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脊木是在脊檩上,所用的一条六角断面的木件。它的长、径与脊檩尺寸相同。两侧斜面按脊部举架加斜,并做成一排圆洞以承受脑椽上端。
扶脊木
扶脊木的出现是明代大木构架注重整体联系的结果。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脊檩、脑椽和正脊之间的联系。扶脊木最早出现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其雏形似乎可在北宋大中样符六年(1013)建成的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之脊部略窥一二。此时的扶脊木为置于脊檩上部的一根圆形木,用于插置腋椽后尾。但这一做法并未在其他宋元时期的建筑中重复出现。推测并非宋元时期建筑之主流做法。扶脊木普遍施用于脊部则是始于明代初期。在明永乐年间所建的北京故宫角楼、钟粹宫及明嘉靖年间建的北京先农坛诸殿之脊部均可见之。扶脊木与脊檩同长,制作上同样是以榫卯连接。截面形状为近似五边形,稍异于后来清代规定并采用的六边形截面。断面高度与脊檩相近。下皮的宽度亦与脊檩金盘宽度相当。另外,扶脊木上需凿脊椿眼插置脊椿以扶持正脊,并在两侧剔凿椽禽固定脑椽。因此制作上类似承椽枋。较之宋元时期建筑中大多将脑椽直接搁置于脊檩上的做法,扶脊木的应用使明代大木构架在脊部联系更紧密,构架更规整有序。
计量与计价
扶脊木制作、吊装、拆卸工程量按其施作体积以立方米计量,其截面积和长度按其下脊的截面积和长度计算。
扶脊木制作、吊装、拆卸定额以其施作规格(径分档:20cm以内、30em以内、40cm以内、40cm以外)设项,扶脊木制作、吊装、拆卸按其施作规格及其体积,分别套用(明清)扶脊木制作、吊装、拆卸定额相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