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
中医诊断技术
切脉,也叫脉诊,创始人扁鹊,是中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古代有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后世则以寸口诊法为主,并从脉的位置、次数、性状、形式等,分为多种,前人有二十四脉(《脉经》)、二十七脉(《濒湖脉诀》)、二十八脉(《诊家正眼》)、三十脉(《诊家枢要》)、三十二脉(《诊宗三味》)等诊法,现多沿用二十八脉。
概念
诊查脉象的方法,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
解读
脉诊即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察方法。中医脉学理论渊深博奥,中医脉诊操作简便易行,是中医诊断学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
传统脉诊是凭借医生手指的灵敏触觉来体会分辨。因此,学习脉诊既要掌握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勤于实践,悉心体会,才能做到心里明了,指下易辨。
1、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搏动、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故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和精气神的整体状况。
(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以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从而形成脉的搏动。因此,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而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所主宰,并为宗气所推动。《灵枢典·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此“贯”字,即贯通、推动之意。
(2)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脉管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心脏搏动的强弱、节律赖气的调节,血液的运行赖气的推动;而血为气的载体,脉管自身亦需要血液的润养才能维持其功能。因此,气血在脉管内运行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脉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血的状况。例如,气血充足,则脉象和缓有力;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无力;气滞血瘀,则脉象迟涩不畅。
(3)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保证
血液能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全身,除了心脏的主宰、推动作用外,还必须有其他四脏的协调、配合。肺主气,司呼吸,肺脏通过“肺朝百脉”参与宗气的生成而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行,即具有助心行血的功能。脾胃受纳、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决定着脉象“胃气”的多少;脾主统血,保障血液在脉管内循行而不溢于脉外。肝藏血,主疏泄,既能调节循环血量,又可促使气血运行畅通无阻。肾藏精,为元阴、元阳之根,也是脉象之根;而肾精可以化血,又是血液的重要来源。可见,正常脉象的形成,有赖于五脏功能的协同、配合。
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诊脉的部位切脉可按部位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自晋代以来主要用寸口诊法,遍诊法和三部诊法已较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及两手寸口无脉时,才配合使用。
(1)遍诊法:遍诊法即《内经》三部九候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这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
(2)三部诊法: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去趺阳,加太溪脉,以候肾气者。
(3)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一是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因而寸口脉气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二是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之气相通,因此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进而推测全身脏腑气血之盛衰;三是寸口在腕后,此处肌肤薄嫩,脉易暴露,切按方便。
每侧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合而为六部脉。《难经》将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各又分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所叙述的内容为: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必须指出,寸口部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
3、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时间:《内经》认为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因为清晨尚未饮食及活动,阴阳未动,气血未乱,经络调匀,故容易诊得患者的真实脉象。说明诊脉时要求患者要处于平静的内外环境之中。
