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章宗完颜璟承安二至五年(1197—1200年)所铸异形银币。虽由银锭转化而出,然已非称量银货而系规范流通铸币。宝货一至十两共分五等(中间三等为一两半、二两半、五两),法定一两兑
铜钱二贯(二千),在交钞泛滥贬值,铜钱严重匮乏情况下作为大额钱币行用。
据【金史】记载:“时交钞所出数多,民间成贯例者难于流转”。金代末期由于经济困难,政府大量发行纸币造成货币贬值,乃至民间抵制一贯面值以上交钞的流通,最终使购买边防军需物资和发放官兵工资受到影响。承安二年十二月政府下令改铸“承安宝货”一至十两共分五等,与交钞搭配使用。(【金史】《志 第二十九、食货三》)
承安宝货旦线板状,两端椭圆,中部束腰。底有蜂窝状孔洞。从出土之“一两半”宝货测得:一般通长4.8厘米,两端宽约3厘米,腰宽2.1厘米,厚度0.6厘米,重59克左右。钱面铸有“承安宝货壹两半”字样以及监制官署签押。时作伪者曲解史籍制作“承安宝货”折五大铜钱欺世,已经泉家辨伪。1981年以来黑龙江阿城等地先后出土五枚壹两半承安宝货,更加确证了承安钱是异形银币而非方孔大铜钱,其发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