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配体门控CI 通道开放,引起CI 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特点介绍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l-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机制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配体门控CI-通道开放,引起CI-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K+通道的开放或Na+、Ca2+通道的关闭有关。
参考资料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术语在线—权威的术语知识服务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3 07:02
目录
概述
特点介绍
机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