切脉的操作时间,每手不少于1min,以3min左右为宜。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次数,此即平息。此外,医生必须全神贯注,仔细体会,才能识别指下的脉象。
(2)体位: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部垫上脉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面对患者,一般来说,以左手切按患者的右手,以右手切按患者的左手。
①、定位: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定关,即医生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
②、布指: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因指目感觉较灵敏。布指疏密合适,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③、单按与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目的是总体体会三部九候脉象。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称为单按。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④、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手指,以探索、辨别脉象的指法。用指轻按在皮肤上称举,又称浮取或轻取;用指重按在筋骨间,称按,又称沉取或重取;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前后推寻,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称为寻。诊脉时应细心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中医应用
1、正常脉象
平脉,就是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1)平脉形态特征
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于每分钟60~9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
(2)平脉特点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有神、有根。
①脉有胃气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也死。”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人有胃气则生,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则死;脉亦以胃气为本,充则健,少则病,无则亡。张介宾《类经·素问平人气象论》释:“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胃气之脉。”综合古人论述,脉象从容、和缓、流利,是有胃气的基本特征。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气。
②脉贵有神
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脉为神之基,神为血、脉之用,因此,健康人的脉象必然有神。陈士铎《脉诀阐微·辨脉论》曰:“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可见脉象有神的主要表现是柔和有力,节律整齐。即使微弱的脉,不至于散乱而完全无力为有神;弦实的脉,弦实之中仍带有柔和之象的为有神。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故诊神之有无,可察精气之盛衰。
③脉贵有根
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藏,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充足,反映于脉象必根基坚实。《难经·十四难》曰:“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诊脉根之有无,可察肾气之盛败,亦知疾病之预后。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病虽重,尺脉尚滑实有力,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因此,诊察脉象根之有无,可测知肾精的盈亏和肾气的盛衰。
总之,脉象之有胃、有神、有根是正常脉象所必备的要素。由于生理上的联系,脉之有胃、有神、有根是不可分割,相互包含的。无论何种脉象,只要有力之中不失柔和,和缓之中不失有力,节律整齐,尺部应指,就是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现,脉属正常,或虽患病,精气未败,生机犹存,预后尚好。
2、平脉的生理变异
平脉随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说:“酒后之脉常数,饮后之脉常洪,远行之脉常疾,久饥之脉常空,室女尼姑多濡弱,婴儿之脉常七至。”可见不同的生理状态对脉象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切脉时应考虑这一点。
(1)四季气候
外界环境的变化时时影响着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理性调节又可以反映在脉象上。故平人应四时,而有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浮、冬微沉的脉象变化。因为春季阳气初升,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洪盛已减,轻浮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沉而搏指。此为应时之脉,属无病,反此则病。
(2)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也能影响脉象。南方地势低下,气候温热、潮湿,人体肌腠疏松,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峻,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沉实。
(3)性别
性别不同,则体质有差异,脉象亦不同。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妊娠期脉常见滑数而冲和。
