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风筝
手工工艺
扎风筝是手工工艺。风筝种类很多,总体可分为五类:硬翅、软翅、串式、桶式、板子式。放风筝,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放风筝的最佳时机。当人们手牵长线,遥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各式各样的风筝,仿佛思绪也被这长线曳向很远的天空。
风筝溯源
风筝源于中国,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史载墨翟“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后来,其学生鲁班根据老师的设想,用竹子做成形似喜鹊的“木鹊”,能在空中飞翔3天。
风筝问世后,首先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宣传和飞越险阻等军事需要。
公元前202年,刘邦集中韩信、彭越、英布率领的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当时,项羽兵力不过10万,粮食也将用尽。韩信为瓦解项羽军心,用牛皮制作了一个风筝,上面绑有竹笛,风吹作响,乘夜风吹到楚营上空,令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包围楚军的汉军高唱楚歌,其声悲怨,动摇了楚军军心,项羽的8000子弟兵,尽皆散去,不战而退,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典故。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风筝颇有研究。他撰写了一本有关风筝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里面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工艺和技巧。他对放风筝也有独到的见解,《红楼梦》里,探春就出过一条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就是风筝。曹雪芹说放风筝是“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将云拟水,鱼蟹游行于碧波。”《红楼梦》第七十回,还有贾宝玉、林黛玉、李纨、探春和丫头们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描写,有大蝴蝶、大鱼、大螃蟹、美人、大红蝙蝠、凤凰、红喜字、大雁等多种类型。
风筝的制作讲究“四字诀”,即“扎、糊、绘、放”。四字诀中的“放”看似与制作无关,但一种新风筝扎成后,必须试放才能知道轧制是否成功。所以扎是过程,放才是目的。
工具和材料
制风筝的工具有:锯、劈刀、工具刀、刨子、尖嘴钳子、蜡烛(煤油灯、酒精灯)、镊子、剪刀、夹子等。另外还有垫布、粘合剂(以往用水胶,用白乳胶)、毛笔、油画笔、洗笔、调色盘、细砂布、锉刀、熨斗等辅助工具。
备料
包括竹木、纸、丝绢、线等。
竹木是扎制风筝骨架(俗称框子)的主要材料。竹要选择干透(约一年以上)直径在10公分以上,高度在10米以上,节长壁厚,质地坚硬的大毛竹竹干中段,无霉变、无虫蛀痕迹。具有韧性强而不脆、柔性刚而不胎(过软)。非毛竹若符合以上条件,壁厚在3毫米~5毫米以上者也可选用。质地轻的优质木材,如白松、桐木、椴木,芦苇杆亦可选用,但不易作曲形加工。
