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纸是将
纸浆制成纸张的工艺过程。现代造纸业中在
造纸机上连续进行。即将适合于纸张质量的纸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在造纸机的网部初步脱水,形成湿的纸页,再经压榨脱水、烘干而制成纸张。
历史溯源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古代最初的造纸方法是模仿缫丝业中的漂絮法,把蚕茧煮熟后浸泡在水里,捞出后放在席子上反复捶打,将蚕茧捣碎,使蚕丝散成丝棉。人们在生产丝绵的过程中,发现丝絮被捶打后,总有一些残存丝絮留在席子上,晾干后形成一层薄薄的丝绵片,由此得到启示,学会用漂絮法制成丝绵纸,供人们书写之用。但因丝绵纸的原料有限,不能大批量生产,也不易着墨书写,因此没能取代竹简而成为书写材料
到东汉元帝时期,任“尚方令”(专门负责为皇帝制造御用器物)的宦官蔡伦利用职务之便,经过验试各种材料,终于找到价格低廉、来源充足的原料,如破树皮、废旧麻类、破渔网等,仿照漂絮法的过程,先将他们洗净斩断,浸渍沤制;再用力反复舂捣,分离出纤维制成纸浆;然后用细帘子抄取纸浆,沥去水分晾干,揭下来压平砑光,便成了纸张。因此蔡伦成了造纸业的祖师爷,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七日是抄纸作坊纪念纸祖蔡伦的日子,这一天,抄纸工人放假一天,改善伙食,以纪念造纸始祖。每年的十月十七日,也是传统的节日,这一天抄纸工人吃犒劳,放假一天,也表示一年工作的终结。愿干者可以续工,不想干者结账另就作坊。
其实,西汉时期我国便开始了造纸。1957年
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附近的一座汉墓中,就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之后又在新疆罗布卓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发掘出了汉代纸的残片,经推算要比蔡伦所造的纸早150~200年,这充分说明蔡伦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才使造纸业兴盛起来,使纸取代了竹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冀东的手工抄纸以迁安县最为有名,因为这里的桑田生产历史悠久,大量的桑皮为造纸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紧挨县城的滦河支流——三里河又为造纸业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
迁安县的手工抄纸究竟始于何年,众说不一,一说始于宋、元,一说始于明初。宋代苏易简《纸谱》里就有北方用桑皮造纸的记载。到清代初期,三里河流域的手工抄纸作坊已成规模。康熙年间编撰的《永平府志》对手工抄纸就进行了详细记载:“沿河一带至徐家崖、杨家崖、卢沟堡四十余村,皆设立纸坊,就河水沤洗桑皮,用以造纸,通货两京,商贾萃聚,大获其利倍于田亩。”乾隆三十九年所纂《永平府志·货类》里面,桑皮纸就成为纳税产品,并发展到滦州南部,史载:“桑皮纸出迁安黄北社,滦州何家庄亦出。”
1991年12月,修筑于家村至龙山地段儿的冷大公路时,发现了一处汉墓,迁安市文物管理人员从里面发掘出了一件高浮雕画像陶模型,画面主体为双人踏板捣碓状,二人均高冠长裙,手扶栏杆站于平台之上,单脚踏板。板前为一长梃,下有一台状支撑物,挺前端嵌入一长方形碓头,高高翘起,碓头厚重,底面平滑。与碓头下面相对的地方是一小平台,很像碓石。从二人踏板的姿势看,步伐十分协调。经一些抄纸的老师傅辨认,与他们早年捣碎桑皮的捣碓极为相似。如果这一判断成立,迁安的手工抄纸历史将向前推进1000多年,由此也可看出冀东的造纸历史与中原地区是同步发展的。
