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马尾杉(Phlegmariurus austrosinicus (Ching) Li Bing Zhang)是石松科马尾杉属的中型附生蕨类。华南马尾杉茎簇生,老枝下垂;叶螺旋状排列,营养叶平展或斜向上开展,椭圆形;孢子囊穗比不育部分略细瘦,非圆柱形,顶生;孢子叶椭圆状披针形,排列稀疏;孢子囊生在孢子叶腋,肾形,黄色。
形态特征
石松科马尾杉属的中型附生蕨类。茎簇生,成熟枝下垂,2至多回二叉分枝,长20-70厘米;主茎直径约5毫米,枝连叶宽2.5-3.3厘米,叶螺旋状排列,营养叶平展或斜向上开展,椭圆形,长约1.4厘米;植株中部叶片宽大于2.5-4.0毫米,基部楔形,下延,有明显的柄,有光泽,顶端圆钝,中脉明显,革质,全缘;孢子囊穗比不育部分略细瘦,非圆柱形,顶生;孢子叶椭圆状披针形,排列稀疏,长7-11毫米,宽约1.2毫米,基部楔形,先端尖,中脉明显,全缘,孢子囊生在孢子叶腋,肾形,2瓣开裂,黄色。
产地生境
华南马尾杉产于中国江西、广东、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江西、台湾和浙江(乐清(北雁荡山)、永嘉(四海山)、瑞安(红双林场)和泰顺(黄桥、左溪))。附生于海拔700-2000米的林下岩石上。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兴安。
繁殖方法
常见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其中小面积生产可采用分株法,规模化生产通常采用组织培养。
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带有根和叶。 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尽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和根,按原来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栽培的基质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基质一般以
泥炭土、
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制,或
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的比例配制。
栽培技术
光照 处于不同生长期,对光线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长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
反射光、
散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植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
浇水 喜潮湿,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生长期要每天浇水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萎蔫的叶子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裂片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
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叶部病害。
温度 喜温和气候,一般15℃至21℃比较适宜。可适应的最低温为10℃,而温度在28℃以上时生长不佳。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
施肥 喜肥但根系细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色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施肥应薄施、勤施,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
病虫防治
常见病害主要有以下两种:
灰霉病 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和叶。发病茎叶呈水浸状
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内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定期喷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连续两三天,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立枯病 发病植株叶片绿色枯死,而茎干下部腐烂,呈立枯状。发病初期病株生长停顿,缺少生机。然后出现枯萎,叶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根茎处变细,出现褐色、水浸状腐烂。潮湿时,自然状态下病斑处也会产生蛛丝状褐色丝体。防治方法是选择充分消毒的培养土和
腐熟的肥料作为盆土,忌积水。发现死苗应及时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喷20%
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
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
主要价值
华南马尾杉全草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保护级别
华南马尾杉为中国特有种植物。华南马尾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