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尾鹟科(学名:Rhipiduridae)是鸟纲、雀形目的一科鸟类。是小型食虫
鸣禽,大多数体型较小,体长11.5-21厘米,尾长。这些灰色的小鸟大多数有眼纹或喉斑,因其在森林的树枝上活跃移动时扇动尾巴的习惯而得名。该科鸟类,通常都有显著的白色眼纹或喉斑,大多数呈灰色、黑色、棕色或红褐色,经常带有白色区域,尤其是在腹部、眉毛和尾巴上。快速张开和闭合尾羽的习惯会显露出和隐藏白色的尾斑,据认为这些尾斑会惊动昆虫,使它们显露自己并被这些安静且通常不显眼的鸟类捕获。
扇尾鹟科是雀形目
鸣禽亚目的一科,因其尾张开呈扇形而得名。现存62种左右,以昆虫等小动物为食。分布于亚洲南部、东部以及大洋洲地区。扇尾鹟曾经归为
鹟科,有时单列为一科即扇尾鹟科(Rhipiduridae)。旧大陆的扇尾鹟亚科鸟类。原产于南亚到新西兰的森林空旷地、河岸和海滩,有几种变成驯养的花园鸟。
扇尾鹟科是小型食虫
鸣禽,大多数体型较小,体长11.5-21厘米,尾长;有些种类的尾长于身体,大多数种类的尾长于翅膀。但当展开展示或空中觅食时,尾端呈扇形。尾羽的快速张开和闭合会显露出白色的尾斑。因其在树枝上活跃移动时会扇动尾巴的习惯而得名。
其中,
白眉扇尾鹟是孟加拉国和印度的褐色留鸟,长18厘米;
灰扇尾鹟长16厘米,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附近岛屿的常见物种。最著名的澳大利亚扇尾鹟是鹡鸰扇尾鹟(R.leucophrys),分布于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以北。鹡鸰扇尾鹟是体型较大的扇尾鹟之一,体长 22厘米,歌声短促、悦耳,有时在夜间鸣叫。
扇尾鹟对栖息地的喜好很广泛;虽然大多数种类都生活在雨林中,但也存在于很多可用的栖息地,从沙漠和红树林到高度改造的农业和城市环境。大多数物种能够在各种栖息地中生存。
扇尾鹟科的大多数物种也是出色的空中猎手。它们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这些鸟类通过追捕飞行昆虫、从植物中收集昆虫或在地面觅食来捕获猎物。据认为,扇尾鹟会扇动尾巴并来回摆动以驱赶昆虫,就像其他鸟类一样。
扇尾鸟科是一个大科,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从萨摩亚一直传播到印度北部。在南部,灰扇尾鹟的分布范围远至新西兰斯纳尔斯群岛,在东部,该科有几种特有的种类,分布在西波利尼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东南亚有许多种类,该科也分布在中国南部、印度和喜马拉雅山脉。一些种类分布广泛,特别是威利扇尾鹟、灰扇尾鹟、白喉扇尾鹟和北扇尾鹟;其他种类的分布范围非常有限,一些岛屿物种可能只限于一个岛屿。马休扇尾鹟(Rhipidura matthiae)只限于
俾斯麦群岛的一个岛屿,而坎达武扇尾鹟(Rhipidura personata)在斐济的
坎达武岛也有类似的限制分布。
扇尾鹟科物种的繁殖生物学似乎变化不大,扇尾鹟是一雄一雌制,幼鸟由双亲照顾;少数研究充分的物种具有相对较高的配偶外父权率。扇尾鹟的巢都非常相似,都是用草和茎建造的小型、整洁的杯状巢,在建造的初始阶段使用蜘蛛网,并且经常装饰巢的大部分外部。有些物种建造的巢带有由草和茎组成的“尾巴”,悬挂在巢下。巢通常放在小树枝上或树枝的分叉处。该科物种每窝产2-4枚卵。雄性和雌性扇尾鹟都参与筑巢、孵化和喂养雏鸟。孵化期需要12-14天,雏鸟在巢中待13-17天后便会长出羽毛。雏鸟对亲鸟喂养的依赖性逐渐降低,直到长出羽毛约五周后才最终独立。
由于扇尾鹟科中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都很小,栖息地破坏是扇尾鹟科动物面临的主要威胁,其中有8个物种(14%)需要保护(NT7个,VU1个)。马莱扇尾鹟(R. malaitae)和曼岛扇尾鹟(R. semirubra)都属于脆弱物种,因为它们的岛屿分布范围非常小,如果有任何因素威胁到它们的数量,它们的数量可能会迅速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