(4)年龄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儿童脉象较软,老人脉多兼弦。
(5)体格
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称为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称为六阳脉。
(6)情志
一时性的精神刺激,也可引起脉象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恢复正常。
(7)劳逸
剧烈运动和远行之后,脉多急疾;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
(8)饮食
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脉象稍缓而少力。
此外,少数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部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变异的脉位,即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3、脉诊的临床意义
诊脉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脉诊在临床中的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辨别病位
疾病部位有表里之分,外感病大多病位表浅,脉象多浮;内伤杂病多伤及气血阴阳,病变部位相对在里,故脉象大多不浮;若病在气,气虚为虚脉,气滞为短脉;病在血,则血虚为细脉,血瘀为涩脉,血寒为沉迟或弦紧,血热为滑数;病在五脏,脾虚多濡脉,肝病多弦脉,肺虚多虚脉,肾虚多细弱脉,心病多结、代、促、迟、数等脉。
(2)阐述病性
病证复杂多变,但病性无外乎寒热虚实。脉象能较客观地反映疾病性质。寒病脉多迟、紧、弦;热病脉多数、滑、洪;虚证脉多虚弱无力,如细、弱、濡、缓、微、散等;实证脉多应指力强,如洪、弦、滑、长、紧等。
(3)推测病因病机
从脉象推测病因病机在许多古医籍中都有记载,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又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脉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阴弦是指关前(寸部)脉微弱,关后(尺部)脉弦急,阳微为胸阳不足,阴弦为阴邪内盛,两者结合,说明上焦阳虚,下焦阴邪乘虚冲逆于上,导致胸痹而痛。
(4)推断预后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脉象随之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辨清脉象,对预测疾病的进退,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外感病脉象由浮转沉,病证由表入里,病情加重;若实热证热势渐退,脉象和缓,是热退将愈之候,反之脉急数,烦躁不安,则病情加重;若久病、重病,虽精神不振,但脉渐和缓有力,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佳兆。
4、脉象要素
中医脉象名目繁多,而不同类型的兼脉则更难以计数,况且历代医家对一些脉象的理解和描述还存在差异,这更增加了脉诊的难度。所以历来就有主张将脉象分纲别类地论述,以期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
脉象要素通常以位、数、形、势四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以四要素统括28脉。正如晚清医家周学海在《脉简补义·诊法直解》中所说:“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也有提出五要素的,即位、数、形、势、律。
脉位是指脉动部位的浅深。脉率是指脉搏频率的快慢。脉形是指脉动的形状和性状,具体是指脉形的粗细、长短,脉管的硬度及脉搏往来的流利度。脉势是指脉搏应指的强弱,与脉的硬度和流利度也相关。脉律是指脉动周期间隔时间的规律性。近代通过对脉学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实验研究的资料总结,可将构成各种脉象的主要因素,大致归纳为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八个方面。这些特征的不同程度变化的组合,就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脉象形态。
了解了脉象的四要素和八个方面的特征,将有助于掌握平脉及28脉的脉形特点,学会在比较中识别各种脉象。
(1)脉位,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脉位表浅为浮脉;脉位深沉为沉脉。
(2)至数,指脉搏的频率。中医学以一个呼吸周期为脉搏的计量单位。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来四五至为平脉,一息六至以上见数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脉。
(3)脉长,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即脉动范围超越寸关尺三部为长脉,应指不及寸、尺两部,但见关部或寸部者为短脉。
(4)脉力,指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
(5)脉宽,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脉道的粗细(不等于血管的粗细)。脉道宽大见洪脉,狭小见细脉等。
(6)流利度,指脉搏的流利通畅程度。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艰难不流利者为涩脉。
(7)紧张度,指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脉管绷紧为弦脉;弛缓为缓脉。
(8)均匀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脉动节律是否均匀;二是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一致为均匀;不一致为参差不齐。
掌握上述几项主要因素,就能执简驭繁,知常识变,逐步学会辨识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
