扊扅
出自《东周列国志》汉语词语
扊扅,出自《东周列国志》汉语词语,指贫困人家的女子,曾经共贫寒的妻子,如:扊扅佳人;也指是门闩。
出处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古乐府歌《百里奚词》曰:‘ 百里奚 ,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吹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吹,当作炊煮之‘炊’……然则当时贫困,并以门牡木作薪炊耳。”
唐 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诗:“轻若脱钳釱,豁如抽扊扅。”
宋 陆游 《舍北行饭》诗:“晚来嬾复呼童子,自掩柴门上扊扅。”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家只有一伏雌,杜氏宰之以饯行。厨下乏薪,乃取扊扅炊之。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我今膳双鸡,谁记炊扊扅。”
宋 杨万里 《又跋简斋与夫人帖》诗:“家在 钱塘 身在 苏 ,扊扅消息近来无。”
明 王玉峰 《焚香记·辞婚》:“那些个恩多义少,蕊珠仙大都休道,扊扅人怎下轻抛?”
清 孙枝蔚 《自邑中归田作》诗:“上当念先人,下当虑扊扅。”参见“ 扊扅歌 ”。
解释
1.门闩。古代木门的门栅。木质的一根杆子,挡插在木门后面可以将木门关上,外面推不开。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门后插销。
2.借指曾共贫寒的妻子。春秋时,百里奚离家出游,其妻以扊扅烹鸡为之饯行。后喻夫妻情深,贫贱不移。
参考资料
扊扅.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5 14:05
目录
概述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