迁安造纸业的发展,李显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绪十九年(1893),李家窝铺村32岁的李显庭带着自家生产的毛头纸,到东北销售并考察市场。在市场上,他偶然发现一种纸,不仅质地洁白,而且拉力强带有条纹,经询问得知该纸产自高丽。于是,他长途跋涉到朝鲜平壤,到一家纸厂做工,经5年偷艺,终于掌握了这种纸的制作工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返回故里,经反复试验,1904年建立了“显记纸厂”,产品称“显记高丽纸”,当地群众亦称红辛纸,质量要“高出于朝鲜纸之上”。之后,他又两次去朝鲜学习机器制纸,于1913年试产出第一台造纸机,1917年产出机制高丽纸,带动了迁安纸业的大发展,出现了“于是后尘趋步,工厂如林”的盛况。
制作备料
剥桑皮
秋末桑条成熟季节,用特制的大砍镰把生长在山坡丘陵、沟旁野外的桑条砍下来,打成小捆,放进蒸槽里进行蒸煮。直到老皮被蒸离“骨”时,把桑条取出来剥皮,继之把皮晒干待用。蒸槽即在地面下挖好灶膛,安一至两口大锅,围绕锅灶从地面垒起长1丈、宽4尺、高4尺的长方形砖槽,然后用石灰或水泥抹好里子。
去皴子
桑皮分表皮、白皮、内皮。皴(cūn)子即表皮。用木棒槌捶打或用石碾子轧以去掉皴子。
泡皮
把去掉皴子的桑皮放入清水河里,浸泡一至两天,洗掉附在桑皮上的皴屑等杂质,以起到纯洁桑皮的作用。
沤皮
把浸泡好的桑皮放入皮瓮。该皮瓮是在地下挖的一个深1丈、直径8尺,池壁用砖或板石砌平的圆池。桑皮放入后逐层洒上生石灰,然后加水漫过桑皮。沤1天~2天,待桑皮沤软后,用拧皮钩子(在直径一寸半的小铁环上,打上一个1寸多长,形似鹦鹉嘴的铁钩,安上长木柄)将桑皮捞出。
蒸皮
把沤好的桑皮放进蒸皮锅,该锅有接口,蒸煮量大,用普盖子扣严,加火蒸煮,气大方止。桑皮出锅后,用石碾子翻轧或用穿着鞋的脚“砭踏”,使残存的皴子脱落。有的手工抄纸作坊则是在上冻时节,把桑皮泡上一宿,蒸时加上生石灰。后来则用高压锅蒸煮加上适量的火碱,达到5.6个大气压即可。
化皮
也叫“滤皮”。上道工序处理完的桑皮,码在缓缓流动的池水里,桑皮被水冲成鱼鳞状,两日后黄色的桑皮变成肉白色,就可捞出来。
晒瓤子
把化好的桑皮晾晒,干燥后变成“瓤子”。继之把瓤子储存在仓库里待用。
备纸边
就是印刷厂裁下来的书、报下脚料以及废书、旧报等,各纸坊要经常收购,以作为抄纸的辅助原料。另外,还得准备一些象石灰、白垩、明矾、漂白粉等辅助材料待用。
制造红辛纸时,用3种材料,如60斤边儿需加4筐麻袋,麻袋先蒸后洗,一筐稻子(桑皮经泡、串、蒸、粉等一系列工序制成的浆)。
制作工艺
砸碓
把瓤子泡软,滤干放在石碾子上轧或用脚“贬踏”,使桑皮纤维松散开来,然后放进清水中涤荡。把洗好的桑皮卷成小圆卷儿,用木棍轧干,制成“饼子”。然后把饼子撕成碎条,放在木碓下砸。该木碓是选一根长1丈、直径7寸的圆木做碓干,在碓干中部横穿一孔,安装一圆木轴,木轴两端宽出碓干半尺,再做一长4尺半、直径8寸的圆木柱为碓头,将其斜装在碓干大头一端。碓干、碓头、碓轴合称之为碓身。选一4寸厚、宽于碓干的长方形条石,将其一端凿成“U”状,“U”字的顶端再凿成半圆状的小槽,其半径与对轴半径相同。把条石的下半截埋入地下,“U”字一端朝上,上端点离地面2尺,碓身放在“U”字支架上,碓头下是一块平放的较大石板。砸碓由两个人进行,一人用脚操碓,一人在碓头旁往碓头下放料,把碎皮砸成一寸半宽的片儿,称为“皮条”。
切皮
把皮条垒码在形状和长条凳相似,四腿比一般凳要高,板面窄而厚的切皮床上,皮条上放一长板(同皮条宽度相等),一支脚踩绳勒紧长板,然后双手紧握切皮刀(切皮刀用铁打制),刀面长约1尺半、宽6寸。刀身两端有柄,以便双手操握,把皮条切成碎块儿。
揣捣
把切碎的桑皮放在长4尺、宽2尺、深1尺7寸左右的石槽里,用水和匀,然后由两人捉锤(用长1尺3寸、宽7寸、厚1寸半左右的木板做锤头,在其一侧装上长2尺,直径1寸左右的圆木柄)揣捣,使之成为糨糊状。