5、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在脉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医生对脉象的体会不同,而且对脉象命名也不一致,以致脉象的名称繁多。《内经》记载脉象21种,中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24种脉象,《濒湖脉学》提出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脉象的辨别是通过位、数、形、势等四方面来体察的,具体地说,是通过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八方面来辨识的。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至数的不同,虚实是力量强弱(气势)的不同。有些脉象,又是几个方面相结合的,如洪、细则是形态和气势的不同。28脉分别为浮脉、散脉、芤脉、沉脉、伏脉、牢脉、迟脉、缓脉、数脉、疾脉、洪脉、细脉、长脉、短脉、虚脉、弱脉、微脉、实脉、滑脉、动脉、涩脉、弦脉、紧脉、革脉、濡脉、促脉、结脉、代脉。各脉象均有着其不同的临床意义。
(1)浮脉
脉象特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至筋骨反而稍减。清代黄蕴兮《脉确·浮》云:“浮脉轻手得,如木水中浮。”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虚证。
机制分析: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如《濒湖脉学·浮(阳)》曰:“久病逢之却可惊。”
生理性浮脉可见于形体消瘦,脉位表浅者。夏秋之时阳气升浮,也可见浮脉。
(2)散脉
脉象特征:浮散无根,稍按则无。
散脉脉位浮浅,脉形散乱,脉力软弱,节律不齐。《素问·大奇论》谓:“脉至如散叶。”
临床意义: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机制分析:气虚血耗,阴阳不敛,元气耗散,脉气不紧,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故《濒湖脉学·散(阴)》有“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之说。表示正气耗散,为脏腑之气将绝的危候。
(3)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芤脉脉位浮,脉形大,按之中空,脉势无力。《濒湖脉学·芤(阳中阴)》云:“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
临床意义:主失血,伤阴。
机制分析: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减,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无所附而散于外,故见芤脉。
(4)沉脉
脉象特征: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沉脉脉位深沉,位于皮下筋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濒湖脉学·沉(阴)》载:“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临床意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机制分析: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生理性沉脉可见于肥胖之体,脉管深沉者。
(5)伏脉
脉象特征:脉位深沉,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伏脉脉位较沉脉更深,重按着骨方可应指,甚至伏而不现。《脉经·卷一》云:“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临床意义:主里证。常见于邪闭,厥证,痛极。
机制分析: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伏而无力为气血虚损,阳气欲绝,不能鼓脉于体表所致。若两手脉潜伏,同时太溪与趺阳脉都不见的,属险证。
(6)牢脉
脉象特征:脉形沉而实大弦长,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牢脉脉位深沉,脉形大而体长,应指实强有力。《濒湖脉学·牢(阴中阳)》曰:“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临床意义:主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机制分析:因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所致。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症积,是实在血分;瘕聚、疝气,是实在气分。
(7)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迟脉脉率怠慢。《景岳全书·脉神章》:“迟脉,不足四至者,皆是也。”
临床意义:迟脉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机制分析: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如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可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所以临证当脉症合参。
生理性迟脉可见于久经锻炼的运动员,其脉迟而有力。
(8)缓脉
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缓怠。其脉率稍慢于正常脉而快于迟脉。
缓脉脉率较缓。《诊家枢要·诸脉条辨》:“缓脉四至,宽缓和平。”
临床意义:主湿病,脾胃虚弱。
机制分析:湿性黏滞,气机为湿所困,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以充盈鼓动,故脉见缓怠无力,弛纵不鼓。有病之人脉转和缓,是正气恢复之征。必须指出,脉缓亦主热,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缓而滑,曰热中。”
生理性缓脉见脉来从容不迫,应指均匀,和缓有力,是神气充沛的正常脉象。
(9)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数,一息五六至。
数脉脉率增快。《景岳全书·脉神章》云:“数脉五至六至以上。”
