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礼仪是礼仪学术语,
手势表现的含义非常丰富,表达的感情也非常微妙复杂。
礼仪简介
人在紧张、兴奋、焦急时,手都会有意无意地表现着。作为仪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势应该得到正确地使用。手势也是人们交往时不可缺少的动作,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
体态语言” ,俗话说:“心有所思,手有所指” 。手的魅力并不亚于眼睛,甚至可以说手就是人的第二双眼睛。
特点
手是人
体态语中最重要的
传播媒介,招手、挥手、握手、摆手等都表示着不同的意义。
规范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除了使用语言符号外,还使用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相对语言符号而言的。其中包括
手势语、体态语、空间语及相貌服饰语等。
手势语的礼仪,手势是一种动态语,要求人们运用恰当。如在给客人指引方向时,要把手臂伸直,手指自然并拢,手掌向上,以肘关节为轴,指向目标。
注意不要在社交场合做一些不合礼仪的手势、动作,否则会给人造成蔑视对方、没有教养的印象,从而影响彼此的交流。
适用场合
适当的时候使用适当的手势。
我们不必每一句话都配上手势,因手势做得太多,就会使人觉得不自然。可是在重要的地方,配上适当的手势,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不自然的手势,会招致许多人的反感,造成交际的障碍;优美动人的手势常常令人心中充满惊喜;非常柔和温暖的手势会令人心中充满感激;非常坚决果断的手势,好像具有千钧之力。有的手势令人深刻地感到他的热情和欢喜;有的手势却轻率得像个阿飞;有的手势漫不经心;有的手势使人觉得他洋洋自得;有的手势告诉你他非常忙,正要赶着去办一件紧急的事情;有的手势又告诉你,他有要紧的事情要向你谈,请你等一等。在让座、握手、传递物件、表示默契及谈话进行中手势有时成为谈话的一部分,可以加强我们语言的力量,丰富我们语言的色调,有时候手势也成为一种独立且有效的语言。
注意事项
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意。那么我们在运用手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一是注意区域性差异。
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手势的含意也有很多差别,甚至同一手势表达的涵义也不相同。所以,手势的运用只有合乎规范,才不至于无事生非。
二是手势宜少不宜多。
手势宜少不宜多。多余的手势,会给人留下装腔作势、缺乏涵养的感觉。
三是要避免出现的手势。
在交际活动时,有些手势会让人反感,严重影响形象。比如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子、咬指甲、手指在桌上乱写乱画等。
使用地区
美国人、法国人用手势较多。
北欧人很少使用手势。过多的无意识的手势会令人心烦意乱,有时甚至被认为是粗鲁放肆的表现。
与亚洲人交谈,也应尽量少使用手势。
典型手势
招手动作
在中国主要是招呼别人过来,在美国是叫狗过来。
翘起大拇指
一般都表示顺利或夸奖别人。但也有很多例外,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表示要搭车,在德国表示数字“1”,在日本表示“5”,在澳大利亚就表示骂人“他妈的”。与别人谈话时将拇指翘起来反向指向第三者,即以拇指指腹的反面指向除交谈对象外的另一人,是对第三者的嘲讽。
OK手势
拇指、食指相接成环形,其余三指伸直,掌心向外。OK手势源于美国,在美国表示“同意”、“顺利”、“很好”的意思;而法国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日本是表示“钱”;在泰国它表示“没问题”,在巴西是表示粗俗下流。
V形手势
这种手势是二战时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首先使用的,已传遍世界,是表示“胜利”。如果掌心向内,就变成骂人的手势了。
举手致意
它也叫挥手致意。用来向他人表示问候、致敬、感谢。当你看见熟悉的人,又无暇分身的时候,就举手致意,可以立即消除对方的被冷落感。要掌心向外,面对对方,指尖朝向上方。
千万不要忘记伸开手掌。
与人握手
在见面之初、告别之际、慰问他人、表示感激、略表歉意等时候,往往会以手和他人相握。一是要注意先后顺序。握手时,双方伸出手来的标准的先后顺序应为“尊者在先”。即地位高者先伸手,地位低者后伸手。如果是服务人员通常不要主动伸手和服务对象相握。和人握手时,一般握上3到5秒钟就行了。通常,应该用右手和人相握。左手不宜使用,双手相握也不必常用。
双手抱头
很多人喜欢用单手或双手抱在脑后,这一体态的本意,也是放松。在别人面前特别是给人服务的时候这么做的话,就给人一种目中无人的感觉。
摆弄手指
反复摆弄自己的手指,要么活动关节,要么捻响,要么攥着拳头,或是手指动来动去,往往会给人一种无聊的感觉,让人难以接受。
手插口袋
在工作中,通常不允许把一只手或双手插在口袋里的。这种表现,会让人觉得你在工作上不尽力,忙里偷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