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马褂》也叫《圆谎》,也有人称之《云山雾罩》,根据游戏主人所编图书《
新镌笑林广记》里的《圆谎》改编而成。
作品简史
作品起源
《扒马褂》的作者已无考证,《扒马褂》的形式是根据清代游戏主人所编图书《新镌笑林广记》里《圆谎》改变而成。作品中一场大风把一口井给刮到大墙外头去的笑话也是出自《圆谎》,原文的大意是一场大风把篱笆吹到井这边,他家的井好像被移到邻居那家院中了。相声中只是把井到隔壁家变成了刮到大墙外头。
“骡子掉茶碗里淹死了”的笑话出自明代《续金陵琐记》,原名叫《鸡食黑驴》,大意是有人用一头黑驴换了一只促织(即蟋蟀),结果掉在地上被鸡给吃了。相声中是把黑驴换成骡子,蟋蟀换成蝈蝈,被鸡所吃变成了掉茶碗里送命。
“从窗户飞来一只烤鸭落到餐桌上”的笑话出自元代杂剧《降桑椹蔡顺孝母》,剧中蔡府的家童兴儿,领银子去买酒菜,他偷着克落了银子,为了遮掩此事,就向主人谎报说:“我买了一只肥鹅, 煮了二三个时辰,不想家里跟马的小褚儿走将来,把那锅盖一揭开, 那鹅忒儿楞楞就飞出去了。”原来是元人杂剧中兴儿胡编的煮熟的肥鹅飞上天,到相声里变成了北京的土产烤鸭天上来。
作品发展
赵佩茹版
赵佩茹、马三立、郭荣起《扒马褂》的演出文本里。每次圆谎后在进入下一单元前,中间的空隙要进行搭桥和过渡。第一次“骡子掉茶碗里烫死”,圆谎后的台词,“这个意思对,这么解答得好,今儿没你砸了,马褂再穿两个月。大伙瞧我难过,要请我吃饭,我吃不下去,我想我那骡子……”进入下一单元。第二次“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圆谎后的台词,“对对对,解释得很圆满,我也想这个理由非得这样不可了,马褂穿着你的,吃完饭我回家睡不着觉,我想我那骡子,正想着就听见窗户根儿底下……”进入第三单元。各单元之间的接合处需要填平空隙,取得联通关系,马褂和骡子的线索承上启下,承接搭线填补得贴切,过渡得顺畅,这样理解扯谎人“腻缝”也能说通。
郭德纲版
郭德纲在舞台上长说的扒马褂,在原有扒马褂的基础上做了改良,融合了现代的元素。把“马褂”改成了“手机”。又添加了“搬家搬到太阳里”“俩手没有大拇指还能带十个戒指”“一动狗尾巴就能知道几点”“摩托车有八十二个缸”四个新笑话。
作品文本
参考资料
作品版本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圆谎》移植改编的《扒马褂》,有某一类型人物,有矛盾冲突,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按照戏剧三要素人物、冲突和语言分析,《扒马褂》有很强的戏剧性。
特定的人物关系及各自分工
《扒马褂》有特定人物关系,扯谎人索取马褂进行要挟,圆谎人借穿马褂为之效劳,领衔人在撮合相互关系的组织冲突中,利用突出、放大、夸张的艺术手法,强化事物的根本性质,三个人物的表演动作,有了心理活动体现出的个性特征,各自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做的动因,在如何做上塑造人物形象。
马褂原为清代满族的便服,为打仗方便,在马上穿的褂子,顾名思义就叫马褂,在民国时期升格为礼服。所以《扒马褂》会以“马褂”作为引发事件的核心。
《扒马褂》由羡慕人家穿马褂,爱慕虚荣借穿马褂,拿人家的向着人家为之圆谎,不情愿圆谎形成扯谎人要马褂,冲突中扒马褂,到最后圆谎者放弃圆谎脱马褂。马褂成为引发事件的核心,一条线索铺设而成,有关的印象活跃起来了,生活的习俗集聚起来了,角色的性格体现出来了,表演的欲望激发出来了。有马褂的没穿,没马褂的借穿,马褂成为人物的形象语言,概括了性格特征,渲染了场景气氛,贯穿了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创作过程。