临床意义: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机制分析: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但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则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
生理性数脉可见于儿童和婴儿。正常人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脉率也加快。
(10)疾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疾脉脉率疾数,比数脉更快。《诊家枢要·脉阴阳类成》:“疾,盛也,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
临床意义:主热盛阳极,亦主亡阴、亡阳。
机制分析:伤寒、温病在热极时往往有疾脉,疾而按之益坚是阳亢无制,真阴垂危之候。生理性疾脉可见于剧烈运动后,婴儿脉来一息七至也是平脉,不作疾脉论。
(11)洪脉
脉象特征:脉来浮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洪脉脉位浮浅,脉形宽大,应指有力,状若波涛来盛去衰。《脉经·卷一》曰:“洪脉,极大,在指下。”
临床意义:主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
机制分析: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如《诊宗三昧·师传三十二则》曰:“若病后久虚,虚劳失血,泄泻脱元,而见洪盛之脉,尤非所宜。”
生理性洪脉可见于夏季。因夏季阳气亢盛,脉象稍显洪大。
(12)细脉(小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细脉又称小脉,其特征为脉形细小,但应指尚明显。《濒湖脉学·细(阴)》谓:“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细丝之应指。”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机制分析: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虚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脉体细小而软弱无力;湿邪阻遏脉道,气血运行不利,也见细脉;若温热病昏谵见细数脉,是热邪深入营血或邪陷心包的证候。
生理性细脉可见于冬季。因寒冷刺激,脉道收缩,故脉象偏于沉细。
(13)长脉
脉象特征: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医碥·四诊》云:“溢出三指之外为长。”
长脉脉形长,应指范围超过寸、尺两部,脉体较长。向前超逾寸部者称为溢脉,向后超逾尺部者称为履脉。
临床意义:主肝阳有余,阳盛内热等有余之证。
机制分析:阳亢、热盛、痰火内蕴,使气逆壅盛,脉道充实,故脉象长而满溢,超过尺寸。
生理性长脉可见于正常人。脉长而和缓,是中气充足,升降流行畅通,气血都无亏损的脉象,即所谓“长则气治”。
(14)短脉
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及三部。
短脉脉形短,应指范围不足本位,只出现在寸或关部,尺脉常不显。《医碥·四诊》云:“歉于三指之中为短。”
临床意义: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机制分析:气虚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故脉短而无力,所谓“短则气病”。又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则短涩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应注意脉之有力无力。
(15)虚脉
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虚脉脉势软弱,三部九候皆无力。《脉经·卷一》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临床意义:主虚证。
机制分析:气不足以运其血,故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则脉道空虚,故虚脉包括气血两虚及脏腑诸虚。
(16)弱脉
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
弱脉脉位沉,脉形细,脉势无力。《脉经·卷一》:“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临床意义:主气血俱虚,阳虚。
机制分析:血虚脉道不充,则脉细;阳气虚无力鼓动于脉,则脉沉软。病后正虚,见脉弱为顺;新病邪实,见脉弱为逆。
(17)微脉
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微脉脉形细小,脉位深沉,脉力软弱。《脉诀刊误·八里》云:“微者阴也,寻之若有若无,曰微。”
临床意义: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机制分析: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如《诊宗三昧·师传三十二则》曰:“微为阳气衰微之脉。”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18)实脉
脉象特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实脉脉势满实,三部九候皆有力。《濒湖脉学·实(阳)》曰:“应指无虚愊愊强。”
临床意义:主实证。
机制分析: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
(19)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滑脉脉形圆滑,应指流畅,仅为流利度改变。《诊家正眼·滑脉(阳中之阴)》云:“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
机制分析: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故脉往来甚为流利,应指圆滑。
生理性滑脉可见于妊娠妇女,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正常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亦为平脉。
(20)动脉
脉象特征: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关部尤为明显,且动摇不定。
