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搏术
手搏术是徒手搏斗的武术
手搏术,是指通过运用踢打摔拿撞等技击手段,来达到制服对手的一门武术拳种,它包括了一系列成熟的套路和内功心法,是徒手搏斗的技术。在古代,手搏术服务于军事斗争,后加入养生内容,发展成完整的徒手演练套路,有“徒手格斗,修心养生,空击套路”三个组成部分。手搏术在徒手之外,也对“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等十八般兵器的掌握和应用有完整的传承和完善的心法与演练套路。(具体内容可查阅《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历史
手搏术是一门载入文字较早的武术,它传承悠远,战国时期流传于世,史有“楚王好手搏”之记载,被誉为“中华武术的活化石”、“拳中瑰宝”。据史书《汉书·哀帝纪》记载:“孝哀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 苏林注:“手搏为卞,角力武戏也。” 可知,手搏与角力有区别。《汉书·艺文志》的兵技巧类中,记有“手搏六篇”,汉时手搏已发展成为专门的技能。“搏”字的来历,古代相搏简称为“搏”。先秦古籍中有述:“田猎搏兽也”反映了早期的搏斗技术。“搏”的初义与“捕”字相通,是“捕”字的引申义。在汉代手搏亦可称为“卞”、“弁”。在古代又可称“白打”,“白打”一词见于明万历年间谢肇浙撰《五杂俎》(卷五)列举的十八般武艺,即指徒手搏斗的技艺。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多地流行于山西省晋中一带。手搏术提倡养身与搏击并重、武德与技艺双修的传承体系,包括了踢、打、摔、拿等技术手段。
历史上,手搏术有助于强身健体,而且与军事战争有不解之缘,围绕着以军事为主体的“实用技击”发展,其功能也从以个人攻防为主,发展为军事战争所需。随着热兵器成为现代战争的主导方式,近身搏斗技能已经不像古代手搏运动那样为战争服务,成为一种辅助擒拿手段,现代军队把手搏作为训练项目之一,司法警察院校的警体拳就包含了手搏术中的踢、打、摔、拿等技术,以及基本的攻防技能。
技术要领
技术要领和基本功如下:
一是桩功:有三才势桩(基本功架)、马步桩、偏马步桩、弓步桩、丁步桩、飞腿桩、撩腿桩、蹬脚坐桩、仆腿桩、独立步桩、歇步桩、背步桩等多种桩功,其中以三才势桩、马步桩、弓步桩、歇步桩、背步桩等为核心基础。拳谱有云:“三才不起心慌,背步不会手忙,马步不稳手乱,弓步不快手慢,歇步不灵头转,仆步不下根颤”,“前腿弓,后腿蹬,重心落于正当中,弓马三才转势灵,起腿把气提在心”。运动时,“其根在足,主宰在腰,身如海涛,腿似双桨,腰如车轴,手似行舟,通过“寸、箭、飞、纵、尺、进、退、穿、蹲、搓、悬、踢、踹、蹬、钩、挂、撩”步法的运送,发挥“四肢九节十三击”的技击作用。
二是腿功。主要练法有:耗腿、压腿、竖叉、横叉、前踢、后撩、里外摆腿、提腿、搬腿蹲跳、旋风脚、外摆莲、二起脚、双飞脚等。通过练习,使小腿、膝部、大腿,胯部健壮有力,筋长坚实,达成古谱对腿功“如手指般灵,如旋风般劲”的要求。
三是腰功。手搏术中,身法必须适应“束展开合,拧扭旋转,进退起落,纵跃翻腾,摇摆蹲粘,横顺凸凹,跌仆滚打,挨挤靠抗”等要求。为此,必须加强腰部的锻炼,如运用“前桥、后桥、左右侧俯、旋腰、拿鼎、耗腰、前挺(鲤鱼打挺)、后挺、前手翻、后手翻、前空翻、后空翻”等方法,提高腰关节的活动能力和劲力。
四是拳脚功夫。除徒手进行空击训练以增加功力外,还可运用吊打皮筒或沙袋的方法来提升四肢九节十四击在面对实物时相互激荡的功力。其方法是将三至五个皮筒或沙袋离地吊起,距离地面的尺寸可根据皮筒或沙袋的大小来定,一般来说离地约三尺,间距四尺,以拳掌肘膀头背腿脚击开,当皮筒或沙袋摇摆时,乘机进退旋绕,以“推拉贴抱拳肘顶撞”等多种方法对四肢(上下四肢)、九节(头肘、肩、胯、膝)、十四击(两手、两脚、两肘、两膝、两肩、两胯、头、背)进行锻炼,增强灵活多变的实战效能。
