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 L.)是凤尾蕨科铁线蕨属陆生植物。根茎短而直立,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顶生小羽片倒卵形或扇形,叶干后近革质,栗色或褐色,两面无毛;各回羽轴及小羽柄均紫黑色,上面均密被红棕色短刚毛,下面光滑,囊群盖半圆形或圆形,黑褐色,全缘宿存;孢子具不明显颗粒状纹饰。
铁线蕨属的植物。植株高20-4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棕色、有光泽的钻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柄长10-30厘米,粗2.5毫米,紫黑色,有光泽,基部被有和根状上同样的鳞片,向上光滑,上面有纵沟1条,沟内有棕色短硬毛;
叶片扇形,长10-25厘米,二至三回不对称的二叉分枝,通常中央的羽片较长,两侧的与中央
羽片同形而略短,长可达5厘米,中央羽片线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1.5-2厘米,奇数一回羽状;小羽片8-15对,互生,平展,具短柄(长1-2毫米),相距5-12毫米,彼此接近或稍疏离,中部以下的小羽片大小几相等,长6-15毫米,宽5-10毫米,对开式的半圆形(能育的),或为斜方形(不育的),内缘及下缘直而全缘,基部为阔楔形或扇状楔形,外缘和上缘近圆形或圆截形,能育部分具浅缺刻,
裂片全缘,不育部分具细锯齿,顶部小羽片与下部的同形而略小,顶生,小羽片倒卵形或扇形,与其下的小羽片同大或稍大。
叶脉多回二歧分叉,直达边缘,两面均明显。叶干后近革质,绿色或常为褐色,两面均无毛;各回羽轴及小羽柄均为紫黑色,有光泽,上面均密被红棕色短刚毛,下面光滑。
孢子囊群每羽片2-5枚,横生于裂片上缘和外缘,以缺刻分开;囊群盖半圆形或长圆形,上缘平直,革质,褐黑色,全缘,宿存。孢子具不明显的颗粒状纹饰。
扇叶铁线蕨喜光照及温暖湿润的气候,常生长于海拔100-1100米的阳光充足的酸性红、黄壤上。扇形铁线蕨的生境为山地丘陵上的灌草丛、林缘或林下,土壤为红壤,pH4.5-5.5。生长情况与生境关系十分密切。在灌草丛和林缘几乎很难长成具有观赏性的植株,只有在腐殖质丰富,仅有散射光的林下才能长高,且叶片的分裂度可以超过二至三回,使观赏性得到发挥。
扇叶铁线蕨分布于中国、日本(九州)、琉球群岛、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及马来群岛。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台北)、福建(南靖、南平、长汀、宁化、建阳、建瓯、连城、沙县、武夷山、福州、厦门)、江西(瑞金、兴国、会昌、安远、广昌、大余、寻部、遂川)、广东(大埔、惠阳、增城、花县、平远、连南、蕉岭、南雄、德庆、封川、和平、饶平、仁化、阳山、防城、高要、新兴、丰顺、乐昌、广州、电白、信宜、珠江口沿海岛屿)、海南、湖南(江永、黔阳)、浙江(雁荡山、青田)、广西(南宁、桂林、兴安、琶宁、平乐、阳朔、横县、百色、凭祥、梧州、苍梧)、贵州(三都、册亨、望谟)、四川(乐山、江北)、重庆(缙云山)、云南(麻栗坡、屏边、允景洪、河口、思茅、勐海、普洱)。
孢子通常在夏秋间陆续成熟,当囊群盖颜色变深时,将栽盆放到潮湿的,无人践踏的泥地上,让孢子散出,落入泥土,若气温维持在25°C左右,可望于1-2个月内长成新的孢子体。也可用人工采收孢子进行繁殖。盆栽植株的叶片,在孢子成熟后就衰老,可将老叶剪去,并疏松盆土,施入肥料,控制温度在20°C左右,促进新叶提前展开,在这一时期可进行分株繁殖。
扇叶铁线蕨适宜盆栽。盆土可选用经去杂、过筛,蒸汽灭菌等处理的酸性壤土,掺入泥炭、苔藓和经粉碎的松树皮等,或取用阔叶林下有机物含量丰富的“山泥”(也称腐叶土)。成活前不宜直射阳光照射,也不能缺水。成活后除炎夏和旱秋,上下午可以接受阳光照射,同时开始由轻至重施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但也可在生长不良,急需调整生长时酌量施用化肥。
扇叶铁线蕨全草入药,主治乳猪下痢、猪丹毒及牛瘟;扇叶铁线蕨是一味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中华本草》及《岭南采药录》都有关于它的记载,本种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利尿、化痰、消肿、止血、止痛等功效,外敷还可治烫火伤,毒蛇、娱蚣咬伤及疮痛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