动脉脉形短而滑,脉率数,脉势有力。《脉经·卷一》云:“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临床意义:主痛,惊。
机制分析: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阻;惊则气血紊乱,脉行躁动不安,阴阳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气血冲动,故脉道随气血冲动而呈滑数有力,气为血阻故脉体较短。
(21)涩脉
脉象特征: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涩脉脉形细小,往来涩滞不畅,脉位较浅,脉律三五不均。李时珍称之为“病蚕食叶慢而艰”。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机制分析:精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而无力;气滞血瘀或痰食胶固,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
(22)弦脉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脉脉形长直,搏指较硬,为紧张度改变之脉。《素问·玉机真藏论》载:“端直以长。”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亦主虚劳,胃气衰败。
机制分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柔和为贵。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诸痛,痰饮,阻滞气机,脉气因而紧张,则出现弦脉。张仲景云:“疟脉自弦。”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亦常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胃气全无,病多难治。
生理性弦脉可见于春季。应自然界生发之气,故脉象弦而柔和。老年人阴血不足,血脉失于濡养而失柔和之性,亦可见弦脉。
(23)紧脉
脉象特征:脉来紧张,状如牵绳转索。
紧脉搏指有力。《诊家正眼·紧脉(阴中之阳)》云:“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
机制分析:寒邪侵袭人体,寒性收凝,以致脉道紧张而拘急,故见紧脉。寒邪在表,脉见浮紧;寒邪在里,脉见沉紧。剧痛、宿食之紧脉,也是寒邪积滞与正气相搏的缘故。
(24)革脉
脉象特征:浮而弦硬,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革脉脉位浮浅,脉形坚硬,重按则豁然空虚。《濒湖脉学·革(阴)》曰:“革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临床意义:多主精血亏虚。临床常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机制分析:由于正气不固,精血不藏,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以致脉来如按鼓皮,外强中干。临床常见亡血,失精,半产,漏下,如老年人出血即可见革脉。
(25)濡脉
脉象特征:浮而细软,搏动力弱,不任重按,按之则无。
濡脉脉位浅,脉形细,脉势无力。《脉诀刊误·卷上》:“濡者阴也,极软而浮细,轻手乃得,不任寻按。”
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
机制分析:因阴虚不能敛阳则脉浮软,精血不充则细弱。湿气阻遏脉道,也见濡脉。
(26)促脉
脉象特征: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促脉脉率数,节律不齐,呈无规则的歇止。《伤寒论·平脉法》载:“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
临床意义: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气虚弱,阴血衰少。
机制分析:阳盛实热,阴不和阳,故脉来急数有力,气血痰饮宿食停滞,脉气接续不及而时见歇止。促脉亦主真元衰惫,若促而细小无力,则为脏气虚弱,阴血衰少,致脉气不相接续,多是虚脱之象。
(27)结脉
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脉率慢,节律不齐,呈无规则的歇止。《脉经·卷一》载:“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诊家正眼·卷二》曰:“迟滞中时见一止。”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主气血虚衰。
机制分析:阴盛而阳不和,故脉缓慢而时一止,寒痰瘀血,气郁不疏,脉气阻滞,故见结脉。久病虚损,气血虚弱,脉气不继,多见结而无力。
(28)代脉
脉象特征:脉来中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代脉脉势较弱,脉率不定,呈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脉经·卷一》曰:“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而《活人书·卷之二》载:“往来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也。”
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机制分析:七情惊恐,跌打损伤。脏气衰微,气血亏损,元气不足,以致脉气不能衔接而止有定数。至于风证、痛证、七情惊、跌打损伤诸病而见代脉,恐是因病而致脉气不能衔接,脉亦见歇止。
6、脉象的鉴别
上述28种脉象通过位、数、形、势可以进行区别,但有些很相似,容易混淆不清,必须加以鉴别。历代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丰富的经验,如王叔和在《脉经》中已指出一些相类脉象的差异,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编有“相类诗”加以鉴别,徐灵胎更具体说明了脉象鉴别的方法,提出了比类法和对举法,这是鉴别脉象的好方法。
(1)比类法:用近似脉象相比的方法进行脉象鉴别,称为比类法。将28脉进行归类、分纲,就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历代医家归类的方法各有不同,如张仲景把脉分为阴阳两大类,滑寿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来统领各脉,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领各脉。现在一般多采用浮、沉、迟、数、虚、实六个纲脉的归类法加以区别,并和八纲辨证相呼应。