五是负重功夫。首先是举重练习,可以哑铃、杠铃等器械举重训练,亦可用石锁、石担等石器进行训练;其次是摆大杆子。以三才势作常态,以“捉拿撑粘,分比撩穿”为法, 用马步和弓步两种步型进行转换发力,反复练习,增强腰部和四肢九节的力量及协调配合的技能,将丹田之劲发放在大杆的梢头上。
六是掌指功夫。古谱云:“鹰爪一捉劲如山,运气凝神咀喙间,麻哑晕穴三十六,点打分明莫错观”。 由于手搏术在实战中常用“分筋错骨”和“擒拿点穴”等手法,对腕力和指力的练习必不可少。其练法:行拳时,两臂动作要尽量配合两手开合握抓的劲力,此法能增长掌与指的力量,还能增强掌与指的灵活协调性。再有就是抓磁罐,专练掌指稍节的力量。练法是以马步桩抓罐,提起放下,或是提罐走动或跑动,使罐摇摆,随着功力长进不断在罐内加沙,以此行功,日积月累,必生奇效。
手搏术历经两千多年的演进,延续自今,是“踢打摔拿”四艺兼修,“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统一的古老拳种,有心意拳斩截裹挎挑顶云领的灵巧,有相扑术揣穿挂靠绊撞砍磨踢抱的精妙,也极拳的粘绵柔园的缠丝劲道,和少材拳闪展腾挪抡扫甩跌的开合冲撞劲,以及鹰抓、罗汉、功力拳的擒拿点穴、分筋错骨、拧扭抠掐、别拔扽蹭劲等等。
武术传统特色
作为一门严谨的武术,手搏术有鲜明的武术特色,其修炼有专门的内功心法,发功方式也和别的武术有区别。
一是讲究修行养性。谱云:“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心定无物常清静,清静绝象又觉明,神水华池还玉液,明心见性结金丹,以铅伏汞气中走,断念之中阳神飞,觉明神气无价宝.久练反弓一粒精,精养灵根气养神,养精养气见天真,丹田养就护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二是讲究以气御力。认为练功首推炼气,“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肺为气之腑,气乃力之源,气沛则神完,神完则力足,力足则百体舒泰,筋骨强健矣”。故“以动作气者,可自卫健躯也”。拳谱进而描述道:“以心使气,以气御力,升督降任,闭户锁阳,河车运转,周天回轮,力与骨合,骨与筋合,筋与肉合,周身布气,内外整合,丹田柔转,卸力化劲,丹田爆炸,劲发震荡”。
三是讲究抖擞发劲。先以天元金丹修炼时的“绝像觉明,无念见真,自然本真”等性功加以引导,再以“人元大丹”中的九步丹田等命功催动,进而“以腰为轴,震荡发力,身抖手擞,周身颤动”,使“神气混元,丹田爆炸”,“柔化、吸附、粘精、弹射、旋抖”等灵劲产生,此即 “一力五劲”,系功成时之自然灵敏反映。一力,即抖擞之力;五劲,即柔化劲、吸附劲、粘精劲、弹射劲、旋抖劲等灵劲。
四是讲究反弓展放。古拳谱云:“世人好似五张弓,腿弓臂弓反背弓,卸力常用拉弓势,发力射箭气穿心,人似弓身劲似弦,穴如得兮手如箭.束身回转反弓现,展身发射人不见,按时癸兮须忖正,千万莫要与穴偏”,“拳打来回不见形,若见真形枉为能,肘打去意占胸膛,摆靠贴身何用忙,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舒展二字一命亡”。又云:“拉弓者”,吸也、提也,轻也,“含胸拔背、引进落空”即柔也。“射箭者”呼也、沉也、重也,“心意气力,摧身进手”即刚也,“轻者动也,重者稳也,沉者降也,提者起也”。
五是讲究螺旋缠丝。古拳谱云:“三翻九转为一势,曲直方圆是一形,螺旋滚动缠丝劲,倒捋反手转中脱”。每至临敌,无论是拳打、掌击,还是腿弹、脚踢,都要采用“拧扭旋转”所产生的螺旋缠丝劲,通过“别拨滚扽”等以小搏大、借力打力的技法,达成“起也打,落也打,顾也打、打也顾”,“随意就意,急找点位”的效果。这种螺旋缠丝劲在技击中主要是体现了滚珠原理和园形运动的切线、离心力、向心力的原理,在生理方面,它能扩大人体关节的活动范围,促使全身关节都能连贯协调运动,整体发力。
六是讲究五行生克。古谱云:“拳有五技,曰踢,曰打,曰摔,曰拿,曰撞。亦曰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生克者,凡“人打我踢,人踢我摔,人摔我拿,人拿我打,人打我撞,人撞我打。”此五行相生相克,变化无穷,纯任自然而为。