纸以质薄,纤维长而均匀,富有韧性,耐湿耐冲击,色泽白而洁者为佳。如帘纸、宣纸、红辛纸、绵纸等。
丝绢也称画绢,国画用绢。色泽洁白,质地细薄,是蒙糊风筝的上好材料。在施色、绘画、粘糊上都能得心应手。
线从前细麻线是首选材料,则用白涤纶细车线或细维尼(团)纶线。
制作过程
先对毛竹进行粗加工。即将竹竿截断、劈成厚薄不等的宽竹片,将竹节削平,刮掉青色表皮,按需要尺寸和竹片的长短粗细,宽竹片儿劈成粗竹条(主干骨架竹条,翅条)和细竹条(辅助成形竹条),这些加工成的竹条称毛坯竹条。之后再进行细加工。按骨架结构的要求将各主干竹条和辅助竹条按规格尺寸推刨平直,再用工具刀修刮去掉毛刺,用砂布打磨光滑。需要弯曲的竹条(包括规格一致、对称的各种粗细竹条),待弯制成形后劈开刮薄均匀,打磨后待用。可用蜡烛、酒精灯、火炉等工具对竹条进行弯制(也可用电炉、电烙铁等进行弯制)。弯制时不可操之过急,要将竹条均匀加热,待“出油”时方可弯曲,切忌将竹条多次烘烤,使竹条变脆,乃至烤焦发黑变色。鸟类风筝首先做好翅条。
扎骨架
主翅条。主要指鸟类风筝的翅膀,制做主翅条使用的竹条较粗较长,可分为里段(肩根部)、中段、外段(翅稍部)三段。因该部分是起升力作用的主要骨架条,直接关系到风筝的起飞性能。在选料和加工制作方面决不能马虎。要注意上下翅条(硬翅、双联翅)、左右翅条(软翅)的粗细、重量和软硬强度。左右必须对称一致,可用尺量、秤量求得平衡。
风筝骨架
翅条。翅条应该多长,翅根横断面应该多大?一般一根翅条长度(指翅条成形后的横向直线尺寸数字)是头身长度(从净头顶至下肚尖的长度)的1.2~2倍左右。如身长为150毫米,翅条的横向直线长度应为220毫米至300毫米左右。然后以翅条的弯曲,量出翅条的实际长度。因翅形的大小和宽窄各异,所以翅条的实际长度也不同。蝴蝶类风筝翅条一般掌握在1.5~2倍之间;鸟类风筝翅条一般掌握在2~3倍之间;撑插式掌握在2.5~4倍之间。其他类风筝的翅条也多数掌握在0.8~2倍之间。
翅撑条。翅插式的撑条是斜撑条,比主翅条细,但上下等粗,上端向里卧绑主翅条,也可向外卧,下端向里卧。撑插式的翅撑条因为里端负有固定翅面作用的翅插头,所以里端较粗,向外逐渐稍细薄,外端弯制成半圆撑圈,圈条头做外端绑扎头。里端头根据需要修削成楔形(一面坡)插头。
翅联条。联结主翅条和翅撑条使翅骨架成为一个整体。翅插式的翅联条是与主翅条成一根的,由主翅条里段
加长弯制
另外还有附加支撑条,是用于加装在较大翅面的风筝翅骨架(指软翅风筝)上,起协助扶持翅面的作用。有固定式(绑扎在主翅条和翅撑条上)和插装式两种。其次就是尾条,是经粗加工后,再弯制成设计需要的形状,之后进行劈薄修刮。一般要求尾的根部稍厚,顺向尾尖逐渐减薄(如鹰尾、燕尾)。飘带尾(凤凰、孔雀、绶带、山雉鸡等)的骨架边条可以等厚度,硬翅风筝下部边条的中上段最好也要稍加修削减薄,这样的效果是“吃上风”后能使尾片产生软颤而后倾,起到助飞作用。
绑线缠绕方法
翅条扎好后,便是捆绑。原始的绑扎法就是用细麻线蘸面糊缠绑,因打制的面糊很粘很稠,干后牢固,所以粘好即可,不必锁头。所用的绑线不同,必须锁扣。一般常用的绑线缠绕方法有三种:
锁扣。先扯出40厘米~50厘米长的绑线头,用嘴咬住线的根部,左手手拇指、食指捏紧被绑扎的两根竹条,右手手将10厘米~15厘米长的线头搭在手捏处竹条上面,左手指将线与竹条一起捏住并扯紧口中咬住的线,右手将线头紧密排列缠绕在竹条上,缠5圈~8圈时仍用左手拇指捏住线头,右手拇食二指从口咬线的下面向上向胸前方,再向下前方挽一个扣(拇食二指在线扣内),用扣内的拇食二指将缠剩的线头捏住并将挽在二指上的线扣套在被捏线头的根部。双手(左手握持被线缠绕的竹条,右手握紧线头)轻轻向外一推,借口咬线的拉劲,将挽扣锁紧,再复挽一扣锁住线头,然后用剪刀将多余的线剪掉即可。