将28种脉按上述六大类归类后,我们再把相近似的脉加以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脉象差异,更易于掌握各自的脉象特征。如:
浮脉与虚、芤、散脉四者相类似,其脉位均表浅,但不同的是浮脉举之泛泛有余,重按稍减而不空,脉形不大不小;虚脉形大无力,重按空虚;芤脉浮大无力,中间独空,如按葱管;散脉浮散无力,漫无根蒂,稍用力则形散若无。
沉脉与伏、牢脉三者脉位均在深部,轻取均不应,不同的是沉脉重取乃得;伏脉较沉脉部位更深,着于筋骨,故重按亦无,须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时伏而不见;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迟脉与缓脉均以息计,迟脉一息不足四至;缓脉稍快于迟,一息四至,脉来有冲和徐缓之象。
数脉与滑、疾脉滑脉与数脉有相似之处,滑脉流利,圆滑似数。但滑指形与势,数指至数言,一息五至以上。《濒湖脉学·滑(阳中阴)》指出:“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数,疾也以息计,疾脉更快于数,一息七八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120次以上。
实脉与洪脉在脉势上都是充实有力,但洪脉状若波涛汹涌,盛大满指,来盛去衰,浮取明显;而实脉长大坚实,应指有力,举按皆然,来去俱盛,故有“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强”之说。
细脉与微、弱、濡脉四者都是脉形细小且软弱无力。但细脉形小而应指明显;微脉则极细极软,按之欲绝,有时至数不清,起落模糊;弱脉沉细而无力,濡脉浮细而无力,即脉位与弱脉相反,轻取可以触知,重按反不明显。
芤脉与革脉都有中空之象,但芤脉浮大无力中空,如按葱管,显示了脉管柔软;革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显示脉管较硬。
弦脉与长、紧脉弦脉与长脉相似,但长脉超过本部,如循长竿,长而不急;弦脉虽长,但脉气紧张,指下如按琴弦。《医述·医学溯源》说:“长类于弦而盛于弦……弦脉带急,而长脉带缓。”弦脉有似紧脉,两者脉气均紧张,但弦脉如按在琴弦上,无绷急之势,紧脉如按在拉紧的绳索上,脉势绷急,在脉形上紧脉比弦脉大。
短脉与动脉两者在脉形上均有短缩之象,但短脉是形状短缩且涩常兼迟,不满三部;动脉其形如豆,常兼滑数有力。《医述·医学溯源》说:“短类于动而衰于动……动脉形滑而且数,短脉形涩而必迟。”
结、代、促脉都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但结、促脉是不规则的间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则是有规则的歇止,且歇止的时间较长,这是结、促脉与代脉不同之处。结脉与促脉虽都有不规则的间歇,但结脉是迟而歇止,促脉是数而歇止。
(2)对举法:在相反脉象之间采取对比的方法鉴别脉象,称为对举法。
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种脉象。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主表属阳;沉脉脉位深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属阴。
迟脉与数脉是脉率快慢相反的两种脉象。迟脉搏动比正常脉慢,即一息不足四至,主寒;数脉搏动则比正常脉快,即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虚脉与实脉是脉的搏动力量强弱相反的两种脉象。虚脉三部举按均无力,主虚证;实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
滑脉与涩脉是脉的流利度相反的两种脉象。滑脉往来流利通畅,指下圆滑;涩脉往来艰难滞涩,极不流利,如轻刀刮竹。
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宽度和气势均相反的两种脉象。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势盛而去势衰;细脉脉体细小如线,脉力较差,但应指明显。
长脉与短脉是脉气长短相反的两种脉象。长脉的脉气搏动超过寸关尺三部,如循长竿;短脉则脉气不及,前达不到寸或后不及尺部。
紧脉与缓脉是脉的紧张度相反的两种脉象。紧脉紧张有力,如按转绳;缓脉脉势和缓松弛,且一息四至。
7、相兼脉
28脉中,有些脉象属单一特征脉,如浮、沉、迟、数等;有些脉本身就是复合特征脉,即由几种单一特征脉合成的,如弱脉由虚、沉、细三脉合成,濡脉由虚、浮、细三脉合成,牢脉由沉、实、大、弦、长五脉合成,等等。所谓相兼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或复合脉象相兼出现的脉。这些相兼脉象的主病,一般等于各组成脉象主病的总和。例如,浮脉主表,数脉主热,浮数脉则主表热;浮脉主表,紧脉主寒,脉浮紧则主表寒。又如,浮数而无力之脉主里虚表热;或虚阳外越;沉迟而有力之脉主里实寒证,余可类推。由于临床病情错综复杂,相兼脉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现将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脉及其主病举例如下。
浮紧脉:主外感风寒之表寒证,或风寒湿痹。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太阳中风的表虚证。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滑脉:主表证挟痰或风痰,常见于素体痰盛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迟脉:主里寒证,常见于脾肾阳虚,阴寒凝滞的病证。
弦数脉:主肝热证,常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等证。
滑数脉:主痰热、痰火、湿热或食积化热。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寒滞肝脉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
沉缓脉:主脾虚而水湿停留。
细数脉:主阴虚火旺。
弦滑数:主肝郁夹痰、风阳上扰或痰饮内停等证。
8、真脏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称为真脏脉,又称怪脉、败脉、死脉、绝脉。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败绝的征象。古代医家将真脏脉归纳为“七绝脉”,临床上有时会遇到。现简介于下。