轧边儿
即轧纸边儿,把纸边儿用水泡软,放在石碾上轧成浆状。
打石间
先把桑皮、纸边纤维放在擦边盆(由砖瓦窑定制,形大而光滑)里,用双手揉搓多次,再将其放在石间(石间抄纸作坊的地面下,用3寸厚的板石砌成长6尺、宽4尺半、深4尺的池子,缝隙用水泥或白灰抹严,使其长期蓄水不漏)水里。在石间两端外侧的坑道里,各占一人,每人手持指头粗的蔫软木杆,在石间水里(浆液)左右轮番划打,每人要打200下方止。
泼石间
由一人站在抄纸坑道里,用瓢往石间的一端泼水,把纸浆赶到另一端。
有的纸所用的原料,需要用漂白剂漂白,这要在入石间前进行;有的则不用,采用自然色。为了使纸质细腻,有的还要加进白垩等辅料。为了增加纸浆的黏度,还可把熟干的向日葵秸秆用碾子轧碎,然后用细罗筛出细粉搅拌在纸浆里。
抄纸简介
抄纸工人站在抄纸坑道里,把镜(一个长方形的木框,中间并排扎上细竹竿或秫秸)支在石间中央,使之与石间帮和石间底垂直,将纸浆隔在镜的外侧,使用时用搅水耙子把浆搅过来,工人用帘床(一般用松木或梨木打制,帘床比帘子宽一些,用木条连成目字形,中间的木条要棱朝上)托住帘子(抄纸帘子是用马尾把细而圆的竹条连缀起来),上部边缘处加上直径1寸左右的梨木杆儿,以便在抄纸时涌出厚边儿。下部边缘加上1.2寸宽的竹劈子,以便在下托子时用手提携。叫摆帘子,两边用锏(亦称为捏尺,用方棱梨木制成,形似古兵器锏)夹紧,然后向半尺深的桨液里捞抄,就水的浮力端成水平状,一个来回,借水力把纸边儿涌回。这个厚纸边儿称为“觅头”。用一只手提着帘子的一端,把帘子上的纸慢慢下到抄案上,这叫“下托子”。一个抄纸工人一般一天能抄1000帘纸,这叫“一石间纸”。如果是大型纸,如红辛纸、书画纸等则要两个人抄。分正抄、帮抄,正抄负责下托子、取帘子,帮抄负责配料。抄纸工人按所抄纸的数量提取份额作为薪水,正抄每张纸能挣6分,帮抄能挣5分5。
压纸
一石间纸抄完,要压去托子里的水分,即在纸托子上放好同样大小的席片,席片上放上木板,木板上放一粗横木,把梯杆(把长1丈2尺、直径1尺4寸的硬木段,中间一劈为二,劈面相对,用两根木撑子连接两段,成梯形状)一端插入千斤桩(就是抄案旁嵌入墙壁的木十字架),随后压上横木,在梯杆另一端依次压上大块板石五六块儿,约七八百斤重,压一夜即可。第二天一早,便可卸下梯杆,掀起纸托,这时的纸俗称“纸块”。
晒纸
晒纸。从纸块上把纸揭下来,贴在晒纸架上。晒纸架分立式和卧式两种,立式晒纸架是把直径3寸、长5尺的柳木或杨木,一破两半,劈面相对,上半部用木板连接,中间安上托木,以便托住湿纸。卧式晒纸架,是用柳木或杨木制成,似独轮车,两腿一轮。还可以贴在墙道子(俗称风墙)里,即垒成高6尺左右,相距9尺左右的两道东西走向的平行墙壁,内壁用白灰抹平,墙道子上面搭上秫秸帘子,防止曝晒。晾纸时在内墙壁上用棕刷刷上稀面糊(用白面、水调拌均匀),小心翼翼地把纸揭起,贴在墙上,注意不能把纸弄皱和撕裂。从纸块儿上揭一张,贴一张,待纸干燥后揭下。
理纸
揭下来的纸要过数,过去小纸一般190张为“一刀”,现在100张为“一刀”,100刀为“一件”。有些纸要裁剪四边儿,如书画纸。有的纸则不需要裁剪,则需要在打捆后用木锉锉一下。还有的纸则采用自然形态,即毛边儿,如红辛纸、呈文纸等,成了名副其实的“毛头纸”。
手工抄的纸富有绵性,拉力较强,蛀虫不嗑,经久耐用,有明显的直纹。种类有红辛纸、书画纸、白呈文纸等。加工宣纸要要加些麻类,诸如旧麻袋,经洗净、粉碎、蒸煮、揣捣、漂白等工序。
所出产品种类繁多,有书画纸、新闻纸、办公纸、毛头纸、大力纸(红辛纸)、镜头纸、伞篷纸、复写纸、打字纸等十数种。
民国初年所印的民间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通俗读物用的就是毛头纸。还可用于书画、裱糊、包装等。
抄纸的未来
解放前,冀东以迁安县的手工抄纸作坊规模最大,大多已被机械造纸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