矛盾冲突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从《圆谎》中获取到谎言圆谎的情节内容,改编后找到借穿马褂为之圆谎的行动目的,引发扯谎与圆谎的矛盾冲突。关于谎言圆谎的冲突事件,原笑话“我家一井,昨被大风吹往隔壁人家去了”,“井”是有形物体的固态,改为“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不是固体而是活物。“骡子”是饲养的家畜,沏碗“热茶”御寒保暖,蝈蝈是冬天养的秋虫。边喝茶边观赏,情理上接近生活,蝈蝈掉茶碗里烫死,从感觉上能理解到活动神态。“他拿那骡子换那蝈蝈,烫死蝈蝈不就如同烫死那骡子一样嘛!”圆谎者为解释符合事理生拉硬扯,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原笑话“有人射下二雁头上顶碗粉汤”,一句话一个错。改为“从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还没脑袋”,一句话三个错。生活中常说“到嘴的鸭子飞了”,“煮熟的鸭子飞了”,说鸭子飞是为了突出表现意想不到,而且又是烤鸭子还没脑袋,彰显了夸张的手法强化突出,为解释造成结果的引发条件增加了难度。扁担挂钩挂着送烤鸭,打架时用扁担抽人,鸭子脖子是糟的,抡起来断了,所以说成从窗户飞进来还没脑袋,根据现象强无作有地编造产生笑料。强迫解释增加了圆谎的难度,强化了人物冲突,三方都有各自的攻击目标进行辩驳争论,形成了互斥对立关系。表演艺术需要影响人的视觉和观感,以人物关系对立冲突的相互较量,形成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通过表现冲突中的人物行动,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矛盾冲突的设置需要特定的环境,圆谎内容的表现形式都是人们熟悉的社会生活,所共有的情绪和兴趣,相关的知识与趣味相融,既表现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又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骡子掉茶碗里烫死”,所提到的茶馆、蝈蝈、葫芦、骡子,表现出丰富的市井生活,反映了老北京的风俗物事。茶馆是有钱人消遣,生意人集会的场所,因为虫鸟在茶馆结识,大家都是座上常客,话剧《茶馆》的数来宝中有一句“有提笼、有架鸟,说蛐蛐蝈蝈也都养得好”。蝈蝈是老北京冬天养的秋虫,品着热茶,听着蝈蝈悦耳的叫声极有趣味。提到的“三河刘”葫芦,“三河刘”本名叫刘显庭,是清代咸丰年间,河北省三河县人,故而叫“三河刘”,他培养的葫芦相当名贵。骡子是当时的代步交通工具,电影《茶馆》中秦二爷到裕泰,就是骑着骡子来的。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便宜坊的焖炉烤鸭,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老北京明食。张寿臣老先生讲:“相声不能让听众费脑子。”选择大家熟悉的生活组织矛盾冲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取所需要的,表现所反映的,对大众生活的理解认知,欣赏者吸收内化引发共鸣,情感反应激起联想。
“骡子掉茶碗里烫死”和“从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包袱设计属于“刨着使”,先有意料之外,听圆谎者解释如何使它发生在情理之中,结构上用先倒叙后顺叙的手法,将结局或结论放在开头,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变化经过,吸引观众带着难解的疑团细听下文,关注悬念的解决过程,以倒叙的整体式悬念精取主题。
活的语言一碰就响
扯谎人利用马褂的所有权,言语行动带着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针对对方弱点要马褂时,表现得气势十足。“走行啊,你把马褂给我脱下来”;“什么叫没白穿,我‘赁’你的,我找你要钱啦?你把马褂给我”;“马褂脱下来,脱、脱,我撕了它也不给你穿”。台词是口语结构,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反映过程,从听觉中就能感觉到人物的表情神态和景物画面。活的语言来自地道的生活用语,目的明确,坦言直露,不受修辞限制,只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有效地表达意思,鲜明的情感态度,带来的表演就自然真实、简单足够。
作品争议
起源争议
《扒马褂》作品中,“从窗户飞来一只烤鸭落到餐桌上”的笑话一说起源于元代杂剧《降桑椹蔡顺孝母》,另一说起源于《新镌笑林广记》中的《圆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