(1)釜沸脉: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多为临死前的脉象。
(2)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此为三阴寒极,阳亡于外之候。
(3)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其急促躁动之象仍如前。为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候。
(4)屋漏脉: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水渗,良久一滴,即脉迟而结代,搏动无力。此为胃气、营卫将绝之候。
(5)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此为脾胃衰败,精气已经绝于内。
(6)解索脉: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为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此为肾与命门元气将绝。
(7)弹石脉:脉在筋肉之下,如指弹石,辟辟顶指,毫无柔软和缓之象。此为肾气竭绝之象。
当代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真脏脉绝大部分属心律失常的脉象,而其中心脏器质性病变又占了大部分;真脏脉的出现,预示疾病已发展至极严重的阶段,但并非都是必死不治之证,仍应尽最大努力进行救治。
9、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1)诊妇人脉
妇人有经、孕、产等特有的生理变化及相关疾病,其脉象亦出现相应改变。
①诊月经脉
妇女经期气血调和,则脉现滑数。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寸关脉调和,而尺脉绝不至者,月经多不利。
妇人闭经有虚实之分。尺脉虚细涩,是精血亏损的虚证;尺脉弦涩有力,是邪阻胞宫的实证。
②诊妊娠脉
妇人婚后月经停止,脉象滑数冲和,尺脉尤显,兼饮食异常,嗜酸或呕吐等症者,为妊娠之候。若午睡初起,脉亦滑疾有力,不可诊为孕脉。
孕脉须同病脉相鉴别。劳损、积聚等亦可闭经。但劳损之脉,多虚细或弦涩;积聚之脉,多弦紧涩结或沉伏;而孕脉必滑而兼数,且带柔和之象。
③诊死胎脉
凡妊娠必阳气动于丹田,脉见沉滑,才能温养胎形。如果脉见沉涩,是精血不足,胎孕便可能受到损害。所以,妊娠期脉象沉而流利有力者,提示阳气和畅,胎孕正常;如脉沉而涩滞乏力,则胞孕可能有损,或是死胎。
④诊临产脉
孕妇将分娩时,其脉象亦有所变化。妇人临产之时,一是尺脉转为紧急而数;二是中指顶节两旁脉动较平时明显而剧烈。
(2)诊小儿脉
小儿脉与成人不同,其寸口脉位狭小,难分寸关尺;而且小儿临诊时常惊动啼哭,脉气随之亦乱,故难于掌握。因此,诊小儿除需望示指络脉及注重四诊合参外,其脉诊也有其特色。
①一指三部诊法
用左手握小儿手,对3岁以下的小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在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4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转动以寻三部;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9~10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15岁以上可以按成人三部诊法进行。
②小儿脉象主病
3岁以下者,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五六岁者,六至为平脉,七至以上为数脉,四五至为迟脉。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急,以辨别阴阳寒热表里,邪正盛衰,不必详求28脉。
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急可测邪正。数为热,迟为寒。沉滑为痰食,浮滑为风痰。紧急主寒,和缓主湿,大小不齐为积滞。
小儿肾气未充,脉气止于中候。无论何脉,重按多不见。如重按乃见,便与成人的牢实脉同论。
10、脉症从舍
脉象的从舍是指脉象与病证的属性出现不一致,辨证时的从脉舍症或从症舍脉。
脉象是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寸口的反映,是疾病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体征之一,较客观地反映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脉象的真假可以预测疾病的顺逆,脉症相应者为顺,不相应者为逆。一般情况,脉象与病证、症状属性是一致的,但由于病情复杂多变,往往出现与病证不相符的情况,此时必有“一真一假”,无论脉症孰“真”孰“假”,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病情的真实一面。例如:外感表实证脉浮而有力为脉真,反映邪盛正实,正气与邪气交争剧烈,是脉症相应的顺证;若表实证出现细、微、虚、弱等虚脉,提示正气已虚或正气被邪郁闭,脉象先于症状出现,为脉症相反的逆证。久病脉来沉、细、微、虚、弱者,提示正气虽不足而邪气亦不盛,脉象反映了病证的真实属性,为顺证;若久病见浮、洪、实、数脉,提示病情加重,为逆证。
(1)舍脉从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例如:症见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焦躁,而脉迟,此症属实热内结肠胃是真,而脉迟主寒,与病证的实热病机不相符,为假象,是热邪阻滞血脉运行所致,应当舍脉从症。
(2)舍症从脉: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形瘦纳少,腹部胀满,脉见微弱,结合四诊,此症属于脾胃虚弱所致的虚胀,脉虚弱则反映的是真虚,故当舍症从脉。又如:热邪郁闭于里,症见胸腹灼热,渴喜冷饮,心烦尿黄,四肢厥冷,舌红苔黄,脉滑数。症状中四肢厥冷的寒象与病因病机不相符,而舌脉真实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舍症从脉。
总之,脉与症的从舍应四诊合参,仔细辨别,综合分析病情后才能取舍得宜,作出正确判断。
参考资料
扁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6:07
目录
概述
概念
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