缠绕。用左手捏住要被绑扎的竹条和绑扎的线头,右手拉紧绑扎线,一圈挨一圈地紧紧缠绕5圈~8圈后,将线头穿入上一圈线内拉紧绑扎线,并锁死扣,再绕一圈复锁一扣即可,因是两扣锁头,所以也称为双皱头。
扣扣锁。也叫扣扣紧绑扎法,即一扣一紧的绑扎法。该法用以框架结构复杂,竹条间孔隙小,手指不方便,绑扎缠绕线又捏不着,绑线随缠绕随松散者,只有用此法缠绕一圈锁一圈使其栓牢,再缠绕一圈锁一圈,依次一扣一紧地缠绕绑扎方能绑住,多数用镊子代手缠绕绑扎。
缠绕时必须把线扯紧,一圈挨一圈紧密排列整齐,勿使缠线松动。一般缠绕5圈~8圈,最多一节缠十五六圈,较长的绑扎处可分2~3小节绑扎,每小节缠五六圈,注意不要用缠麻花的方式来绑扎。绑好后将多余的线头剪掉,再用胶水或糨糊涂一涂,以免松动。具体的绑扎法可分为:十字绑扎法、劈口十字绑扎法、顺头绑扎法、卧头绑扎法、加接绑扎法和联结绑扎法等。
绑扎完的骨架,线要紧密排列整齐,绑扎处不松散、不活动、不污染、无脏迹,无胶滴胶结;主辅竹条分明,粗细适中,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
裱糊
风筝骨架结扎完后,接下来便是将彩绘的纸糊在上面。南方风筝艺人叫“蒙面”,北方叫“裱糊”。一般用纸糊制,蒙面材料因风筝的大小而不同。总的要求是应富有弹性和韧性,常用的如绢、桑皮纸、宣纸、高丽纸、皱纹纸。
糊风筝一般的程序是依照风筝的骨架,把纸裁好,留出一定的边缘,在纸的边缘部位剪一些口子,把糨糊涂在边缘糊在骨架上。糊制风筝可以先糊后画,也可以先画后糊。风筝的画面造型多是对称的,为使画面和谐,先糊后画较好。有的艺人还采用“裁边”的糊制方法,就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两个面上,等糨糊干后,再把多余的边儿裁掉,称为“净边”。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立体式风筝的糊法:这类风筝因为其曲面儿较多,要依次按其绑扎成型后的框架尺寸大小进行剪裁,逐个框架粘贴。次序是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先两边后中间。在裱糊鹰风筝头部,龙头、蝴蝶、人物主骨架部位时,先用铅笔画出边线,剪下的蒙面材料须与空格比齐,在骨架周围沿线涂胶,然后粘贴。如用绢或电力纺塑薄膜裱糊,还要注意材料的经纬一致,裁剪前在料面上喷清水,干燥后再熨贴,目的是使风筝不易变形。
冀东沿海一带,过去很流行放“飞天蜈蚣”。当一只蜈蚣风筝飞在天上,随风蠕动,两只眼睛滴流乱转,栩栩如生,很是吸引人。其做法:
备料
与前同。
身子做法
用竹条扎成碗口大的十几个竹圈,把接头缠绑好待用。竹圈的制作数量根据风筝的长短决定。若蜈蚣的体积大,则圈的直径大,数量多;若体积小,则圈小数量少。竹圈扎成后,用竹圈直径3倍长的竹条(规格与竹圈同)把竹圈等分成两个半圆,竹条的两端点与竹圈圆心等距离,用线固定好竹条与竹圈的交接点。竹条的两端各扎上几根鸡毛,把竹圈糊上红辛纸,十几个竹圈糊好后,用三根细绳拴好,注意三根细绳必须等长。串联好后,在尾部栓两条花布条儿。尾部制作便告结束。
头部制作
制两个直径小于原竹圈(蜈蚣身子)半径的半圆圈,分别把两个半圆圈的端点固定在第一个竹圈上,再把两个半圆圈的相交点固定。扎制两个小圆圈分别拴在两个半圆圈上,糊上纸,作为蜈蚣的眼睛。把每个竹圈上糊的纸染色,蜈蚣风筝制作结束。
