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皇帝,你在行,这话说得太荒唐。什么生意都听过, 没听过
皇帝这一行!做皇帝,要专长,我做皇帝比人强。世代祖传有名望,扮起来准像唐明皇!唐明皇,胡子长,你齿白唇红嘴上光。你一点也不像唐明皇,做一个太监倒相当!难道你见过皇帝的面,知道皇帝的胡子长?虽没见过真皇帝,可见过戏里的唐明皇!你没有胡子总不像,只有把假的装一装!跟我学,照我样,我教你做唐明皇。皇帝走路要像样,大摇大摆莫勿忙!做皇帝,要端装,看人不能太张狂,两眼盯着人家望,不像皇帝像流氓!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
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
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发源:黄梅戏是安徽独特的地方剧种,话说17世纪初,京城皇宫里的一名乐师与一宫女相爱。为了寻找他们的幸福,乐师带着宫女私奔,来到了乐师的故乡桐城。在距县城三十里的一个山村里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们在桐城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创作了很多曲子。宫女唱,他们的小孩子也唱。这就是黄梅戏的起源。
后来他们的小孩为了生活,登上舞台唱起来。一时哄动全城,人们问他们唱的是什么,他们也说不清楚。人们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怕被人抓回京城。当时离桐城不远的黄梅县正发洪水闹饥荒。如是他们就骗说自己是从黄梅县逃荒过来的。人们便称他们唱的戏为黄梅戏。黄梅戏这一称呼一直延到今日。
正是由于当时他们没有说真话,所以现代人对黄梅戏起源一直挣论不休。有安庆版的,怀宁版的,宿松版的,当然人们相信更多的还是湖北黄梅版的。难得桐城吧吧主“桐城暴风”称黄梅戏起源用“旧时桐城黄梅戏,今昔他乡作故乡。”来形容。虽然黄梅戏起源对黄梅戏发展不是很重要。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给黄梅戏爱好者知道历史的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