七是讲究封闭控制。通过控制对方手脚的方法来达成控制对方节奏,并实现我方先机击打的目的。控制的手脚之法有“沾手,斩手,分手,闭手,缠手,钉手,采手,挑手,云手,领手,压手”,“ 戳脚,堵脚,沾脚,勾脚,挂脚,缠脚,铲脚,踩脚,跺脚,扣脚,磕脚,连环脚”等技术手段。如灵活掌握,恰当运用,顺其自然,随意而发,则可达到“彼动吾进,彼守吾控,起于人后,落于人先,打顾一式,擒摔同时,随意就意,用于点位(即力点、穴点),一动百动,克敌制胜的“天真”境界。
八是讲究九套连环。由于展技时,其“踢打摔拿撞”等主要技术是顺着对方的劲路而展开的,故一击不成时,双方的劲路仍在对接着,此时仍有继续展招的条件,可“顺势而为,借力打力,一而再,再而三,连环套用,咬扣对缠,数九而返,另起循环”。
历史与文化价值
手搏术从汉代到当代两千年,经历了战乱、元、清等王朝的禁止,流传曲折,殊为不易。
一是历史价值:发源于战国时期的手搏术,在古代史上曾显赫一时,出过名师和大家,近代史上,其弟子(如汇通镖局王天宇、武学大师赵玉等)也通过保镖、护院、接站、打尖、兴办会馆等各种形式,为各地往来的商家保驾护航,从而促进了商品贸易和经济繁荣。
二是健身价值:手搏术强调“性命双修”,主张“练拳如修道”,既积德修性,也养生修身,谱云:“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悟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丹田养救护命宝,万两黄金不予人,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同童子”。
三是文化价值:由于手搏术是以“内道外儒”为指导思想的,因此在思维方法上,它主张“以道为本,以德为用”,提出道即“天命”、即规律,必须通过“天人感应”达到“天人合一”,方可真正感悟;德即德行,指人的品格和行为操守,倡导“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推崇辩证思维,从拳理拳法的角度反复论证“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执两用中”、“似阴似阳,非阴非阳,是柔是刚,非柔非刚,是直是曲,非直非曲,中和为贵”的辩证思维哲学;在自身修身和个人对待社会的问题上,主张“内修生命本体,外应社会本体法则”,提出“以人为贵、以和为贵、以民为贵”,指出与人切磋应“以礼开始,以礼结束”;就自身修炼而言,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提出“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天地人三才须合一”的命题。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不为天下不耻之举;为者,为天下爱人之仁”,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要求持家待人应“温良恭俭让”,对己则“吾日三省吾身”,要“守仁义、知礼仪、行善举”。
四是社会价值:在手搏术长期发展的实践中,手搏术曾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同时,在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上,以及增强区域内的社会凝聚力、社会稳定性方面都发挥过历史作用。
手搏术开宗创派历经两千多年,期间不断有传世的拳谱和著作问世。西汉时有《手搏六篇》问世,为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所著,可惜现已失传,仅史载而已。近现代介绍手搏术较有影响的著述有《手搏》、《国解中国摔》等书籍,此外尚有一些墨本和传世抄本,新近还有一些教学光盘等。近年来介绍手搏术的文章在《武林》、《搏击》、《中华武术》等杂志上发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2 11:1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