冀东地区在放风筝时,有时还放“赶嘴儿”。即在放风筝的线上,放一只扎成的小鸟,小鸟顺风上滑,直到风筝线的顶端,样子很像亲嘴,故名“赶嘴儿”。做法是先用硬纸剪成两片蝴蝶状的翅膀,两片之间的下部安装两个纺车上的钉子轱辘(锯下来的只剩一个槽口),把两片之间(头部、前胸、尾部)用红辛纸糊好,注意要保持对称,不能一边轻,一边重。放时,顺风向往风筝线上一放,小鸟便顺线跑上去。有的还在尾部安装一只苇笛,风一吹,苇笛呼哨而上,非常有趣。有时也掉下来,看放风筝的孩子们往往争先恐后地拾检回来,交给放风筝的人再放。
绘画
风筝的题材极为丰富,要在特定的平面上形象的表现主题,既要通过图案和色彩在风筝造型骨架上表现直观效果,又能在放飞到高空时体现远视效果。因此,对绘画有特殊的要求。风筝造型虽模拟自然,但又不能原样照搬。必须按风筝的造型、工艺需要、和民间审美的要求,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纳入风筝形体的规矩之中,经过绘画、图案,使之具有对称、美观、整齐的特点。
绘画是用水调和透明的水彩颜料,渲染在纸上或绢上的一种艺术。绘法多采用干画法(类似书法中的干笔,笔只洇湿,处于非饱和状态),力求表现肯定、色彩清晰、体面转折明确,前一层颜色干后再涂第二层,层层加涂,前一层色与第二层色有较明晰的界限。要求落笔肯定、准确,每笔都代表一定的形、色关系。具体程序如下:先在干纸或绢上打底色,第一遍色干之后,再施第二遍,后涂的颜色要鲜明而薄,考虑透出底色后的效果。第二步是在相接的颜色干后再画,颜色之间不要渗化。第三步是晕染,表现大面积的由明至暗的逐渐过渡,可用此法。渲染时,色彩与明暗的过渡要衔接好,避免生硬,要用水均匀,笔的饱湿要恰当。
试飞
风筝放飞时,一般是一人手持风筝的中心条,迎风站在风筝的背后或侧面,将风筝举与肩平,或举过头顶,使风筝略向前倾五至十度。一人手持线拐子,左手挑持风筝线,放出一段儿线,至持风筝者10~20米远。两人相互配合,待风力适宜时持风筝的人将风筝向空中一推,持线人拉紧线绳,尽量增加风对风筝的阻力,使风筝借助人的拉力和风的阻力冲向蓝天。小型风筝再2级~3级风时就可以放飞,可不用助手协助。一手持风筝线与脚线系结处,将风筝擎过头顶,一手持线车,斜身以侧背迎风施放。先让风筝在头上迎风飘起,在慢慢地放一段儿绳线,停一停,在风筝升起后再放一段儿线。这样放放停停,直到满意的高度。
风筝停飞收线时,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安全。可右手握线车,左手伸出抓住风筝线慢慢拉至胸前,右手用食指拨转线车将线均匀绕在车上,重复进行,直至把线收完。收线时,对一些扎工精细、制作复杂的风筝,在风筝落地前轻轻托住,防止摔坏或擦破。在风筝即将落地时,不要抓风筝的脆弱处,如腿、冠子、尾巴、长翅等。
如果风筝从天空中下摔或一头栽下,千万不要拉紧风筝线,应立即松弛手中的线车,快速放出一段线,或顺风跑动,使风筝安然落地。
市场上所卖的风筝大多数是软翅类风筝,大多从唐山市场上批发而来,产于山东、福建、浙江等省。一般为机器加工,流水作业,批量生产。面料大多是化纤质的防水绸,电力仿塑薄膜等等,四周留有缝好的边孔,以备串插硬翅(玻璃钢制作的圆辊儿)。使用时,把硬翅串好,线绳均拴在风筝的前胸部,就可以放飞。
参考资料
扎风筝.政协唐山文史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1 12:19
目录
概述
风筝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