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针麻醉
针刺麻醉
手针麻醉是针刺麻醉的一种,是在手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法。手针麻醉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经济,操作简单,易于推广,能充分发挥病员的主观能动作用,临床已较广泛地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种手术。亦适用于肝、肾、肺功能不正常,休克,体衰等,或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手针麻醉是一新生事物,其内在规律未被认识。切皮痛、肌松弛不良及内脏牵扯反应仍未有效解决。某些种类手术麻醉效果还不够满意。
概念
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手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法,即按针麻要求在手针刺激点上针刺,以进行各种手术。临床上根据手术部位选取相应刺激点,并辅以体针穴位,如头颈部手术取咽喉点、颈项点透咳喘点、合谷等。
解读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它是在传统的针灸学术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并能达到麻醉效果的新技术。
其法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选取适当穴位,术前一般按麻醉常规给予辅助用药,进针后经15~30分钟捻转诱导,多数即可开始手术,术间酌情以手法运针,刺激强度以达到镇痛效果而又能为患者所耐受为宜。也可用电针刺激(称电针麻醉)。手术完毕,即可出针。由于患者在清醒状态和生理机能保持正常的情况下达到痛觉迟钝或消失,故能主动配合手术,且没有某些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术后恢复也较快。临床已较广泛地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种手术。亦适用于肝、肾、肺功能不正常,休克,体衰等,或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
针刺麻醉是麻醉学术的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仍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加强理论研究,对于所存在的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和内脏牵拉反应等问题尚待解决。针刺麻醉包括体针麻醉、鼻针麻醉、面针麻醉、唇针麻醉、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电针麻醉、水针麻醉等。
中医应用
一、手针麻醉的操作程序
1、选择手针麻醉病例。
2、手术前:
(l)进行思想工作,鼓励病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交待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配合方法;
(2)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试针;
(3)选取穴位,确定前驱药用量;
(4)与手术医生联系,了解病情、手术方式及商讨术中如何配合。
3、麻醉
(1)检查针灸针,按选定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刺,采用“六·二六”电麻仪或G6805治疗仪通电诱导,频率180~240/分,共20~30分钟;
(2)某些辅助用药(如阿托品、乙酰吗嗪等)穴位注射;
(3)手术前10~15分钟左右静注辅助用药;
(4)记录主要手术步骤中病人情况,安慰鼓励患者配合手术进行;
(5)术中根据情况静(肌)注辅助用药;
(6)手术结束后拔针,停止刺激。
4、了解病员针麻后恢复情况及对针麻意见。
5、评级标准:按1972年1月全国针刺麻醉学习班拟定的《针麻手术评级标准(草案)》进行。
二、取穴方法
1、循经取穴及按脏象理论取穴
按所行手术,选择手部三条阳经与三条阴经上的经络穴(足部经络取手部对应经穴)。如上腹胃手术,则取足阳明胃经的对应经穴手阳明大肠经穴。如肺主皮毛,手术可取手太阴肺经穴。经络穴中最常用者为合谷透鱼际(或透劳宫、后溪)。
2、穴位主治取穴
根据手诊麻醉经验穴及经络穴、经外奇穴主治,结合所行手术选定。如胃手术,可取胃肠穴,甲状腺手术,可取颈项穴等。
3、强感应点取穴
常用的手麻穴简介:
手麻穴:位于手背侧第二、三及第三、四掌骨间隙中点。针斜刺向腕部。此点针感极强,针刺后,局部抽、胀、酸、麻,有些病人可有全身发热感。
上述三种取穴法均可完成手针麻醉术。
手针麻醉取穴一般采用对侧或双侧穴。每次选择2~6穴即可完成麻醉。总之,选取的穴位针感要强,尽量采用透穴法。
三、手针麻醉适应症
临床已较广泛地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种手术。亦适用于肝、肾、肺功能不正常,休克,体衰等,或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除妊娠、年幼不合作者外无特殊禁忌。
四、手针麻醉具有一般针刺麻醉的优点
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经济,操作简单,易于推广,能充分发挥病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手部穴位针感强,手部组织坚厚不易落针,针向骨间不易滞针、折针,手可随意调节位置不影响手术操作。
五、手针麻醉的不足
手针麻醉是一新生事物,其内在规律未被认识。切皮痛、肌松弛不良及内脏牵扯反应仍未有效解决。某些种类手术麻醉效果还不够满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1:39
目录
概述
概念
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