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马
明代张岱小品文
《扬州瘦马》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小品文。文章详尽而生动地记叙了明末扬州地区风行的养“瘦马”的现象。对于如何选择“瘦马”,迎娶“瘦马”,文中都有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全文通篇白描,客观叙述,而褒贬之意寓于其中。
作品原文
扬州瘦马①
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驵侩②,咸集其门,如蝇附膻③,撩扑不去。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睄睄④。”尽褫其袂⑤,手出、臂出、肤亦出。曰:“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⑥,眼出。曰:“姑娘几岁?”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⑦,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看中者,用金簪或钗一股插其鬓,曰“插带”。看不中,出钱数百文,赏牙婆或赏其家侍婢,又去看。牙婆倦,又有数牙婆踵伺之。一日、二日,至四五日,不倦亦不尽,然看至五六十人,白面红衫,千篇一律,如学字者,一字写至百至千,连此字亦不认得矣。心与目谋,毫无把柄⑧,不得不聊且迁就,定其一人。
插带后,本家出一红单,上写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客点阅。客批财礼及缎匹如其意,则肃客归。归未抵寓,而鼓乐盘担、红绿羊酒在其门久矣。不一刻,而礼币、糕果俱齐,鼓乐导之去。去未半里,而花轿、花灯、擎燎、火把、山人⑨、傧相⑩、纸烛、供果、牲醴之属⑪,门前环侍。厨子挑一担至,则蔬果、肴馔汤点⑫、花棚糖饼、桌围坐褥、酒壶杯箸、龙虎寿星、撒帐牵红⑬、小唱弦索之类,又毕备矣。不待覆命,亦不待主人命,而花轿及亲送小轿一齐往迎,鼓乐灯燎,新人轿与亲送轿一时俱到矣。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阗热闹⑭。日未午而讨赏遽去⑮,急往他家,又复如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瘦马:指被人贩子调教然后卖给达官贵人做妾的年轻女子,她们多出自贫寒人家或被人贩子拐卖而来。因当时以瘦为美,所以这些女子多消瘦苗条,故有此称。
②牙婆:对媒婆或女性人贩子的称呼。驵侩(zǎng kuài):指贩卖牲畜的生意人,这里代指媒婆。
③膻(shān):指牛羊一类的腥膻气味,此处泛指肉类。
④睄(qiáo):扫一眼,快速地看一下。
⑤尽褫(chǐ)其袂(mèi):把衣袖都脱去。褫,脱去。袂,衣袖。
⑥觑:看;瞧。
⑦裙幅:裙子的分幅。
⑧毫无把柄:指一点头绪都没有,毫无办法。
⑨山人:指给人算命占卜的人。
⑩傧相(bīn):举行婚礼时陪伴新娘新郎的人。
⑪牲醴(shēng lǐ):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和甜酒。
⑫肴馔(yáo zhuàn):指菜肴。馔,饮食,吃喝。
⑬撒帐:古代的婚礼习俗,新人拜堂之后要并坐于床沿,由妇女向床上撒钱或者干果之类,寓意吉祥。
⑭喧阗(tián):喧哗,热闹。阗,热闹。
⑮遽:迅速地离开。
白话译文
扬州每天靠“瘦马”养活的有几十上百人。想要娶妾的人千万不要露出娶妾的意愿,稍微透露一点消息,那些媒婆市侩们就全都聚集到你家门前来了,像苍蝇叮着膻腥的东西,怎么挥赶也赶不走。天一亮,就来催促娶妾的人出门,媒婆就先把你邀请过去,其余的人都尾随其后,接连不断地伺候张罗你看人。到了姑娘家里,刚刚坐下来,递上茶水,媒婆立马就牵着一个瘦马出来,对她说:“姑娘拜见客人。”她就施礼下拜。媒婆又说:“姑娘往前走。”瘦马便走动起来。媒婆又说:“姑娘转身。”她就转过身子,朝明处站立,露出面容。媒婆又说: “姑娘把手伸出来瞧瞧。”于是就把她的衣袖都捋起来,手掌、手臂以及肌肤都露出来。媒婆又说: “姑娘瞧瞧相公。”女子就转过眼睛偷偷看客人,客人就能看清她的眼睛。媒婆又说:“姑娘几岁了?”她报出年龄时就可以听她的音色如何了。媒婆又说:“姑娘再走走。”媒婆用手拉着她的裙子,脚就露了出来。看脚还有一个办法,只要是出门时裙摆先响的,脚一定大;把裙子系得高高的,人还没走出来,脚先露出来,脚一定小。媒婆最后说:“姑娘请回。”一个人进去了,另一个人又出来。到一家必定要看五六个人,走到哪一家都是这样。如果有看中的,用金簪或者一根钗插到女子的鬓发上,这就叫“插带”。看不中,就拿出几百文钱,打赏给媒婆或女子家的婢女,又到别家去看。一个媒婆如果累了,其他几个媒婆轮流伺候。一天、两天以至四五天,既看不厌倦,也看不完,但是看到五六十个人的时候,都觉得是白净的脸蛋和红色的衣衫,干篇一律。就好像学写字的人,一个字写到上百遍上千遍之后,连这个字都认不得了。心里想的和眼里看的,毫无头绪,一点把握都没有,不得不姑且将就着定下其中某个人。
