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花叶病毒病主要是由大豆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发生在
扁豆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该病发生在花前或花后,表现为系统花叶及斑驳,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出现轻微淡黄绿相间的斑驳,叶片变小或明脉,有的心叶不舒展或节间缩短,扭曲畸形。病株矮小。
扁豆花叶病毒病病原主要有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
病毒主要吸附在种子上越冬,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播种带病毒的种子,出苗后幼苗即可发病,并通过蚜虫、汁液接触或整枝打杈等田间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伤口侵入,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5~38℃;最适宜的发病环境,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80%以下;最适感病生育期为五叶期至座果中后期。一般持续高温干早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扁豆花叶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月下旬至10月。年度间早春温度偏高、少雨、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入秋迟、温度偏高、少雨、蚜虫多发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周边毒源寄主多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田间农事操作不注意防止传毒、肥水不均、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在育苗期就要注意防病,出苗二叶一心期至株高50厘米是预防侵染感病的关键时期,定期每隔7~10天用药一次,连续喷雾防治3~5次,苗期长、传毒媒介发生重还需视苗情增加喷药次数。能减少感染,增强植株抗性。