运站都有到赣榆区的汽车,然后在赣榆汽车北站坐夹山专线公交车,到夹山后还要步行2-3公里才能到达抗日山。
影视作品
纪录电影《抗日山》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与江苏省赣榆县委 县政府联合摄制出品。
文学作品
抗日山濒临黄海,背依沂蒙,是抗战时期中国以“抗日”命名的山,安葬800位烈士忠骨,碑刻3576位烈士英名,是一座由血肉和信仰铸就的丰碑。从1941年到1944年间,八路军115师、山东滨海军民冒着枪林弹雨4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碣,兴建抗日山烈士陵园,创造了敌后抗战史上一大奇迹。王成章所著的既有艰苦卓绝的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深情,也有战地浪漫的爱情。《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结构宏大,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真实、艺术、全景式地再现了滨海军民8年抗战的峥嵘岁月,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发展历史
2021年12月13日,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经景区自愿申报,各设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推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景观质量评审并完成公示,将连云港市抗日山景区列入江苏省2022年度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