插带之后本家给出一个礼单,上面写着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到客人面前让客人过目点验。客人批点财礼以及锻匹等让他们满意了,他们就恭敬地请客人回去。客人回家还没到家门口,而鼓吹乐队、托盘的、挑担子的、红绿彩缎、羊、酒等已经等候在客人门口,不一会儿彩礼、糕点、果品全都齐备,鼓吹乐队吹吹打打地引导而去。走了不到半里路,抬花轿的、举花灯的,打灯笼火把的、占卜算卦的、做傧相的,香纸烛火、祭祀果品、牺牲之礼等,都在门前等候侍立着。厨子挑着一个担子来,蔬菜瓜果、菜肴、水、点心、花棚、糖饼、桌围、坐垫、酒壶、酒杯、筷子、龙虎寿星以及撒花帐的、牵新娘的、唱小曲的、弹琴拉弦之类的,又全都聚集齐备。不等回复,也不等主人命令,花轿和送亲的小轿一块去迎接新娘,吹打着鼓乐,打着灯火,新人的轿子和送亲的轿子一会儿就一起来到。新娘拜过堂后,亲人入座酒席,唱曲的唱几个曲子,鼓吹乐队吹打几回,欢腾热闹。还没到中午,这些人讨了赏钱就急急忙忙地离开,赶着前往其他人家,又去给其他客人挑选姑娘了。
创作背景
扬州本是一个繁华之地,商业和交通都很发达。明清之际,扬州盐业是朝廷的主要经济命脉,扬州盐商富可敌国,舟楫车马辐凑,官绅富商云集,花天酒地,生活奢靡。这里地处水乡泽国,据说因受水土泽气熏育,女子大都性格温柔,容姿美丽。当地豪猾便以为奇货可居,以贱价收买贫家少女,教以针线女工、歌舞书画,然后以高价卖给客商游宦。此风相沿已久,俗称“养瘦马”。对于这样一个神秘而又奇诡的社会世象,作者有感而发,创作了此文。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关于“瘦马”的记载,偶见于明清笔记,大都语焉不详,唯此篇详尽而生动,对于如何选择“瘦马”,迎娶“瘦马”,都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仿佛再现了一场令人发噱而又作呕的闹剧。
这场闹剧进行的节奏非常之快,可谓“加速度”。古代婚礼有许多礼节,要做许多准备,费许多时间。但在这里,相妇、插带、送礼、迎亲、拜堂等等,一整套仪礼,在朝夕之间即告成功。一切都事先准备好了,到时如法炮制就行了。只要客人在女家开出的“红单”上,用笔墨(也是送上来的)将诸项财礼一一批迄,即刻就可举行婚礼。事情办得这样快,文中第一句就透露了个中消息。“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这是一种交易,一种买卖,而从事这种罪恶勾当的人很多,竞争相当激烈。闹剧导演者们——众多的“牙婆驵侩”,都想一下子拍板成交,成交率越快越高,他们捞到的油水越多。所以一听到有人要娶妾,“黎明即促之出门船”,事成之后,又“急往他家”。他们对“瘦马”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在他们心目中,这些可怜的少女不过是一群供贩买的牲口——“瘦马”,卖得越多,对他们越有利。他们甚至不大考虑有财有势的客人的利益,仔仔细细地为其寻觅一个性温貌美的小老婆,而只求尽快成交,象走马灯似的将一个个“瘦马”轮悉出示。客人也给弄懵了,“白面红衫,千篇一律”,不辨美丑,最后只好将就着“定其一人”。这真是绝大的讽刺。透过这场闹剧,可以窥见一批丧失人性的人贩子,吸血鬼的丑恶嘴脸和卑污心态。奇怪的是,这种恶劣的风俗竟然延续了千百年,中间虽然受到一些扬州地方官的禁止,但其风仍旧不息,这是值得深思的。
作者是一位出色的传记文学家,又喜爱小说和评书之类的通俗文艺,善于刻画人物,手段高妙。此篇写牙婆相看“瘦马”,言语不多,动作利索,使“瘦马”乖乖地听其摆布,片刻之间,现出了她的面容、手臂,肤色,眉眼、脚、声音,达到了“选美”的目的,极其老练,又极其狡黠,而语言之俚俗,又极合其人身份。作者用白描方法,出以简练之手,使人物活现纸上。其友王雨谦称赞说:“但一落笔便刻画入髓,毛发都动。”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林邦均:人被作为牲口贩卖,被称为“瘦马”,乃是人间莫大的悲剧,而仅扬州一地“饮食于瘦马之身”,竟多达“数十百人”,然则被贩卖的妇女之多,自不难想象。作者在客观冷静的描述中,为读者演示了这幕人间悲剧。文中相人一段尤为真实生动。作者故意不避重复,详细地将媒人牙婆的一次次问话和指令及瘦马如何一一应答和举动详尽道来,意在表明这样的一举一动,一问一答,无异于牵线傀儡;这样的相人,无异于牲口买卖。作者不大声色,将鄙薄厌恶之情深寓于白描之中。(《陶庵梦忆注评》)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淳:此文描写扬州养“瘦马”恶俗极细致,诸多婚俗细节都写到了,可备文史资料。文章纯作客观描述,而褒贬之意寓于其中。牙婆相看瘦马一节,人物神情、举止、语言,皆跃然纸上,小说家之笔未必能到。(《当代散文丛书 张岱散文选集》)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生于仕宦世家,早年过着富裕的生活,喜爱游山玩水,通晓音乐戏剧。明亡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见大势已去,才隐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他在散文上的造诣高,体裁广,文字清新,能把大量民间口语融入到散文之中。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6 17:4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